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宣教士的回歸路

陳偉娟

宣教學者研究宣教士的階段,可以分為不同的進程,大致階段如下:被神選召(Calling)、加入差會(recruitment & screening)、準備前往工場(Preparation & pre-departure orientation)、工場的日子(field life)、回家(Returning home)及重新投入老家(Reentry)。感謝神讓我經歷整個宣教士階段。自2019年下半年開始,我經歷離開工場,準備回家(Returning home),與工場弟兄姊妹說再見,跟同工交接工作,繼而重投入老家(Reentry)階段。我再次回到香港土生土長的地方,以宣教後方的角色,繼續在宣教路上事奉。

Reentry的衝擊

對於重新投入老家(Reentry)的宣教士,他們都需要時間調適他們的心理狀態,和重建對人及對環境的安全感。我也不例外,原以為回到我所成長熟悉的城市,應該不是難事。然而,我卻發現比想像中複雜,比預期中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真正投入老家。

由於多年身在拉丁美洲工場,或多或少在處事和生活方式已融入了當地的文化,且不知不覺地與老家漸漸脫節。猶記得剛回到香港時的感覺,老家已不是我曾熟悉的老家,我需要在老家重新學習生活的模式。例如電子化生活,昔日處身工場的國家,科技未能與時俱進,生活停留在實體化;回來後我需要學習使用交通工具軟件,手機電子貨幣程式等。再者,老家急速的城市節奏,重視效率的文化,與昔日工場拉丁美洲文化大相逕庭。拉丁美洲人享受慢活,重視人情多於事情的得失。回來面對急速的生活節奏、狹窄的城市空間,及處事為重的文化,讓我未能即時適應過來。

人際關係也是回歸宣教士最常面對的衝擊。昔日我所認識的教會群體,不再一樣,看見很多不認識的新面孔時,一方面為教會的增長感恩,另一方面卻很真實地感到自己是個外來者。縱然仍有不少熟悉的弟兄姊妹,畢竟過去不是在同一個地方生活,沒有共通的經歷,形成似曾相識,似近卻遠的感覺。

事奉角色的轉變也給我另一種需要適應及面對的衝擊。從前線轉為後方,兩者的性質及事奉形式驟然不同。一直以來我是站在前線以牧養和佈道為主,是外向型。現在是在後方支援宣教士及本土佈道的服事,以行政及策劃為主,是內向型。對於久在工場的我,少參與行政及策劃工作,真的需要謙卑地重新學習。

不但如此,神帶領我重返香港時,正值是香港經歷前所未有的政治震盪。縱然過去已是在一個動盪不安的宣教工場生活,對我來說地震、政變及激烈示威等局面已是見怪不怪。然而,面對自己的老家,經歷這個沒有預期的動盪,心感憂傷;看見身邊不少人因社會問題,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內心也感到沉重。加上疫情的突襲,原本希望能盡快投入差會的工作,以及重建與弟兄姊妹相交的生活,也被迫停頓了下來。那時,的確是令我感到有點兒無所適從。

Reentry的出路

當我剛重新投入老家(Reentry)的時候,確實是有過不太順利的經驗,需要面對很多適應及挑戰。現在回望過去,神是漸進地帶領我朝著正向重投老家,讓我在本土繼續祂給我的宣教召命。歸納以下幾點想跟大家分享:

一、重尋使命、肯定呼召

無論是甚麼原因(子女教育、異象改變、退休等)回歸的宣教士,在適應的過程中,很自然常常緬懷過去在工場的日子。如果宣教士還未拿捏回歸後的角色及召命便會感到迷惘,甚至會重複問自己為何要回來?

回想當我知道要離開宣教工場的時候,雖然心底裡早有預備:宣教的目的是將福音在當地傳開,而更重要的是建立當地弟兄姊妹承傳福音的棒。但當面對要離別教會弟兄姊妹、認識已久的福音對象、待我如家人般的房東時,心裡實在是有所不捨。但感謝神讓我堅守這個宣教信念,幫助我懂得放手;提醒我工場不是屬於我,乃是屬於祂;我只管順服祂的心意,被祂調兵遣將。

我也曾問自己重投老家後的使命是甚麼?感恩當我安靜在神面前,神再次給我重溫祂帶領我回來過程的安排,重新肯定對我的呼召及使命。正因我曾是前方的宣教士,更能明白後方宣教支援的重要性。所以當我制定支援宣教士之措施時,我更能明白宣教士需要的是甚麼,好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工場的服事。在關顧宣教士方面,我更能同理他們在工場上面對的難題。記得在疫情初期,當全球口罩供應緊張時,我們不但為各宣教工場寄發口罩,還安排探訪宣教士的父母,給他們送遞口罩。因為我深知道那時在前線的宣教士,最記掛的不外乎是他們最親近,但卻又距離很遠,無法給予及時關懷的家人。

二、退修安靜、心靈轉化

面對急速難料的政治發展,我像大部分的市民一樣,感到憂傷、難過、不安。

突發的疫情導致社會停擺,中斷了我與社區、教會、和朋友的聯繫,使我延誤了回歸的步伐。怎料,神的意念是更好的,祂不但不需要我急速適應,還藉著疫情使我放緩腳步;容許我有更多時間退修安靜,讓我先重新投入到祂的家中。神藉以賽亞書第卅七章:希西家王面對亞述王的威脅,提醒我面對逆境時,更需要親自來到祂的面前。唯有經歷與神面對面的關係,心靈才能被轉化,並相信神的恩典,使我有力面對逆境,才能逐漸重新投入老家。

三、人際支援、重建網絡

順利重投老家的另一重要元素,便是重建人際支援網絡。人際支援網絡除了包括教會弟兄姊妹、事奉團隊、朋友、家人外,還有我回來後積極認識的新朋友,包括信主和未信主的人。自疫情爆發後,雖然我們不能面對面相聚,但各種網絡平台提供的另一種聚會相交形式,使我更自然地主動聯絡昔日的友人。相信當疫情穩定後,我便能把握機會邀約友人及弟兄姊妹見面,重建關係。

感恩母會牧者給予我很大的支持,他們明白我需要與弟兄姊妹重建關係的重要性,刻意將我編入一群成熟愛主的姊妹小組,好讓我在屬靈上有更好的交流,建立彼此扶持的關係。感恩藉小組的參與,我現在能理解更多關於弟兄姊妹所面對的問題,他們也很主動關心我回歸適應的需要。我們在小組中彼此代求,得以在靈裡互相扶持,很快就變得親近了。還要感恩的是差會同工,他們刻意給予我空間,讓我能在毫無催逼和壓力之下,熟習差會事工的運作。我很快便能融入差傳團隊,與他們帶著共同異象回應神給予的召命。

「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33:25)這是神給予所有屬祂兒女的應許,包括回歸宣教士。神必然賜下足夠恩典,好讓回歸宣教士安然度過。感謝主讓我們在不同的崗位上齊心合力,繼續回應神給予我們的大使命。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210307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96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