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建立「ACTION堂會轉化模型」

呂宇俊

我目前在溫哥華的基督教沐恩堂牧會。疫情期間,堂會雖面臨了暫停實體崇拜,並需要進行網上的崇拜。透過網上崇拜,我們接觸到香港、日本、台灣、美國和馬達加斯加等不同地區的人,網上崇拜使我們有了新的機遇,向遠方不曾認識的人們傳福音。在我們恢復實體崇拜後,參加人數反比疫情前實體敬拜的人數多。

我們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疫情高峰,也不知道甚麼時候要再被迫暫時關閉,我們始終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和準備。我的博士論文研究有關經歷重大轉化的堂會,故在此分享一些研究發現,以及我將所見不同堂會的轉化模式運用在溫哥華的成效。在此模型中,一個堂會的轉化,必須由牧者和領袖先做起,並經歷A-C-T-I-O-N的程式,以下概述ACTION的內容及意義。

ACTION 堂會轉化模型

ACTION church transformation model(組成立體球轉化,若看圖形,請查看本刊紙版或PDF)

呂宇俊博士

堂會

牧者/領袖

1. Affirmation 認信

一家教會(One Church)/愛鄰如己

Collaboration 合作夥伴

機構/堂會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轉化學習

教練/榜樣

2. Intensive Cultivation 深耕細作

•身、心、社、靈

•持續關顧

3. Observation of Three 三重看見

•看見上帝的作為

•看見鄰舍的需要

•看見堂會的需要

4. Neighbourhood & Church Transformation 鄰舍、堂會同歷轉化

•靈命轉化、觀念轉化

•行為轉化、持續轉化

鄰舍

A-Affirmation 認信

在推動教會事工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因此需要有堅定的認信及神學來支持。認信有二,第一是「一家教會(One church)」,意即耶穌是所有堂會的頭,每個堂會是不同的肢體,我們可以跟不同的堂會合作,並不受宗派的限制。第二是「愛鄰如己」,我們要接待我們的鄰舍,如同耶穌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裡讓我們知道的,我們的鄰舍不局限於我們的朋友和鄰居,而是所有有需要的人。

因著上述兩個認信,我看到很多牧者在行為、觀念上以及對上帝的信心都發生轉化。

C-Collaboration 合作夥伴

在推動教會事工的過程中,要與其他機構或堂會合作。舉例而言,我所見有間堂會在過去的九年都是40人,牧者對此有些不滿意。他們原是領受愛鄰舍的使命而創立的堂會,但在這九年間,與鄰舍卻不太有接觸,這位牧者後來認識了另一位牧者,並接受了「一家教會(One church)」的理念。若自己的堂會有問題,是可以向其他堂會求助的,因此他找了社區中的其他堂會。

比如,他希望推動婦女事工,但他的堂會婦女不多,不能夠做到牧養婦女的工作,而他自己也沒有子女,故也沒辦法做家長工作。他接觸了幾位年輕人,而年輕人背後就是他們的父母,如何能接觸到這些父母呢?他去找其他堂會說明困難,其中一間堂會有位女傳道便參與幫忙,使他看到了同心事奉、彼此扶持的美好。當自己的堂會有需要時,不必自閉,真的可以向其他堂會求助。

而我自己在溫哥華也與其他機構合作,我們的堂會是18到22人的小教會,但我很認為網上事工是重要的,因此與一個彙整多位牧者講道的YouTube頻道合作,從而真的擴展了我們所接觸到的人。網上崇拜中,其中一次有關福音的崇拜,在YouTube累計達11,204人次觀看。在這幾個月中,其中一篇講道「成為別人的天使」就有4,355的觀看人次。

另外,我也與幾間教會的青年一起善用堂會及他們的音樂恩賜,透過詩歌來祝福別人。

T-Transformative Learning 轉化學習

在轉化過程中,有轉化學習的教練與榜樣。舉例而言,有位傳道人起初是自己一個人開展事工的,他一直祈禱求神興起不同的弟兄姊妹有感動一起同工。他等了九年了,直到認識一位轉化學習的榜樣之後,聽見堂會轉化的分享,才在禱告中學習堂會轉化,走出教會。漸漸地,教會人數開始增加,越來越多的弟兄姊妹一起參與事奉。

這位轉化學習的榜樣是香港旺角宣道堂的主任牧師陳淑娟。她在宣道堂牧養前只有五、六十人,主要是中產人士。每個主日崇拜一結束就各自去飲茶,如此度過了二、三十年。陳牧師上任時有了「一家教會(One Church)、愛鄰如己」的領受。堂會坐落在大角咀區,其實有很多住板間房的人以及露宿者,在生活上有很大的需求。她就自己一個人,首先做起類似幼兒園的事奉。因有很多家長為要照顧小朋友而不能工作,面臨很大的經濟問題。於是,她開始做小朋友的事工,然後再做婦女事工。暑假時,很多教會都有舉辦兒童營(kids camp)、夏校(Summer school)或暑期聖經班,卻面對沒有兒童報名參與的窘境,但陳牧師卻一開班就爆滿,因為她真正滿足到鄰舍的需要。有些堂會因人手不足,所以僅開班一、二個星期,但暑假有五個禮拜,在這期間,家長不能工作,小朋友也不知道能去哪裡,只做兩個星期滿足不了家長的需求、幫不到他們,所以陳牧師就做了整個暑假的五個星期。雖然一開始只有她一個人做,但當她進到鄰舍的時候,真的很能夠幫到鄰舍實際的需要。

回首看溫哥華,其實現在正有許多鄰舍,剛移民來的、寄居的或回流的。加拿大現在正有一個救生艇計劃是專門給移民至加拿大的香港人,因此我接觸到許多新朋友。在我們4月3日實體崇拜時,就有幾對夫婦在這個計劃中來到加拿大,他們在沒有工作、沒有學校的情況下先來這裡,所以我們教會有了個「加點愛小組」,希望教會加愛給他們,也希望他們慢慢愛上加拿大這個地方。

I-Intensive Cultivation 深耕細作

在接觸人群後,如何能與人建立深的關係呢?透過陳淑娟牧師這位教練,我們知道要深耕細作,就要關心他們的身體、心理、社群關係,特別是福音的屬靈生命,需要一種全人且持續的關顧。

很多堂會會在節期舉辦活動,例如聖誕節報佳音、中秋節送禮品等等,但如果我們只在節日時做關顧,其實只是蜻蜓點水,雖動用了許多人力、物力,但可能無法帶領人進到堂會。

在溫哥華的疫情期間,堂會暫停實體聚會,但跟執事商量後,我們在年初推動三年讀完聖經的計劃,來與會友保持交通。很多人聽到一年讀完整本聖經會立刻打退堂鼓,因為每天讀的章節太多,但若用三年來進行,每天只花十至十五分鐘,每一個人都說願意。自此由我和師母輪流讀出每日的經文,並上載到堂會的網頁,弟兄姊妹會覺得我們跟他一起同行,因為牧者及師母每天都分享最重要的聖經資訊。教會中就有一位執事在拜訪親友時得知,對方也在聽我們的讀經,便立刻送他聖經,進而將人帶進教會。

另外,因為疫情,有些人已習慣停止聚會,另有一些人可能因交通問題而到不了教會,所以我們在溫哥華主要的區域Vancouver、Burnaby和Richmond做查經小組。我們不知道堂會甚麼時候會再關閉,我們也不知道甚麼時候會再限制聚會,所以開始家庭小組的模式是非常好的,若有甚麼原因必須暫停聚會時,有家庭小組我們就可以隨時關顧有需要的弟兄姊妹。

O-Observation of Three 三重看見

當我們一路帶著認信進到鄰舍,並透過深耕細作關顧鄰舍時,我們會看見神的作為、看見鄰舍的需要以及堂會的需要。

前面提過,我們接觸了許多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人,雖然這些人到不了我的堂會,但我們有一家教會(One church)這個觀念,我們不會特別在意這些人是否到我們的堂會,重點只在於他們相信耶穌。而當如此做的時候,會看到上帝的祝福。

有一天我收到一個來電,對方說,他看了我們的崇拜,他弟弟一家人將回流到溫哥華,雖然我們不認識,但希望我去關照他們。我立刻答應,雖然他們未必會來到我們堂會,但我一樣帶著深耕細作的心關顧他們,去接機、跟他們一起吃飯、教他們英文等等。他們的兒子Matthew因對電腦有些興趣,我問他是否可以嘗試幫我們做個網頁?他說,雖然他沒做過,但他願意學習,便用了一週的時間幫我們建立了網頁,我們用這個網頁跟人進行交通,也就是我們每天更新的讀經計劃。此後,他每個禮拜都幫我們做電腦上的服務。

我領會到,當弟兄姊妹看到鄰舍有需要的時候,弟兄姊妹也都願意進到社區;當發覺堂會有需要的時候,也都會幫助堂會,弟兄姊妹們和我一起開車去接會友們從Richmond到堂會,在此我看見了很美好的畫面。還有一位我先前不認識的台灣朋友,也因參與我們網上的崇拜,而希望能幫上我們,因此開始為我們的講道加上普通話字幕。

N-Neighbourhood & Church Transformation 鄰舍、堂會同歷轉化

當牧者、領袖先行,經過A-C-T的階段並進到鄰舍,以深耕細作的心關顧鄰舍,再將鄰舍帶進教會後,大家會一起見證神的作為,然後看見鄰舍及堂會的需要,再次進到社區,幫助堂會,使社區、堂會共同經歷轉化。總之,從牧者與領袖先出發,帶著「一家教會」「愛鄰如己」的認信,以「深耕細作」「三重看見」的實踐行動,讓鄰舍及堂會一同經歷轉化,見證三一神。香港已有十幾間堂會經歷很大的轉化,我所在的溫哥華也同樣看見這樣的轉化。

(會議發言者是加拿大溫哥華基督教沐恩堂傳道;文字整理/吳昭燕姊妹)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2302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207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