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一代先哲奧古斯丁生平

沛恩

北非裔出身

奧古斯丁公元354 年11月13日生於北非塔加斯特城(Tagaste),現今阿爾及利亞( Algeria )的桑克阿克拉(Souk-Ahras),是當時羅馬帝國版圖中一個美麗繁榮的小城。父親伯特撒烏斯(Patrieius)和母親孟尼迦(Monnica)在當地擁有一個小農莊。伯特撒烏斯是北非柏柏爾族人,入了羅馬籍,卻未歸信基督。孟尼迦比丈夫小25歲,是虔誠信徒。他們有三個孩子,奧古斯丁特別聰穎,14歲時得到父親友人資助,到鄰近的馬道拉(Madauros)升學。但馬道拉城風氣不好,很多娛樂消遣的場所,孟尼迦常為兒子禱告。

叛逆並皈依摩尼教

16歲時奧古斯丁轉到迦太基繼續學業。這個美輪美奐的城市有著各種文化和體育活動,如賽車、比劍、歌劇、社交宴會等。但最吸引他的是學術文化氣氛,他在那兒攻讀辯論學、修辭學、幾何、音樂、法律和數學等,並師從西塞羅學習修詞學。他的才華和文學修養為他贏得聲名。這時青年期的奧古斯丁對人生意義、苦痛根源等問題開始產生濃厚興趣,19歲的他已開始授徒教授修辭學;但生活開始放蕩,和一個鄉村來的女子同居,生下一子,並且接受了摩尼教。摩尼教是一異端教派,不相信基督為人贖罪、受死和復活,主張二元論,並視女性和物質世界皆為邪惡。母親知道他的景況後十分著急,去請求主教勸兒子回轉,主教卻安慰她暫且只管由著兒子,為他禱告,並說兒子至終會因她的禱告和眼淚回轉。

375年,奧古斯丁帶著情婦和兒子回到家鄉,開班教授文法,極受歡迎。母親則繼續為他流淚禱告。一晚,孟尼迦作了一個夢,醒後清楚記得在夢中自己站在一木造的量尺頂端,有個年輕人笑著走向她,問她為何哭泣?她便回答是為擔心兒子偏離了正道。那人卻叫她放心,並告訴她所站之處,兒子也會站在那裡。之後她果然見到兒子在自己身旁,站立在量尺之上。她由此得著確信,繼續為兒子的悔改回轉守望。

在米蘭省悟與回轉

奧古斯丁有位相信摩尼教的好友,曾和他一起譏笑基督徒,後來患上重病,昏迷中他的家人請教牧來為他施洗,竟奇蹟般好起來,並且歸信了基督。這使奧氏開始檢討自己的摩尼教信仰。在家鄉過了幾個月,他決定回到迦太基,母親亦與他同行。在迦太基,有機會見到摩尼教主教浮士德斯。奧古斯丁原希望他回答自己心中對信仰的好些疑問,但見面後奧氏發現對方除了口才,根本毫無學問;失望之餘,決定脫離投入九年之久的摩尼教。

383年羅馬有個教師席位,奧氏便離開北非,隻身前去履新,但因偏居一隅,加上身體常常不適,很多學生都轉學了。後來得羅馬市長塞馬求斯推荐,前往米蘭任修辭學老師,因他的表兄弟安波羅修(Ambrose)是米蘭的主教。奧氏在米蘭遇到安波羅修主教,被他卓越的行政才能及講道吸引,開始遠離世俗的學問,走近基督真道。次年春天,他母親及大兒子也到了米蘭,在母親和安波羅修影響下,他終於捨棄同居15年的情婦,把她送返北非。

這時奧古斯丁追求真理之心更迫切,加上安波羅修的影響,心中背離正統信仰的障礙得以除去,漸對世俗的名譽、地位失去興趣,希望遠離塵俗,歸向基督。但罪的問題仍困擾他,一日,他在米蘭的花園裡第一次向神禱告,流淚求問為何自己的罪得不到解脫?這時他聽到一個聲音,呼喚他:「拿起來,讀!」他感到這是神的命令,於是打開園裡椅子上的聖經,讀到羅馬書十三章13至14節:「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他終於感到與世界的關係可以斷絕,全心歸向基督!當他把這消息告訴母親,這位敬虔的母親深知她多年來的禱告終蒙應允,一切哀哭都化為喜樂!後來他隱退了一段日子,深入研究基督教要道,33歲時受洗。

在希坡出任聖職

388年母親孟尼迦去世,而之前父親及18歲的兒子也先後去世,於是他回到非洲塔加斯特,並成立了一個苦修社團,專注靜修默想。並在那兒寫下了幾部影響中世紀教會思想的作品。他原本潛心修道及寫作,但391年因受信眾擁戴,在希坡接受(今日的安納他〔Annata〕)教會的聖職,396年出任希坡主教,時年約41歲。

希坡是個貿易城市,沒有迦太基或羅馬的文化和財富,因此就任主教後,奧古斯丁每年仍有幾個月回到迦太基處理教會事務,在那兒的環境及氛圍中,他亦得以發揮所長,深受歡迎。他又藉辯論和著述反對摩尼教。392年8月,他公開與摩尼教的著名教師伏圖納塔斯辯論,經過兩日激辯,屢述其謬誤,摩尼教從此式微。

致力辯道與寫作

當時非洲的教會各自發展,百花齊放,大公教會反而不是那麼受支持。但奧氏解決了大公教會內部一些教義上的問題;在他努力下,他領受的信仰漸成為非洲教會的主流。他寫了230本以上的書籍,解釋神、基督和人的性質,又寫了無數信函,流傳至今的也超過二百封。為他寫傳記的作家波西底烏斯曾說,他一生口述和親筆寫下的作品,可能是熱心的讀者窮一生之力也未必能讀完的!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懺悔錄》(Confessions, 397年),記下他一生追求認識神、認識自己的歷程。

411年開始,奧氏用了十多年時間完成22卷的《上帝之城》(City of God )。寫作這書,是因為他眼見羅馬文明即將為日耳曼民族及異教文化傾覆,但許多教外人把帝國的衰亡歸咎於羅馬人歸向基督、排斥異教信仰。奧氏寫作這書,確立一個從神學出發的歷史觀,指出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不同,後者建基於人對自己的愛,輕看上帝,前者建基於人對上帝的愛,而輕看自己。在現世之中,兩種城交織在一起,但審判之日,將會被分出來;以此鼓勵聖徒持定盼望,憑信心與愛心生活。

410年日耳曼攻陷羅馬城,又入侵西班牙,繼而預備入侵北非。羅馬帝國和大公教會也岌岌可危,這時奧氏設立難民營,收容難民,訓勉信眾。70歲以後他不良於行,不能再像往昔般講道,於是專注寫作,完成了《基督教義》。430年8月28日,日耳曼人圍攻希坡城的第三年,奧古斯丁溘然長逝。外族人入城後大肆搶掠,但奧氏遺作的手稿一直得以保存。帝國已亡,希坡城亦早已不復存在,唯這位一代先哲的作品,卻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傳誦。

參考資料:

《愛的頌歌──奧古斯丁懺悔錄》,奧古斯丁著,林牧野、湯新楣譯,中英對照精節本), 香港:海天書樓出版,2004年7月。

《奧古斯丁選集》,奧古斯丁著,湯清、楊懋春、湯毅仁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1996年8月五版。

《當代神學辭典》之「奧古斯丁」,楊牧谷編譯,台灣:校園出版社。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070305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12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