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
楊賦立
人為甚麼會死?死後會怎麼樣?這個問題令人很徬徨,因為憑人有限的經驗找不到答案。
我們只知道,活人早晚有一天會死,不知每天有多少人為此歎息。不管活得花樣如何,精彩不精彩,人生的終點卻是太平間、火葬場、骨灰盒、墓地、塵土;每個人遲早都要經歷這些,誰也無法迴避。人為此哀歎,卻在痛哭流涕後依然兩眼茫茫。親人故去,下一個會是誰呢?生病了,不要緊吧?千萬可要注意身體啊!吃好點、休息好、多鍛練,盼望在今生活個八、九十歲,壽比南山,然後壽終正寢,福祿壽喜財一樣不缺!
然而,不知不覺恐怖的事來了:疾病、車禍、航班失事、輪船沉沒、地震、泥石流、火災、水災、風災、爆炸、凶殺等等。死亡就是一個惡魔,可能隨時來到,讓所有的生活都戛然而止。
生不能為死帶來意義;相反,死亡把生活中看似有意義的事情都消解了。人為何會死?人死亡的真正原因是犯罪以後的結果。當初上帝創造的人類,住在美好的伊甸園裡,本來可以不死;可是始祖亞當、夏娃違背創造主的命令,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被趕出伊甸園,從此勞苦愁煩和死亡就臨到世人。這是人類死亡原因的真相。
誰能不死啊!過去的人生,不時讓我看見死亡的影子從身邊閃過。二哥39歲的時候,一天發現自己上樓很累,氣喘噓噓,去醫院檢查,結果出來讓人目瞪口呆—肺癌晚期。二哥住院一個多月就倉促離世,撇下二嫂和剛滿13歲的女兒。那時,我從外地趕返家中,在二哥臨終的病床上向他傳福音,他不置可否。骨肉弟兄永遠分離,內心無限酸楚!
在我十幾歲上初中時,我姨病死,大概不到50歲。若干年後,姨家的老三為她上墳燒紙,不知腦子裡哪根筋不對了,他竟去爬電線桿,見了鬼似的被電死了。相隔20多年,母子死在同一天!
有些人的人生看起來挺風光,但在死亡面前,同樣沒有盼望。去年,我三樓的鄰居老楊病逝,剛60出頭。他生前是個局長,煙抽得很厲害,曾向他傳過福音。他死前不久,一次在餛飩麵攤上和他面對面相遇,看他臉色不好,就邀請他去教會。他面無表情沒有反應,誰知沒幾天,樓下便擺滿了花圈,是送給他的。
也是去年,參加一位弟兄的葬禮,死因也是疾病,只有40多歲。按基督教儀式送他,由我講道。我說聖徒之死極為寶貴,因為離世的時候是真切見證所信的時候;靈魂與主耶穌同在,去到樂園,好得無比!地上的一切勞苦都終結了。
信耶穌,有永生。這樸實的信息不是在今生發財致富的秘方,而是破解死亡的福音。曾遇到一個40出頭的殘疾男子,聽到我講福音後,連說自己信佛,不信耶穌,反問起我掙多少錢。言外之意是,我信耶穌也無法致富。
這是典型中國人的信仰邏輯。中國人的普遍心理是:「財本位」,工作、經商自不必說要多掙錢,就是升官、求學、信仰也都是為了「錢途」。某個廟宇香火鼎盛、某個大仙被供奉,那肯定是「有求必應」。長期以來算命、風水興旺,也是這個原因。中國人的心轉來轉去,信這信那,最後的落腳點還是今生福分。
作家王小波相信:「每一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該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無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難道這就夠了嗎?」他以寫作為生命,然而45歲就撒手人寰,那看不見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了無下文。
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感動了一千年的中國人,他死後也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聖人。范氏的天下依然是眼前的天下。企業家王石喜歡登山,他坦然面對登山的危險,但不登山就不會死嗎?對當下的生死似乎有一種超然的態度;然而,他們無法為死亡提供答案,自己也超越不了生死。
基督徒相信生命並非人死如燈滅,離開肉體,靈魂有不同去處;有的上天堂,有的下地獄。若上天堂,今生短暫的苦難又算得了甚麼?若下地獄,今生一時的功名富貴也不值一提。「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九27)人無法承受上帝的審判,需要主耶穌基督的救恩。
耶穌降生到世上來的目的,就是要死;祂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翰福音十二32)祂要用自己的死為世人贖罪,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使徒保羅清楚耶穌基督死亡的意義,他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如今卻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稱義。上帝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上帝的義;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羅馬書三23至25)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至高至尊,卻降卑成人,飽受羞辱,被人唾罵、鞭打,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罪會導致死亡,上帝卻通過耶穌的死赦免人的罪,為人預備拯救的辦法,這就是上帝的愛。這樣的大愛超越今生、物質,是人類頭腦難以測度的,卻是真實的。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翰福音十一25至26)又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6)信了主耶穌,就對死亡不再恐懼,因為祂就是生命的主。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41003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30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