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西方宣教士對中國教育的歷史貢獻

陳上宇

21世紀初,全中國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中國13億人口中,接受大學教育的近五千萬人。全中國高等院校達二千多所。中國國家教育部發文歡呼:「高等教育:走入尋常百姓家。」中國留學人數近40萬,為全球第一。誰能想到呢,僅一百年前,美國宣教士李提摩太於1891年上任同文會時所做的調查顯示,近四億人口的大清帝國,有閱讀能力的人僅有四萬四千名,不到中國人口萬分之一。1在這如此巨大的翻轉中,不能忘記西方宣教士曾對中國教育貢獻的一頁。

19世紀中葉,隨著鴉片戰爭的炮火,大批西方宣教士湧入中國。神的慈愛,使炮火化作祝福。他們建教會、辦學校、設醫院、啟民智,興改革,播撒愛的種子。

從三個窮學生開始

1817年,第一位踏足中國的基督教更正教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十年後,與同工米憐在馬六甲開辦了第一所華人學校「英華書院」。開始時只有三個窮學生。

1828年,馬禮遜按牧的第一位中國宣教士梁發與少年古天青在本鄉辦了一個私塾,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更正教的教育機構。

1839年,德國宣教士郭實臘夫人、英國人郭施蒂(Wanstall)同應邀前來的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布朗(Samual Robbins Brown),在澳門創辦「馬禮遜學堂」,布朗擔任校長。這是中國本土第一所西式學堂,僅六個男生,其中就有第一批留學美國的容閎、黃寬、黃勝。

西方宣教士帶著極大的熱情辦學,此後教會學校迅速增長:

1842年,50所(鴉片戰爭前);1877年,347所(第一屆全國宣教會議);1899年,2,000所(義和團教案前);1919年,5,637所(五四運動/中華歸主運動時期)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中國矗立起六仟多座教堂,幾乎每一座教堂附近,都有一所教會學校。據統計,到1918年,僅一百年間,基督教學校發展到7,382所,學生人數達21萬多。2

20世紀頭十年,各差會興起聯合辦學的熱潮,教會學校的規模和水平大幅提高,進入正規化和世俗化,形成小學、中學、大學的完整教育體系。教會除興辦大、中、小學,進行正規教育外,還致力於平民的掃盲教育。

劉少奇於1949年7月4日給斯大林的報告中說:「僅僅英、美兩國,在中國設立的專科學校與大學就有31所,神學院32所,圖書館29所,文化團體26個,中學324所,小學2,364所。」3

大學教育

中國大學教育比西方晚了幾個世紀。由於教會大學的出現,中國古老的教育有了轉機,並逐漸與國際接軌。

狄考文於1877年在登州創辦的小學蒙養學堂,發展成中學文會館,於1882年發展成中國第一所大學,就是後來的齊魯大學。

在南方,最早於1879年動土與建的基督教大學是聖約翰書院,由美國聖公會的施若瑟(Samuel I. J. Schereschewsky)籌辦。

教會在中國最早辦的五所大學是:1882年,山東登州文會館;1888年,北京彙文書院;1889年,北京潞河書院;1879年,上海聖約翰書院;1897年,杭州長老會學院。

基督教創辦的著名大學有:北京的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主園—燕園);上海的聖約翰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的滬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南京的金陵大學(南京大學);南京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濟南的齊魯大學(山東大學西郊區);江蘇的東吳大學(江蘇大學);杭州的之江大學(浙江大學西溪校區);成都的華西協合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武昌的華中大學(湖北中醫學院);長沙的湘雅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廣州的嶺南大學(中山大學);福州的福建協和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福州的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

天主教創辦的大學有三所:上海的震旦大學(合併於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的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學院輔仁校區);天津的津沽大學(河北大學)。

每一所學校的開始都是那麼的卑微。北京彙文書院於1870年開辦時,只有三個男孩入學,作為他們上學的代價,每天付給他們一碗米。

教會大學的辦學經費多由西方宣教士從他們自己家鄉教會裡一元一元籌集而來。當時,他們自己家鄉的孩子們也不見上得起大學,可是虔誠的子民們順服了神的召喚,愛鄰人勝過愛自己,為了將神的救恩帶給遠方不認識上帝的人們,他們不僅獻上自己的兒女,獻上虔誠的禱告,而且獻上自己的金錢。

庚子賠款

當然,宣教士在中國辦學的一部分資金來源於庚子賠款。

在美國宣教士明恩溥等人的推動下,羅斯福給國會提交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他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諮文,將償付美國庚子賠款所得的半數,共計1,160餘萬美元,退還給中國,作為遣送留學生赴美之用,每年派一百名學生赴美留學,直到賠款退清為止。美國退還的賠款創辦了清華學堂,亦名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後改名清華大學。

值得一提的是,原紐約州巴塔維亞市的一個圖書館館長,美國人韋隸華(Mary E. Wood),於1924年,用庚子賠款在武昌創辦的公用圖書館「文華公書林」,成為中國最早的美式公共圖書館,圖書由幾百本發展到幾十萬冊,藏書由一間房擴大成一座樓房。1920年,發展成著名的文華圖書專科學校,是中國最早的圖書館學教育機構,培養了中國最早的圖書館管理人才。

教育情懷絕非偶然

西方宣教士成為中國現代教育的開創者和示範者決非偶然。自古以來,基督教就有傳遞文化種子的傳統。西方教育的萌芽,是在古代修道院圖書館和抄經室開始的。到中世紀,大學在歐洲興起,校園活動無一不與教會活動緊密相關。

著名的哲學家、改革家、科學家同時又是虔誠的基督徒,譬如,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哲學家培根、博思卡爾,科學家開普勒、伽利略、波義耳、牛頓等都是基督徒。

著名教育家、教師、教育改革家許多是宗教界人士,譬如,阿爾琴、卡西奧多魯斯、伊西多爾、馬丁.路德、加爾文、誇美紐斯等。他們一方面將傳經佈道作為畢生奮鬥目標,另一方面又長期孜孜不倦地從事教育活動。

起初,受教權只屬於貴族以及神職人員。17世紀,捷克基督徒教育家誇美紐斯最早提出普及六年初等教育。因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極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於17至18世紀在德國首先達成。到18世紀末,英國已具備小學、中學和大學完整現代教育體系。

19世紀初,當大清帝國熱衷於八股試帖、開科取士、讀書做官的時候,英、美、法等國家已經相繼實施公立學校制度。19世紀中期,美國女子學院開始出現,高等教育已有了相當大的發展。

受基督差遣來中國的宣教精兵,絕大多數都是受過西方良好的教育。1895至1905年美國公理會差派來的103名宣教士中,男性宣教士只有二人未上過大學,有九人是醫學博士。當時,美國大學生僅佔同齡人的百分之一。一代代宣教士在中國大力興辦教育。

回顧歷史,願我們能存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神,感謝那些為了中國這片土地奉獻青春甚至奉獻了性命的西方宣教士們!

註:
  1. 顧長聲:《歐風美雨襲中華》,美國長青文化公司,2001年,第152頁。
  2. 王忠欣:《中國教會學校縱橫》,加拿大恩福協會,2000年,第126頁。
  3. 《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1冊,中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12頁。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80206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77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