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信心
張宇理
本期我想跟大家談談信心。信心是甚麼呢?會不會一個人沒有信心,卻以為自己信心十足?
凡肉眼看不見的,人們覺得抽象的東西,就會使人容易自欺欺人。著名的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裡有兩個大騙子,就是看準了這點,便玩弄心理把戲,要為國王縫製一件普通人不能看見的「新衣」,把國王和全國臣民,都玩弄在股掌之中。
信心是肉眼看不見的東西,有和沒有,看起來好像一樣。一個沒有信心的人,很可能和故事裡的國王一樣,自以為大有信心。而旁人,因為聽說他有信心,就像故事裡的大臣民眾,沒把握說他有或沒有,所以只好信以為真。
看不見的東西,叫人最沒有把握。可是這些東西,如愛情、親情、愛心、仇恨、貪心、自私、慷慨、富犧牲精神、邪惡、陰險、善意、愚蠢、智慧、真理、謊言等,都無時無刻不包圍我們,伴著我們——不是只有靈界才看不見、摸不著,換而言之,我們隨時隨地都有自欺欺人及被騙的可能。
聖經很著重看不見的事,但天父熟知人的心理,所以聖經裡多次提醒我們慎勿自欺。例如: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各書一22)——「你們豈不知,不義的人不能承受上帝的國麼?不要自欺,無論是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孌童的、親男色的……都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哥林多前書六9至10)
——「人不可自欺,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哥林多前書三18)
——「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約翰一書一8)
自欺欺人可引起極嚴重的後果。世界大戰、文革十年浩劫、自由世界今天的道德敗壞、治安不寧等,都起於誤信謊言。然而,禍不止此,主耶穌說,有些自欺欺人,還會禍延死後。祂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馬太福音七21至23)為甚麼有這種情形呢?因為這些人一生都活在自欺欺人之中。更累事的是:瞎子領瞎子,一同掉在坑裡,他們把人領進了地獄。(馬太福音廿三14,十五14)
何謂信心?
究竟信心是甚麼?許多不明白信心的人,以為信心是迷信、愚蠢,所以凡有信心的都是愚人。是這樣嗎呢?又有人以為信心是懶惰的代名詞,所以信心就是不盡本分,守株待兔,坐著等候天降鴻福。是不是這樣呢?還有人以為性格強、和人爭辯或向上帝禱告,都堅持己見的,就是大有信心的人。所以那些主觀強、執著多的人,都自動成了大有信心的人,是這樣嗎?
顯然這不是聖經的教導。聖經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上帝(的)話造成的。」(希伯來書十一1至3)意思就是說:
第一,信心是基於真理,不是亂來,不是謊言胡言,亂信一通。信心是基於真理,和上帝的規律、法則和旨意吻合,所以是可以成事的,即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肯定的,不會幻想成空,不會好像希特拉或自由主義者等,本來一片好心,希望為本國或人類帶來幸福快樂,結果卻適得其反,釀成巨禍。
第二,信心是越信越有把握,越信,越研究下去,就越發現所信的真實可靠,好比拿到了證據在手,所以「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假如你越信,越覺空泛,越信越不對勁,覺得怎麼不切實際,與事實不符?那你應當首先高興感謝上帝,因為你現在發覺自己錯了,還來得及改過,總好過走畢全程,才發覺自己一生都在自欺欺人那麼後悔莫及。現在碰壁,現在可以學習、改過。不住碰壁,就不住反省、學習、更正。即使在反思的過程中,發現你沒有錯,也一定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不然你怎麼會驚奇呢?不應當覺得「早在意料中」才是嗎?現我們驚奇,即表示我們不知道,還可求知。
很多人常把複雜的人生過分簡化,以為世事盡可歸納在「有神無神」、「祂靈不靈驗」、「肯不肯幫忙」、「能不能幫忙」,及「若不幫忙,必是殘忍或不存在」等幾句話內。但人生並不這麼簡單。「有神」情況更形複雜。因為上帝主宰萬有,偉大無比。宇宙間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規律,加上我們渺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無知,對上帝、對宇宙,對整個人生和人際關係的結構運作,雖非一無所知,卻是所知極少,遠不若盲人摸象。何況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有可能誤把馮京作馬涼——即好像知道了一些甚麼,好像很接近真理了,卻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我們也可能「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加拉太書六3)。就是說,情況非常複雜,各種可能都有,並不是我們小小腦袋所想象的那麼簡單。所以謙卑學習非常要緊。「知己」已不容易,要「知」這麼複雜的「彼」更沒可能。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反省、改過。倘若從一個錯誤,跑到另一個錯誤(譬如從當初百分之一百堅信上帝一定會怎麼怎麼應允你的禱告,然後等到夢想成空,便來個大急轉彎,百分之百肯定「上帝不可靠」或「不存在」),那便是一錯再錯,越錯越遠。
第三,就是信心是可以實踐的,不是空話、假話、大話,不是行不通的理論。因為「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我們已有了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希伯來書十二1)
第四,就是信心使我們知道、體驗許多以前不能知道的事。例如:人怎能知道世界是怎麼造成的?那時我們都不在啊!但是藉著信,我們的知識領域便得以開拓,我們的視野、時空,以致整個生命,都得著擴充、豐富。在不知不覺之中,我們超越了原來的限制,超越了單靠五官感覺和頭腦理性得來的知識,超越了物質界;我們心靈的眼睛被上帝開啟,漸漸看到和體驗好些從前看不見、摸不著的世界裡的事實真相和道理。
倘若你的信心沒有叫你這樣,沒叫你長進,反倒讓你好像一頭困獸,覺得失去自由,很多束縛、很大壓力、很痛苦,那麼,顯然你的「信心」是死的。就如我剛才說過的,你應該高興感謝上帝才是,因為你現在知道錯了,就有機會反省、學習和更正,不必一生自欺欺人。你應該全盤檢討自己的信仰。到底你信甚麼?為甚麼耶穌說:「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你卻感到失去了自由?甚麼地方出了亂子?是不是你沒有真的知罪悔改?(譬如「罪」真的這麼好,你悔改甚麼?)你所認識的上帝,是怎樣的上帝?會不會誤把馮京作馬涼了?會不會盲人摸象,一知半解,卻自以為知?會不會「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我們越碰壁,越證明需要學習。碰壁多了,越生氣,越不耐煩,就證明不但需要學習真理知識,而且還需學習謙卑和忍耐!
亞伯拉罕的信心
聖經稱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羅馬書四11),他的信心很值得我們參考:
第一,「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上帝。」因此,「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並且仰望上帝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上帝。且滿心相信上帝所應許的必能作成。」(羅馬書四17至21)
為甚麼他能在事與願違時仍信上帝呢?因為他知道他所信的是誰。約伯也是一樣,他受了極大的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但他不棄絕上帝,因為,據他自己說:「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上帝。我自己要見祂,親眼要看祂,並不像外人。」(約伯記十九25、26)
耶穌基督的使徒保羅,為上帝受了許多苦,卻不以為恥,他說:「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提摩太後書一12)這就是許多聖徒在大難和極大的傷痛後,仍堅信上帝的秘訣——因為他們信的是上帝,不是「靈驗」,不是「意順」。很多人以為自己相信上帝,其實沒有信,只是相信「靈驗」,相信「意順」;等到不「靈驗」,不「意順」,便大失所望,信不下去。這是把靈驗、意順,當作了上帝,誤把馮京作馬涼,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第二,是亞伯拉罕信的,是上帝的諾言,不是自己的願望。從「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上帝所「指示的地方去」,到萬族因他得福,整個內容,都是上帝的應許。
很多人以為,信心是一個願望,所以願望有一個賜福保佑自己的神,即等於相信上帝。願望越多,祈求越多,即表示信心越大;等到希望成為泡影,信心便也同時成了泡影。
亞伯拉罕好像並不是這麼執著己意,沒有孩子嗎?那生在他家中的,也可以成為他的後嗣(創世記十五3)。等到上帝說,不,「這人必不成為你的後嗣,你本身所生的,才成為你的後嗣。」他和妻子便又再信再等。直等到夫妻倆都老了,老妻過了生育的歲數,他們仍不生氣,沒見有甚麼大反應,一點沒顯得「受不起這麼大的剌激」的樣子。他們仍舊與上帝關係良好,仍舊心平氣和,安息在上帝的計劃中,沒對上帝心如死灰。即使他們曾放棄了由老妻撒拉生育的念頭,也沒有不信,只想也許上帝要藉一個年輕的婢女給他們後裔——他們仍信,只猜錯了上帝的方法而已。
終於等到了亞伯拉罕一百歲,上帝的時間到了,他們生下了一個兒子以撒,真個老蚌生珠;許多人聽到這裡,便要說:「哎噯!我才不要這麼老生孩子。」接著就會告訴你,老來得子有甚麼甚麼不好……所以哩,一定要年輕生子。就是說:一定要照人的意見辦事,人的看法就是最好的、唯一好的——比上帝的安排更好,所以很怕上帝不照我們的主意辦事,最怕上帝要我們依從祂的計劃。這不是相信上帝哩!是信自己,是自大狂!不符合真理(實際)。所以,在這本來已崎嶇的人生路上,我們心裡又常添上許多煩惱掙扎,老覺意難平,老覺得「命不好」。
第三,亞伯拉罕的信,不是魔鬼式的「你走你的陽關路,我過我的獨木橋」那種與上帝漠不相干的信(請參雅各書二19;馬可福音五7)。他的信影響他整個人生——只因為上帝的承諾,此後亞伯拉罕的餘生就在異鄉作客,支搭帳棚。連他的兒子、孫子、後人,世世代代都等候上帝把地賜予他們。聖經形容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希伯來書十一13至16)海枯石爛,他們的信心不死,不斷影響他們整個人生的方向和生活方式,使他們不斷經得起時間和難處的考驗。
第四,就是他們的信,體現了「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這話。他們的信並不是空泛的,而是可以實現的。雖然亞伯拉罕只得了一個兒子,他不能活到幾百歲,眼看著子子孫孫開枝散葉,成為大族大國;但是,他這一個兒子不比尋常,是「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生下來的,他不僅是一個兒子而已,他是上帝給亞伯拉罕的證據,讓他知道上帝無所不能。即使日後他死了,看不見他的後裔,上帝還能實踐祂的承諾。
第五,就是從亞伯拉罕的經驗,我們發現,固然上帝可信,亞伯拉罕也有信心,但是即使大信如亞伯拉罕,也無法掌握上帝做事的方法和時間表。當初上帝答應亞伯拉罕,要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那麼——按人的想法,上帝該趁他妻子還年輕時,趕快讓她多產,不然便來不及。可是上帝沒這樣做,等到撒拉漸老,機會日趨渺茫,他們就接受那生在他們家中的人,便是他們的後嗣。上帝說不,祂要給他親生的。於是他們又推想上帝是讓他們納妾立後。誰知又猜錯了。最後等到撒拉絕經,一切都太遲了,上帝的應許才忽然來臨。
然後孩子漸長,滿以為上帝整個諾言之實現,都繫於這個寶貝兒子一身,上帝卻忽然又叫亞伯拉罕把兒子獻上。這是極令人吃驚的事。但是亞伯拉罕經得起考驗——他知道他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的上帝。他信得沒錯,但他又猜錯了,上帝沒有照他的想法叫死人復活,當他正準備把兒子殺了獻祭時,上帝差遣天使及時從天上制止,囑他千萬別殺害兒子。【也許上帝用這方法教育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讓他們世世代代印像深刻牢記,即使獻上最心愛的東西給上帝時,仍不可殺害兒子。因為從前有不少異教徒焚燒兒女獻祭給假神,聖經多次記載,這事是上帝極為憎惡的。上帝嚴禁祂的子民染上這種邪風敗俗。(請參希伯來書十一17至19;創世記廿二9至14;利末記十八21;申命記十二30至31,十八10;列王記下十六3,十七17,廿一6;耶利米書七31;以西結書十六20,廿26、31;廿三37。)】無論亞伯拉罕和上帝關係多好,信得多正確,他仍無法測度上帝的方法和時間表。等到後來,亞伯拉罕的後裔終於成了大族,由約書亞領進應許地,成為大國,那時跟當初上帝向亞伯拉罕許諾的時間,已相距了四百多年!四百多年,真是不可思議!我們哪裡能活著等?上帝誠然看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祂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就是說,祂是亞伯拉罕和他後代世世代代的神,祂是歷史的主。
深哉,上帝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蹟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祂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祂,使祂後來償還呢?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馬書十一33至36)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19980909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37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