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結婚也好,單身也好

邱清萍

2018年的情人節(二月十四日)剛好是教會傳統的預苦期(Lent)(註)第一天,這是45年來又一次的「巧合」。愛的甜美與痛苦竟然重疊在一起,這是現代婚姻生活很真實的寫照。對一些站在婚姻門外,卻嚮往走進去的單身族也是一樣。若缺乏有意義的關係,單身的人會在「欲得未得」的憧憬中焦慮,而已婚的人會在「既得未得」的失望中惆悵。

對許多人來說,單身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病患」,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一種必須遮掩的「殘障」,一個要盡可能逃避的「失敗」,一種等待完滿的「遺憾」,一個渴望填滿的「空虛」,甚至一種不除不快的「罪疚」。

真是這樣的嗎?結了婚就能脫離以上的痛苦嗎?或問:結婚或單身只是為了尋求快樂,逃避痛苦嗎?

結婚只是為了快樂嗎?

以前許多人為了逃避單身的痛苦而結婚,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為了逃避結婚而單身。於是單身的人口膨脹,美國2014年人口調查發現18至49年齡群中,54%是單身的,包含了未婚和離婚者,年青人也越來越遲婚。

中國文化的婚姻觀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單身者背負著不孝、辜負父母深恩的內疚。西方文化中,特別是13世紀以後,莎士比亞的羅蜜歐與茱麗葉那種羅曼蒂克的愛情成為了結婚最重要的原因。結婚是為了滿足我的需要,帶給我激情與快樂,因此當婚姻不能滿足這些需要和期盼,重過單身生活便成了可能的選擇。

聖經的婚姻觀卻有一個更高及更廣的角度,就是神的國度。創世記第一章28節:神創造男女後交給他們「生養眾多、治理全地」的使命。婚姻家庭不只是個人或兩個人的事,甚至不只是一個家族的事。「家庭」是治理全地的基石,家都不能治理,如何治理全地?這是現代世界的問題。中國古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導蘊藏著造物主的智慧。

葛培理博士去年逝世,夫婦都已作古,但他們夫婦的國度人生將成為千古美談。葛夫人貝路得在中國長大,父親是醫療宣教士。路得從小的願望是去西藏作一個單身宣教士,神卻帶領她成為福音使者的配偶。當他們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她必須作一個選擇,因為葛培理沒有去西藏的呼召。路得選擇婚姻,不是為了逃避單身的痛苦,而是看見與葛同為天國效力的願景。這個心態使她日後作為葛夫人常常要忍受「守活寡」的痛苦而不懊悔。葛培理長時間在外領會,她常要獨力扶養五個子女,但她對人說:我情願只能部分時間與葛培理在一起,多過享有另一位全時間的丈夫。葛培理後來為自己未能花足夠時間與家人在一起也感到很大的遺憾,人生的選擇常有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痛苦。

能從「神國度」的高度看待婚姻,才能超越對個人快樂的追求,及對家族幸福的執著。

聖經的單身觀

在舊約時代單身是不可思議的,永生的概念很模糊,神的國度要靠婚姻與傳宗接代來延續,結婚是每個猶太人的道德與宗教責任。然而以賽亞先知在第五十三章10節預言耶穌來世的使命時說:「祂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耶穌沒有結婚,何來後裔?原來祂要建立另類家庭,就是教會。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有一次在講道時,有人說祂的母親和弟弟來找祂,祂卻指著門徒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參12:46-50)耶穌傳天國的福音,祂要把凡信祂遵守祂旨意的人建立成神的家,神的國度要透過這個家來彰顯,透過傳福音來「傳宗接代」。

以賽亞在預言耶穌的後裔以後緊接著預言說:「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賽54:1);「太監(單身者)也不要說:我是枯樹(沒有後代)……持守我約的太監,我必使他們在我殿中,在我牆內,有記念,有名號,比有兒女的更美。我必賜他們永遠的名(傳宗接代),不能剪除。」(賽56:3-5)單身的人若投身在這個家,不但可以嚐到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可以貢獻自己,為神的國度效力。許多愛主服事主的單身弟兄姊妹,都有很多「後裔」。

「施比受更為有福」

保羅引用耶穌這句話(徒20:35)與「助人為快樂之本」異曲同工,單身或結婚都是一個愛人的機會和責任,只是對象與方式不一樣而已。有人會說:好難啊!太高調了吧!是不容易,但只要願意,神在祂豐盛的恩典裡會賜給我們能力。恩典加上能力就是恩賜,我們要倚靠主的恩典來面對單身或婚姻裡的挑戰與困難,也要謙卑地使用神的能力來服事別人。

有些人不想要「單身的恩賜」,誰喜歡過那種「枯樹」的生活?請注意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七章7節提到「單身的恩賜」時也提到「結婚的恩賜」,「我願意眾人像我一樣(單身);只是各人領受神的恩賜,一個是這樣(像我一樣單身),一個是那樣(像那些結婚的人)。」無論結婚或單身都需要神的恩賜──有恩典又有能力來過一個自己有福,也使人有福的生命。事實上,在現今的世代,恐怕結婚的人比單身的人更需要神的恩賜。願我們都立定心志,在人生無論那個階段,結婚也好,單身也好,都靠主活出有福又祝福別人的人生。

(作者是本會事工專員)

註:預苦期是教會傳統在復活節前四十天內,以禁食、悔罪及刻苦己心來記念主耶穌捨己成全救恩的大愛。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901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82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