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滕近辉对我的影响
滕磐华
家父滕近辉是神重用的仆人,受人尊敬。我是他的幼子,排行第六。有人觉得我也应该像父亲一样,被神重用、受人爱戴;但我自问没有父亲讲道和写作等恩赐,也从不刻意和他比较。
我在香港出生,1979年读完英文中学一年级,父母要去印尼宣教,因那里的宣教士子弟学校只办到八年级,相等于香港英中二年级,而马来西亚槟城的宣教士子弟学校则设有高中,于是我和五哥仑华就被送到马来西亚读书。
宣教士的孩子和父母见面的机会不多。那年,我们都没见过父母。不过,我们都很喜欢那间学校,寄宿生活并不寂寞。后来父母回香港,我和五哥仍留在马来西亚读书,直到高中毕业,赴美国升学。
清楚得救
我在教会长大,从小参加各种聚会,所以一直看自己是基督徒。有人对我说:“主耶稣回来时,你不能抓住父亲的脚上天堂。”“神只有儿子,没有孙子。”我知道,我要自己与神有直接的关系,但问题是怎样与神建立直接的关系呢?我不很懂。
直至在宣教士子弟学校念书时,听佈道家Tom Allen讲道说,神在呼召我们,如我们总是听而不闻,没有回应,时间越久,就越来越远离神。他举了一个例子:“小时,我常与兄弟姊妹在家后院玩耍。到了吃饭的时候,母亲一喊,我们听到,便立刻进屋子。但远处有一个较大的草场,如我们在那里玩耍,母亲多大的喊声我们也听不到。”我想,我一直想做基督徒,与神建立关系;可神呼唤我,我却糊糊涂涂不放在心上。所以,当牧师呼召时,我立刻回应。后来老师向我解释,得救就是那么简单,如罗马书十章9节所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
我算是乖孩子,没有反叛的性格和思想。信主以后,表面上没有戏剧化的改变,但我心里骄傲。因有不少人说我长得英俊,唱歌也不错,我在香港读书时,曾与一位弹吉他的同学获合唱组冠军,所以自我形象很好。上大学后,才明白人不能靠自己称义成圣,主耶稣是我们与神之间唯一的中保,无论我有多好的条件,都不能叫我讨神喜悦,我必须靠神过每一天。
委身事主
我在宣教士子弟学校就读时,常常听到宣教士的分享,深感世人最需要的是福音。当时就立志,长大后绝不为口奔驰。既然世人最需要的是福音,那我就当全职事奉,全时间传福音。
可是,实行起来却很不容易。因我个性内向,不容易主动和陌生人交谈,好像没那么多的话题,更别说轻易地就能把话题转到福音上。不是我不愿意,是我没有这个恩赐。我向神祈求,但神给我的恩赐是带领查经,解释圣经,耐心与人倾谈,以及解答疑难等。
我曾问神,祂要我牧会还是作宣教士?我在大学主修教牧学,在研究院就主修差传,两方面都做好预备,任神差遣我。后来却发觉,牧会和宣教二者的界线其实不那么分明,不是要到海外才是传福音。
1989年初,梁展南牧师邀请我到纽约华人宣道会作实习传道,我把握这机会学习。1991年7月,开始正式任全职传道,同年9月结婚。在这教会事奉至今转眼已20多年。
父亲对我的影响
投入全职事奉的另一个原因,是看见大家都很敬重家父,我就想:“他一定做对了什么。一定是做了一些令人尊敬的事。”小小的心灵就羡慕长大后也学爸爸那样。遗憾的是他一直很忙,除教会牧养的工作外,还常出门讲道和参加各种会议,我们相处的时间不多。小时我们都是由母亲带,后来十多岁时,妈妈就和爸爸一同出门。出门前都算好天数,给每个孩子一笔零用钱,所以我十余岁已学习照顾自己。
父母亲退休来美国,我才与他们同住。记忆中,父亲很安静,常坐在房里拿着记事簿默祷,对每一次聚会都非常认真,不仅预备讲章,还预备自己的心。这印象在我脑海中非常深刻。
我的学习
我事奉初期,一直做青少年的工作,并不断进修。到2011年复活节,才被宣道会按立为牧师。过去十年,我常听纽约长老会牧师Timothy Keller的讲道,内容颇独特,帮助人看到自己的问题,并看到主耶稣能满足我们一切的需要。这让我重新思想福音到底是什么。基督徒常以为,只有非基督徒需要福音,但如果不知道我们的需要都可在主耶稣里得到满足,我们就是白信了!信耶稣不是知识,不是要做这做那,否则便会成了重担。所以我现在每次讲道,都希望能把焦点放在主耶稣基督身上,不希望我讲的只有知识、教训和一大堆资料。
事奉快乐吗?保罗好像没说事奉怎么快乐,他说我们要靠主喜乐。如果讲道后,有人对我说:“您今天传讲的信息很能帮助我。”我会因感谢神而喜乐,因为没有浪费神给我的机会和弟兄姊妹的时间。我做青少年工作时,看见有青少年与神建立生命的关系,也很高兴;因为在年轻时能经历神,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如果替人解决了一些神学、思想,或生活上的问题,陪他们走过成长的路程,我也感到欣慰。
现在我仍学习怎样献上自己,当作活祭,怎样学习应付人生各种挑战。我更学习安静等候主前,听祂吩咐,任主差遣,并与家人一同服事。
作者是纽约华人宣道会牧师
(余黄国凯采访)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140402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55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