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憂鬱青少年
顧嘉
現今患憂鬱症的人越來越多,青少年也不例外,我的孩子不幸身列其中。從在教會的事奉和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有些心得,願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孩子患上憂鬱症
憂鬱症有輕度、中度和嚴重之分。患輕度憂鬱症的容易發怒,發怒時蠻不講理。因為孩子不知如何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輕度憂鬱症患者起初會逃避現實,如男孩沉溺於電視節目、電玩,不跟父母講話,甚至不吃不睡;女孩可能出現厭食症,嫌自己不美,常常哭泣,或躲在房間不出來。
青少年患憂鬱症初期本來是情緒問題,需要父母的瞭解和關懷。父母不要只知責備,要關心孩子說:「我看到你很不高興,最近常常發脾氣,可以跟我談談是甚麼原因嗎?」這樣孩子就覺得父母關心他。
如果孩子有睡眠的問題,要麼不能入睡,要麼睡得太多,那就表明憂鬱症嚴重了。有些孩子晚上失眠,早晨起不來,上學遲到,如果父母不問青紅皂白責罵他們,孩子會覺得父母不了解和不關心自己,以後和父母更疏遠了。我自己曾患憂鬱症,知道箇中滋味。
華人文化與憂鬱症
身為家長要反省,我們是否只要求孩子卓越,成績優異?卻不曉得在家裡,我們好像法官,有時是警察,令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很痛苦;我們的孩子不快樂,也不懂得怎樣快樂,因為我們做父母的沒有教過他們,這種情況下他們就變得壓抑,不懂得自處。
北美華人青少年憂鬱症的罹患率比白人高,也許是因為開始時父母看不到,沒帶孩子去就醫。病向淺中醫,輕度憂鬱時比較容易醫治;但華人父母因為面子問題,或因為不懂,或難以接受,就拖延了最佳治療的時間,讓孩子的憂鬱症加重。孩子又覺得父母不瞭解自己,便不與父母溝通,自己心裡壓抑著。那他們怎麼處理呢?有些出外打架鬧事,有些自殘、自殺。還好華人青少年想自殺的比率雖然比白人高,但真正自殺率不高。
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感受
父母發現孩子患憂鬱症時,往往自問:是不是我做錯了甚麼?
父母沒做對是可能的,孩子患憂鬱症七成來自環境,父母的影響不可忽視,所以及時反省很重要。
不過也要看遺傳基因。憂鬱症有三成機率是遺傳的,比如我自己。我得過憂鬱症,我父親也得過,那我的孩子有就不奇怪了。雖然對此我很不開心,但我不停留在感嘆中,決定要積極面對。我跟孩子說:「沒關係,也許是你從我這裡得到的,我們一起面對,一起走。」
孩子起初不理我,要自己處理(上大學前,他已經有些反叛行為,但那時我們不能溝通,這是我的錯)。因為我的老大很聰明,能過目不忘,12歲唸初中時考SAT幾乎滿分,無論參加甚麼比賽都拿第一名,已有大學要她。所以我對老二也有同樣的期待,因為都是我的孩子嘛;結果老二怎麼追也追不上姊姊,就得了憂鬱症。可是我想著的還是成功、成功、成功。成功的第一步是書要唸得好,進最好的小學、中學、大學。後來他就出問題了,變得反叛。他中學反叛時我才開始檢討是不是我出了問題,我向他道歉,他感受到我的誠意才願意跟我談話,發覺自己有自殺念頭時也告訴我他想去就醫。這是一個轉機,當孩子想尋求解決方法的時候就有希望了。
所以孩子患憂鬱症時,最困難的不是如何面對憂鬱症,而是做父母的不接受自己也有問題。我曾輔導過一些有憂鬱症孩子的父母,發現他們甚至是很好的基督徒,價值觀也有問題。比如過於嚴格,對自己對孩子都要求過高,這其實很不健康。若我們要求孩子成功,事事出人頭地,那我們的價值觀就有偏差了。做父母的先要糾正自己的錯,當孩子發覺父母在改,對父母的信心增加,關係就會好轉,願意跟父母談心裡話。只要打通交流的渠道,才可對症下藥解決問題。不要避開敏感的話題,要坦誠直接,談得合宜有醫治作用;不要只責備,否則彼此成了外人,孩子感到的是壓力而不是支持。父母要跟他們做朋友,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樣孩子才會打開心門。
尋求專業幫助
憂鬱症不是簡單的疾病,尤其病重時,家長不能靠自己解決,一定要支持孩子尋求專業幫助。父母最好自己先找輔導,接受自己有問題,因孩子得憂鬱症有可能是全家的問題,而不單是孩子的問題。父母這時最不要說的話就是:「這是你的問題」、「你不聽我的話才變成這樣」。
父母要先尋求幫助,靠主站起來,才可幫助孩子。
我輔導過一個嚴厲的父親,他的女兒非常聰明優秀,在頂尖的學校是頂尖的學生,但卻嘗試自殺,嚇了他一跳,因他給女兒太大壓力了。後來他接納我的建議,先自己改變,積極支持女兒就醫,這對他女兒的恢復很有幫助。
孩子得了憂鬱症能否根治,不容易掌握,因憂鬱症會起伏不定,取決於怎麼管理。比如剛開始時是失眠,接著思想很混亂,你就知道那是憂鬱症,應立刻處理。看醫生就是幫助自己做情緒管理。有些成年人自我管理能力較強,偶而失眠時,也不會失控到一連幾天睡不著,一兩天就恢復了。以前我不知道如何處理負面的思想,一有負面思想就仿如天塌了。後來我明白,不要把負面思想「養大」,要立刻想積極的事。你不餵養負面思想,它就會凋謝,一會就過去了。但憂鬱症病人會抱著負面思想不放,把它放大,就像癌症,能把我們的思想感情整個吞噬了。青少年因為年輕,還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所以一定要去找醫生幫助他們處理。
父親的職責
母親關愛孩子,一般較感性、溫柔;父親就看重規則,所以與孩子的關係較容易出問題。我看到一些患憂鬱症的青少年,父親往往自以為是,見孩子患憂鬱症,就抱怨孩子,不懂謙卑自我檢討。
也許男人較要面子,需要被人尊重。看見孩子失敗,父親就覺得是自己的失敗,難以接受;逃避面對的方法是:「你不聽我的話,所以失敗。你要早聽我的話,就不會這樣。」男人很容易就採取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尊嚴,所以先要在主前謙卑認罪。
其實一個人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重要。華人一般注意智商,卻忽視情商;情商好的人比較謙卑,願意學習和聆聽;情商低的人看人看事往往都如一管之見。例如只看到成功,落在孩子身上的情況就是:不上大學就是失敗、不上好大學就是失敗─把孩子直逼到狹縫裡。如果孩子無法達到這個窄縫的目標,豈不是要逼死他們嗎?家長的視野越小,孩子得憂鬱症的機會就越高;此外如果父母有憂鬱症基因,孩子就較容易得憂鬱症。
家庭、教會與憂鬱的青少年
為甚麼現在這麼多年輕人患憂鬱症?為甚麼越發達的國家憂鬱症越普遍?原因之一是發達中的社會非常注重表現和成績,如果家裡也如此,年輕人就遭殃了。你想想,今天美國比較好的汽車要七萬美金,房子要100多萬,孩子一生可能都沒機會賺到那麼多錢。但是父母不曉得憐憫他們,告訴他們這不是最重要的,反不停說:「你要成功!要成功!」「你看某某多棒,他住的房子值300萬。你能嗎?」孩子壓力多大!所以一定要回到神的價值觀,不要追求世人的成功。
家裡要跟社會不一樣,不要因為孩子拿到A回家就興高采烈,拿B回家就冷落他,拿C回來就罵死他。我以前在這方面栽過跟斗,現在勸家長不要重蹈我的覆轍。其實世界很大,成功有多種,成績只是其一。何況學業成績一直順利的孩子,長大後因為不懂做人處事,在別的地方失敗,他會更經不起打擊。
教會也要留意世界的價值觀,避免成功心態;青少年牧者最好也給年輕人一些心理教育和訓練,因為年輕人有很多情緒問題他們不會告訴父母,在家裡不開心時希望在教會找到接納、安慰和支持。這是很多年輕人來教會的一個原因。我們如果能接納他們,不光是批評責備,而是支持和引導,給予實際的幫助,就更能發揮教會的作用,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採訪:逸南)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50103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58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