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共鳴

方華

有一位太太,出門外倒垃圾。她剛把垃圾放好,就聽到背後砰的一聲,風把門吹關上了。她可沒有帶鑰匙,屋內只有她五歲大的兒子。

那個淘氣孩子,最喜歡鬧著玩。這位太太心想,要是我叫孩子給我開門,他一定很高興抓緊機會跟我拉拉扯扯、說東道西、猜謎玩遊戲什麼的,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進得去。這可怎麼辦呢?

最後她想到一個主意。馬上大聲嚷起來:「啊!不好了,兒子啊,我不小心把你關在裡面了!」

那孩子聽見後,很快就把門打開,他當然不要讓人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於是這位媽媽也就很快順利地回到屋子裡。

上面這個事例,很可以說明溝通的玄妙。聖經箴言說:「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

所謂說得合宜,絕不是油腔滑調的意思,而是能切中聽者的心懷。是規勸,不是責備;是鼓勵,不是奉承;是提出問題,不是質詢;是安慰,不是泛泛的禮貌...能切中聽者的心懷,首先要發自誠懇、正直的內心,然後是要明白對方的處境和心情。

心理輔導員常常強調要同感共鳴,要不然就很難明白對方。人與人畢竟在成長背景和文化方面受到限制,要做到同感共鳴其實並不容易,我們有時候也不容易相信對方能與我們共鳴。在這一方面,耶穌所做的就真的令人詫異。天上的主宰,本來就看透了人的內心,可是祂還要再進一步,來到這個世上,親自經歷人的生命歷程,經歷一切試探和磨煉,好讓我們知道,祂真的明白我們。聖經說耶穌就是我們的大祭司,代表我們進到上帝面前,而且祂「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耶穌的行動,不但是同感共鳴的最高楷模,更是一種徹底的愛意,謙遜動人。

這個時代的主流文化強調獨立自主、任意而為。可是人其實渴望他人的了解和共鳴,差不多到饑渴的地步,耶穌的榜樣其實正是濟世的一帖清涼劑,叫我們懂得相濡以沫。祂所表達的謙遜愛意,更是對濁世洪流中的世人,一個溫柔堅持的呼喚。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0110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74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