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最危險的動物
馬有藻
某公園有一大告示牌,大字標題:「最危險的動物」,以警告遊客。誰知鐵籠內僅是一面大鏡,反照出來的是遊客自己。(這故事說明,人是應關在鐵籠裡的動物,因他的「殺傷力」異常強大。
性善說
古希臘的卜洛泰哥拉氏(Protagoras)說:「人為衡量萬事的尺度。」這話不知誤盡幾許蒼生,因他不信有神存在,萬事沒有絕對的標準,只能以人為衡量的尺度(此人後來被雅典政府焚其書,逐出境。他遁往海外,途中溺死海裡)。(但亦有不少人附和,如美國的詹姆士(William James)、杜威(John Dewey)、法國的孔德(A. Comte)、中國的唐君毅等。近年來的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亦循此路線,直指人是萬事的尺度。雖然說法不同,但他們都信人皆可為堯舜,眾生有佛性。古今中外主張性善說的有:孔子:「人皆可成堯舜。」孟子:「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猶如水之就下,人無不善,水無有不下。」詹姆士(William James):「人性之惡,乃為推動人類道德的因素。因為絕對完善的世界,乃為一種呆板不進步、無生氣的狀態。」錢穆:「惡只是次一層的,沒有好可挑,只有挑次好的……,人到了吃不飽,穿不暖,那時,人吃人也不算得是惡(人基本是善良的)。」
性惡說
與他們相反,主張性惡說的,有:朱熹:「小人陰為不善,陽欲掩之,並非不知善之當為,惡之當去,但不能乏用其力,以至此耳。」荀子:「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聲色犬馬……故爭奪生,辭讓亡,賤賊生,忠信亡,淫亂生,禮義文理亡。」(荀子性惡篇。作者按:文字次序稍調動。)
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其他
此外還有其他說法,例如:
告子:「性無善惡。」楊雄:「善惡混合。」韓愈:「性分上中下等差。」
這些人的說法,比較模稜兩可。部分主張由環境定出善惡,或善惡多寡。
世途說
但縱觀每日新聞、娛樂節目,都無情地揭露人性醜惡。司法制度、監牢、感化院、警察局,都因為人的惡而成立。「世途險惡」,「人心不古」,這是我們常聽到的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見於書上。今日社會道德是「江河日下」,而非「日新又新」。
神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持相同看法的有: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人倫的理性乃魔鬼的新婦(因人性惡受魔鬼沾染)。」哲學家亞理斯多德說:「人乃生而有罪,故人性裡面,沒有良善。」歷史家湯恩比(A.Toynbee)在詳細研究六千年人類史後,在Civilizationon Trial的評語是:「人類之原罪一日存在,人類終無法拯救其滅亡的命運。」社會學家蘇魯根(P.A.Sorokin)說:「一切以人為尺度的制度均無永存價值。只有超越向上,求神的國和祂的義,才能消弭人類之紛爭。」
聖經怎麼說
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上帝對人的看法,可藉以下幾處經文顯明:摩西說:「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創世記八21)保羅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三10至12,三23,七18至19)以賽亞說:「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以賽亞書六十四6)耶利米說:「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呢?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利米書十三23,十七9)大衛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詩篇五十一5)人腦子裡「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創世記六5)。人間有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不義,邪惡,貪婪,惡毒,兇殺,詭詐,毒恨,侮慢,狂傲,自誇,讒毀,誹謗,怨人怨神,捏做惡事,違背父母,無知,背約,無親情,不憐憫人等事(加拉太書五19至21;羅馬書一29,31)。人實在比動物更危險!
結論
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樣式造人,人性本善,有仁愛、聖潔、公義、良善,那時「天人合一」,人在天地間「俯仰無愧」。但自始祖犯罪,人性驟變。世上一切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正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人用禮法政教企圖改善人性,可惜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政教禮法都有暫時阻抑之用,但卻不是長久之計。
道德的力是來自上帝。人離開上帝,便是離開了道德力。靠己行善,企求締造善美人生,無異緣木求魚,力有不逮。要享受真善美的人生,需靠上帝的恩典、聖靈能力。人沒有上帝,猶如汽車沒有汽油,結果雖想「諸惡莫作」,「諸善盡行」,卻是「明知故犯」。人幾千年來都不能解決「知行合一」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只有靠上帝才能解決。聖經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五17)信靠耶穌基督,我們便可成為「重生的人」(約翰福音三3),脫離從情慾來的敗壞,與上帝的性情有分(彼得後書一4)。這樣,我們就再不是危險動物了。
註:
1. 章力生著,《總體辯道學》,卷三,第二三○頁,一九八六年,天道出版。
2. 章力生著,《人文主義的批判》,第十六頁,一九七二年,宣道出版。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19980205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30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