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M USA Logo
CCM USA Logo
曉 君 信 箱

寫信給曉君>>   總目錄>>
 

類 別:
點 擊 題 目 選 閱:

分享到QQ空間

我丈夫忘不了舊情人

親愛的曉君:

我的心很痛,卻又一直無法向誰吐露。我不知我丈夫應當去看心理醫生,還是我該去看醫生。我先生高中時代有個美國女朋友,交往三年,她欺騙了他,與別人懷了孕。我先生還要她;但她甩了我先生,另投新歡。照理這種求學青年時代的愛情,經過十幾年的歲月,應該沖淡了;但他卻一往情深,所交過的女友都無法忍受他如此「重過去」。我愛我丈夫很深,結婚前我覺得我可以忍受,結婚後才發現他比我想像嚴重得多,生活的一點一滴,都為她而活。如果我拿開「她」的東西,他會摧毀一切,甚至於他自己。他的家人不敢碰他!我有一次將「她」的照片撕去,他回來一再向我討回,實在太過分了。我只是他生活上的一個伴,但卻是一個「代替品」。每當我談及他們的過去,他又顯露極端的受傷與痛苦。我想許多人都經歷過失戀的無奈,無論以前的她多完美,現在我們既然成夫妻了,就應珍惜現在。但我覺得,明顯地他是珍惜以前的她而漠視我。我以前曾離過婚,現在不想再離婚,但這種狀況,日趨愈深。我心好痛,只有向您求教,請指點迷津。

~倒霉人

親愛的倒霉人:

從來信看到,妳對丈夫和你們婚姻的關係,分析得頗為明確。妳的丈夫一直活在過去中,以致妳們無法完全彼此相屬。妳這邊想把牆拆去,他那邊死守住不放,妳變得束手無策。

妳丈夫的情形,使我想到心理學中,有一門專研究人對「失」的反應。心理學家將人生的「失」分為:

一、關係上的,如失去至親的人、失戀、離婚等;二、物質上的,如遺失物件、被偷竊;三、環境上的,如搬遷、天災,包括水災、颶風等;四、自我的,如失敗、被解僱、退休;五、人生必經過程,如疾病、中年期等等。心理學家發現,無論是成長過程、身分改變、環境變遷,人一生不斷有得有失。無怪乎有人說,人生是在得失之間度過。

在人生所有的失中,影響人至深的,莫如在失去心愛的人,例如親人死亡、失戀、離婚。人需要經過一段「哀悼期」,這 「哀悼期」有五個不同的階段表現。一、情緒上的發洩,如嚎啕大哭、飲泣、痛苦、呻吟、莫名的恐慌。其他身體的反應如昏厥、頭暈、心跳等。心理上的感覺是創傷、切盼尋回失去的人。二、理智上的重整。開始時期的癥狀是對現實否認和麻木。這使人對現實保持距離,有助減輕失去心愛的人的痛苦。然後,他漸漸便能體會和接受現實。這時,他會作夢、心神不定、沉思、迷糊和混亂等,希望藉此找出理由。然後他又在否認、麻木和接納之間徘徊。三、感情上的回應 :當人理智接納死亡、離婚現實後,他在感情上便陷在絶望的空氣中,也對失去的人到底應該執着呢?還是應該放下呢?他把持不定,因此產生了憤怒和內疚。這種情緒有助哀悼者重溫過去的痛苦,直至他在理智和感情上都能接納事實。第四階段是哀悼者懷念失去者的特徵和優點,把這些優點表現在自己的生命中,並將其他方面慢慢放下。到了第五階段,哀悼者完全接納死亡或離婚的現實,放下過往的感情,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這五個階段不一定分界清楚,有時某個階段會特長或特短,或重複出現;但當情緒漸漸平服,哀悼的次數減少和減短,創傷便漸漸好起來。

一般正常的哀悼期,通常是半年至二年不等。若二、三年後,哀悼者仍沉溺於悲傷中,不能恢復過來,不願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不能面對現實生活,這人可能是陷在病態型的哀悼中,他的特徵是:

一、自罰性的行為:如長期的憂鬱症、失眠、有自殺念頭或企圖。

二、對失去的人有不健全的擁有心態,如依戀死者的遺物、不許別人使用和挪走等。

三、投入極端的生活中,不給自己時間和機會回憶過去,並否定這需要。

四、身心失調症(Psychosomatic),因心理所引起的生理症。

五、長期性不合理的敵意、暴燥、退縮。

六、將失去者神聖化等等。

親愛的朋友,十多年了,妳丈夫還不能完全從失戀中恢復正常,不能與妳建立正常的婚姻關係,我不知道他為甚麼會這樣。一些解釋是有些人生下來,感情比較脆弱,經不起打擊;另有些人是在孩童期,遭遇過很大創傷,如失去所能依靠的親人,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承擔、處理,及至長大後,再遇到同樣的情形,就不能應付了。

無論是甚麼原因,妳丈夫十分需要接受專業輔導。最好是由有這方面經驗的基督徒輔導。若妳也能接受輔助,學習怎樣與他相處,醫治以往的創傷,那就更好。我不知你們是不是基督徒,無論如何,你們也可以一同禱告、讀聖經,主耶穌能醫治我們破碎的心。聖經告訴我們,「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進入基督裏面,信靠祂,和祂有美好的交通,遵祂的話而行,接受祂的醫治,你們便會成為新人,舊事不能再纏繞你們。只是要注意一點,要有耐性,要以帶領你丈夫進入基督裏,讓基督醫治他為目的,而不是勉強他接受妳給他的醫治。操之過急會欲速則不逹。願神祝福你們。

~曉君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xj/xj.aspx?id=trxjb362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362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