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如何幫助患者面對疾病

陳振威

神為我們身體預備了免疫功能和自我癒合能力。即便如此,人們仍然會生病。對一些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多一些了解,既能幫助自己保重身體,也能幫助我們在關懷病者時有更合適的態度和方法。

一、患者心理五個歷程

當疾病來臨,從診斷到治療,患者可能會有複雜的情緒和衝動的反應,這些不健康的反應可能會造成患者一些心理障礙和人際關係的破裂。了解患者的心路歷程會幫助減少這些反應對患者心理和人際關係的損害。

1)否認階段:當醫生告訴患者罹患癌症或其他惡疾時,患者的情緒包括害怕、恐懼、焦慮、擔憂、心煩意亂和不知所措。這些負面情緒引起潛意識的衝動反應:「不可能是我」。此時最重要的,不是解釋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乃是幫助患者疏導情緒。盡量鼓勵他傾訴內心的恐懼和擔憂,讓他從潛意識的衝動反應釋放出來,讓意識掌控,作一個理智的回應。有時患者會情不自禁,悲從中來、號啕大哭。這是好現象,因為他已經不再否定現實,而願意面對病痛。

2)憤怒階段:有時患者覺得受挫和不公平,甚至有氣憤和惱怒的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引起衝動反應:「為甚麼是我」。在醫生面前他通常還會比較收斂,但回家後可能會脾氣暴躁,一些小事便大發雷霆。夜闌人靜時更可能會問無數個為甚麼,埋怨神沒有阻止疾病發生,甚至懷疑神的慈愛,因為在他的心目中,慈愛的神一定不會讓重病發生在他身上。此時最重要的不是解釋神的公義和慈愛,更不是壓制他的怒氣,乃是幫助患者疏導情緒。盡量鼓勵患者說出內心的憤怒和怨恨,使他從潛意識的衝動反應釋放出來,進入理智的回應。

3)談判階段:在這階段,患者開始提出他的要求。因為求癒心切,患者會緊張、焦急、紊亂、失控、無所適從。這些情緒引起另一種潛意識的衝動反應:「我定要爭取」。通常患者的要求是基於他對病情的理解,但很多時候患者的理解是根據朋友所說或互聯網上的資料,因此有時他的需求並非他真正的需要。例如不少患者會要求一些不合適的診斷方法、治療、用藥或手術,當醫生或保險公司沒有答應或批准時,患者因為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便會感到被拒絕、不被尊重,甚至有被欺負、被歧視、被騙的感覺。因此患者可能再回到憤怒階段。此時最重要的不是爭辯患者的要求是否合理,乃是要交回他的控制權:把患者的情況坦誠相告、客觀分析,幫助他作診療決定。當他決定了最合宜的診療計劃後,便不再頑固強求,而會從容面對病痛。

4)憂鬱階段:在診療過程中,患者有時要獨自留在醫院,任由擺佈地經過一連串的檢查,赤身躺在照影儀器下或手術臺上,完全失去自主和尊嚴,因此難免有孤單、寂寞、無助的感覺。假如診斷結果是無法可治的惡疾,或在治療過程中病情毫無起色甚至惡化,加上疾病纏身所造成的疼痛、暈眩、嘔吐、呼吸困難等,患者更為消沉、沮喪、甚至覺得生命毫無希望和意義。此時患者臨到心路歷程的低潮,他的潛意識衝動反應會是:「我生不如死」。患者最需要的不是「不要放棄,你一定會好起來」的空談,乃是別人用行動表示的關愛:

  • 陪同患者去看醫生、作檢驗、動手術、進行治療,讓他不覺得孤單寂寞。
  • 協助患者處理家務,但鼓勵他繼續做他能做的事,減少他的無助感。
  • 鼓勵患者繼續參與他體力能應付的活動,儘量讓他覺得一切正常。
  • 聆聽患者的傾訴,不懷疑、不判斷、不提供意見、不解決問題,單單認同和接納。
  • 患者意志消沉時與他同坐(不須勸導或開解)、憤怒時表示了解、有困難時與他分擔、需要空間時讓他靜養。
  • 幫助患者尋找疾病的意義和希望,離開這沮喪絕望的低潮。

5)接受階段:在這階段中患者的心態分兩種:悲觀和樂觀。前者的情緒是心灰意冷,潛意識衝動反應是「活著就是受苦」,人生觀是怨天尤人,心態是「忍受每一天」。後者的情緒是心安理得,潛意識衝動反應是「活著就是恩典」,人生觀是樂天知命,心態是「享受每一天」。同樣的病患,卻產生兩種完全相反的情緒、反應、人生觀和心態。為甚麼面對苦難時有些患者會一蹶不振,有些卻能化痛苦為力量、化失望為希望呢?最大關鍵是在於能否超越苦痛,尋著意義和希望。

二、苦難中也當尋意義

突如其來的惡疾,使人措手不及。每日在醫院和診所之間疲於奔命,正常生活必需暫時停頓,選擇權被疾病奪走,安全感被惶恐不安取代,明天將會如何不能預料。因此生活出現了空缺,生命失去了意義。此時最重要的是堅信:只要一息尚存,生命仍有意義。雖然不明白為甚麼會遭遇患難,務要相信神在我們每人生命中必有祂的美意。這信念能減輕恐懼,並激發患者在苦難中尋找意義。但如何能在苦難中尋著生命的意義?

1)從自我尋著意義。疾病使患者停下來,有安靜時間思想人生、回顧過去,自我改進,使日後生活更健康、更充實。

2)從關係尋著意義。儘可能安排時間與家人和朋友相聚,回憶過去快樂的時光,傾訴內心感受,參與活動、享受親情關係。過去的創傷、苦毒和怨恨要放開,過去得罪人的地方要請求對方原諒,使關係得醫治。

3)從大自然和藝術尋著意義。疾病使患者長時間留在室內,甚至在病榻上。如體力和環境允許,應安排到戶外,感受大自然。吸一口新鮮空氣,感受太陽的光與熱,赤腳踏在草坪上。享受文藝活動,聽音樂、玩琴棋、賞書畫、朗誦詩詞、插花。藝術世界能提升人生樂趣和生命的意義。

4)從心靈尋著意義。看一本沒有時間看的屬靈書籍,上互聯網聽牧師講道,與屬靈長者保持聯繫,藉著他人更加認識這位全人醫治者;藉著禱告與神有更密切的靈交,藉著讀經思想祂的話語,使靈命更新;視疾病為學習交託的機會,在苦難中不看自己、不看環境、不問為甚麼,單單轉向祂、懇求祂幫助我們,讓我們能站立得住。

三、天天靠著神的應許

當患者疾病纏身、痛不欲生時,很難看到前面的一道曙光。但無論如何,總不可忘記那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和祂永不改變的應許:祂的心意是賜平安和指望;祂的恩典夠用;我們的幫助從祂而來;靠祂的凡事都能;愛祂的萬事都互相效力;等候祂的必重新得力,祂能醫治一切疾病等等。

抓住祂的應許便有希望,有了希望便生信心,有了信心便增力量,深信祂的應許永不落空,因為祂是無所不能的神、信實的神、戰勝死亡的主。相信醫治就在眼前的時候,任何痛苦都能忍受得住。與其每日愁眉苦臉、唉聲嘆氣、活在疾病的陰影之下,不如天天靠著神的恩典,只要一息尚存,繼續為主而活,讓生命活得豐富而有意義。

神最大的應許就是賜我們永生。歲月催人,終有一天我們的身體機能會衰退、免疫和自癒能力再也不能應付病原的侵襲,疾病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當基督徒患者受盡疾病的折磨,覺得繼續堅持下去是毫無意義之時,都渴望要「回家」。

是的,這世界非我家。聖經教導我們不要專注眼前短暫的事物,要為永恆作好準備,盡量為主而活、多結果子。短暫的人生,除非有永恆價值,一切都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有一天,當我們病入膏肓,不能再為主而活之時,主也會用疾病或其他方法召我們回家。那裡有永恆的安息、主的同在、好得無比的歡樂。不再有悲哀、痛苦、死亡。一切疾病都成過去,神會擦乾我們的眼淚,我們得到最終的治癒,實現了神醫治的應許。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250606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223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