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期的宣子
林施麗輝
宣教背後常見的一幕
「無論如何我不想回台灣讀書,我要去美國,我們在那裡生活讀書不是挺好嗎?」15歲的靜文漲紅了臉,以高八度的聲調再次跟爸媽「討論」暑假後的讀書安排。她曾在美國三年,認識了很多要好的同學,四年前卻被迫跟爸媽來肯亞一個村落宣教。「為甚麼要帶我來肯亞?神呼召的是你們,不是我!我受夠了,當年要我跟著你們來,今日卻又叫我離開,我不是你們的一件行李,隨著你們到處漂流!你們根本不關心我!你們愛肯亞多過愛我!你們不配做父母,你們理會過我的感受嗎?你們為我設想過嗎?」激動的靜文不由自主地顫抖著瘦削的身軀,崩潰地哭起來,多年埋藏心底的不滿像火山般爆發出來。
此刻,空氣彷彿凝固了,連爸媽的呼吸聲也靜止了,只聽到靜文的哭泣。冷淡的弟弟瑟縮在一旁,像在看別人的戲般抽離。媽媽心裡像崩堤的河水在翻滾,雙眼充滿淚水,發顫的嘴卻吐不出一句話來,既傷心又委屈,更感內疚自責。
爸爸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故作冷靜,企圖打破僵冷的空氣,說:「從台灣到肯亞,我們不是適應得很好嗎?你從肯亞回台灣會適應得來的,何況台灣是你出生的地方……。」
誰知靜文聽後哭得更厲害:「台灣是我家?我屬於那裡嗎?除了一些不認識的親戚外,我甚麼也沒有。好像熟悉,卻是陌生,我討厭這種感覺。我的家在哪裡?我的朋友在哪裡?我究竟是甚麼人?」說著說著,靜文傷心地衝回房間,大力地把門關上,留下爸媽無言相對。
這是宣教工場常見的一幕。進入青少年階段的宣教士的孩子(宣子),他們面對成長的挑戰、跨文化的壓力及升學的抉擇,好像一隻小船在風高浪急的大海中,經歷一浪又一浪的洶湧波濤,彷彿每一個浪都能叫人沒頂。然而,經過風浪翻騰後,小船可以更加堅固。
第一浪──成長的挑戰
宣子從兒童進入青少年時期,是一個最具挑戰的階段。這階段的危機是自我統整還是角色混淆。像故事中的靜文,她的情緒一下子便激動起來,因她受著生理急促變化的影響,不像從前般任由父母安排,開始有自己的主見,愛與父母爭辯,並且努力爭取「話語權」。但在心理上,她卻處於成人與半成熟的矛盾中,行為上容易出現一些難為父母接受的表現,如:愛向父母挑戰、好爭辯、自我中心,視朋輩比父母重要,甚至出現信仰危機。這是一個透過自我認識及自我認同,尋找「我是誰」的階段,她一方面受父母的期望及社會價值的影響,另一方面又盼得到朋輩的接納,建立自我身份。
第二浪──跨文化壓力
宣子在跨文化環境中,不容易與朋輩建立關係,同學可能視他為異類,讓他感到被孤立、被排斥,常有一種不被了解、沒人明白的感覺。即使好不容易認識了一些朋友,卻又因父母轉換工場而再度面臨分離。好像靜文,雖然只有十多歲,卻分別經驗了台灣、美國及肯亞的不同文化,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離別。
離別的傷感讓宣子對情感的投放有所保留,極端的甚至不再投入或付出感情,變得冷漠及抽離。這是宣子在跨文化壓力下的一種自我防衛。靜文的弟弟便選擇了抽離,甚至感情切斷(Emotional Cut off)來「自我保護」。父母需要特別關顧孩子的情緒,幫助他們表達那份失落及不被接納的感受,與他們一同面對離別的傷感。當孩子感到被理解,便能釋懷,不開心的情緒及壓力也隨之消減。
第三浪──升學與搬家的抉擇
因著升學的緣故,宣子再次面對離別(離開父母及同伴)、跨文化的衝擊及尋索自我身份的一個循環。無論是入讀寄宿學校、回母國或去其他國家就讀,他們的身心靈都必須重新調節,以適應新的文化及生活,重新認識新朋友。
宣子還經常面對搬家,常有「何處是吾家」的迷茫,像靜文一樣,常徘徊在熟悉與陌生的感覺之中。父母當與她一同面對挑戰,讓她知道「有愛便是家」。家庭親密的關係比外在環境的因素對孩子更重要,因它能抵禦成長及跨文化的衝擊和壓力。但這種親密關係需要從小建立,累積「愛的存款」,否則到了青少年階段,便沒存款可用,甚至出現透支的情況。
面對浪濤,小船如何安渡?
一、從上而來的信心
宣教士父母及宣子均需認定一點,即:主在船上。不論是父母的呼召,還是宣子的成長,祂都負責,並且負責到底。祂又是平靜風浪的神,這些風浪將會過去的,彼此需要的是信心及忍耐去面對。當知道主在掌管時,靜文的父母便能減少不必要的內疚及自責,與靜文一同仰望主的帶領。
「是我,不要怕!」主耶穌說。故只管歡喜接祂上船,船會將接祂上船的人帶到所要去的地方(參約6:15-21)。
二、感受父母的關愛
在任何階段,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都非常重要,無可代替,切勿因事奉忙碌而忽略孩子的需要。靜文的父母需要檢討一下,有否因事奉忙碌而忽略兩個孩子的需要?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之情嗎?
面對搬遷及升學等安排,宣教士父母當事前及早與子女商量,切勿自行為他們安排,因他們已不是小孩子了,否則便會出現像靜文般激烈的反應及反抗。
宣教士父母請先好好照顧自己,處理好自己在跨文化生活及事奉的壓力,才能有愉快的情緒、足夠的心力和能耐去照顧及關心子女,服事他人。
三、宣子自強不息
宣教士父母,請信任你們的孩子,他們有內在的能力和資源去面對這些風浪。這些風浪會造就獨特的宣子──擁有多元文化、通曉兩三種語言、適應能力強、富彈性及包容,他們經歷與見識比同齡人豐富,還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
像故事中的靜文,除了中英文外,還懂得肯亞語言,年紀輕輕,經歷卻甚豐富。靜文可在情緒穩定下來時,問問自己:我擔心些甚麼?是因為對父母累積的不滿,以致凡父母提出的意見都反對嗎?當能明白自己的感受與需要時,她便能在較理智的情況下作一個合適的決定。有危便有機,衝擊及壓力有時能成為宣子成長的催化劑。
宣子當自強!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認識那個獨特的你,心意更新,察驗天父在你身上的旨意。
四、關顧者的支援
關顧始於認識與了解,始於關係的建立。「心」比「法」更重要,有時不在乎你做了些甚麼,而在乎你有多明白他們。宣子需要被明白及接納。認識你的宣子,以平常心視他們為獨立的個體,是開啟關顧宣子之門的鑰匙。此外,定期及適時的關心問候和代禱是不可少的,這讓整個宣教家庭不感到孤單。
(作者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宣教士關顧者,現職中信國際差會協調主任。)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80507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80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