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誰識?
方華
老三去年擔任班長,老師很欣賞她的負責態度。今年她被選拔為風紀,我跟她說:「看來今年妳不會有機會當班長了,因為妳要在風紀隊值班呢。」老三完全沒有遺憾地說:「當風紀比班長好。」我問:「為甚麼呢?」她說:「當班長會叫人很生氣。」「為甚麼?」「他們不對,要記他們的名時,有些同學會說妳有偏見。」我知道她一直覺得當班長是很光榮的,不過顯然也有不愉快的經驗。我問她:「當風紀也一樣要執行紀律,也一樣要記下不守紀律同學的名字啊?」她說:「那不一樣,我不認識他們啊。」真是一語中的。
在校內服務是一種領袖訓練,老三的確學到了一點功課。當班長也好、風紀也好,有權有責,要完成責任,有時也要運用權力,例如記同學的名字,報告老師同學的犯規行為。而要順利完成任務,得同時爭取大家的支持和合作,兩者之間有一定的張力。沒有人喜歡被罰,因此受罰者大多有怨言和批評,大家本來是感情要好的同窗,執行紀律而受批評,心中肯定不好受。怎樣面對這種處境,怎樣保持關係又能完成任務,不單是一個小學生要學習的東西;也是許多大大小小擔任行政工作的管理人員一直在學的功課。
要執行紀律,不認識的對象比認識的要容易得多。執行者比較不容易受情感和成見影響到判斷或執行的決心,對方也比較不容易感到受傷害。老三雖然不會像我這樣分析,但她明顯知道其中的差別。
認識一個人,有時也的確同時對他有了成見,尤其是對方做過一些我們不認可的事情,就更加如此。人判斷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彼得的經歷就更叫人動容。彼得跟隨耶穌三年,感情深摯,可是在耶穌被捕的那一天晚上,彼得受不了險峻環境的壓力,在要緊關頭,衝口而出:「我不認識那個人!」在生命受威脅的時候,彼得三次否認自己與耶穌有任何關係,他成了賣主賣友的叛徒。
然而,耶穌復活以後,祂主動來找彼得,不是來算賬,而是引導他把心中真正的愛慕吐露出來。在嚴重的過犯以外,耶穌仍然看到彼得內心的真情,繼續重用他。這真是難以置信的領袖風範,彼得此後也以自己的人生報答師傅的恩情。
世界上並非只有彼得經歷過這種刻骨銘心的「再發現」,許多人在種種劣跡敗行之下,也經歷耶穌為他們找出生命的另一個可能,叫我們這些常受成見、外貌困擾的凡夫俗子,不停發出驚歎。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041206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512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