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恆角度看苦難
崔保羅
瑪利離婚以後,家庭破碎,失去了丈夫,也失去孩子,自己孤伶伶一個人過活。有一天,鄰舍邀她過去燒烤,她見他們家孩子乖巧,夫妻恩愛,丈夫還幫忙太太燒菜,不禁感懷身世,悲從中來。她想:為甚麼這女人有這麼一個好丈夫?我的丈夫卻如此寡情薄義她怨恨上帝說甚麼「上帝愛世人」,卻不保佑她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誠然,瑪利心裡很苦。但她對苦難的看法有沒有錯呢?
我認為她沒有從永恆的角度來看人生。
很多人都過一天是一天,從不考慮永恆問題。聖經卻說,除非我們從永恆的角度來看人生,否則就無法了解上帝的作為,也不知道當如何面對人生種種困苦。
第一步:檢討你的焦點
很多人以為:上帝既然良善,那祂理當保佑我一帆風順、生活愉快幸福。瑪利正是這樣心理,所以她所求的,全是今生可見的事物,例如家庭、朋友、健康、財富及個人幸福等。因此她不了解上帝,她嫉妒人,她心裡對上帝有很多抱怨和不平。
聖經中有一個詩人,名叫亞薩,也曾有同樣經歷。他說:「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他們死的時候沒有疼痛;他們的力氣卻也壯實。他們不像別人受苦,也不像別人遭災。所以,驕傲如鏈子戴在他們的項上;強暴像衣裳遮住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眼睛因體胖而凸出;他們所得的,過於心裡所想的。他們譏笑人,憑惡意說欺壓人的話;他們說話自高。他們的口褻瀆上天;他們的舌毀謗全地。所以上帝的民歸到這裡,喝盡了滿杯的苦水。他們說:『上帝怎能曉得?至高者豈有知識呢? 』看哪,這就是惡人;他們既是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詩篇七十三3 至12 )
瑪利和亞薩都是我們的寫照。我們都覺得人生首要大事是生活稱心如意;我們若用這種眼光來量度人生,就會覺得很多事都全無意義可言。我們不了解上帝,因此也看不慣別人比我們幸福。
瑪利的痛苦正來自她的人生觀。她把今生可見的人事物,以及個人目前的快樂當作神,卻不敬拜造物主宰。
耶穌基督的使徒保羅對人生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他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四8至18)
首先,保羅的焦點是:「上帝要做甚麼?」他不把眼睛焦點放在今生的人事物上。他知道,物質世界只是暫時的,永恆才是永遠和真實。我們若從永恆的觀點看人生,情況便大不一樣;跟將來「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相比,今生的苦難只是「至暫至輕」,因此也就不足介意了。
第二,苦難並不是上帝失控,苦難揭露人無法靠自己的本相。
第三,苦難試驗人,顯明一個人身上是否有基督的大能,「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問題是我們有多少人能這樣描繪自己的人生?
怎樣找出你的焦點
首先,我們要找出自己的焦點。瑪利說:「我以為豐盛生命就是有丈夫、孩子、房子。現在失去這些,甚麼都沒有了。我對上帝失去了信心。再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亞薩看見好人遭殃,壞人順利,也心裡不平衡。他覺得世界不公平,很迷惘,很憤怒,又很洩氣 ── 這些都是人生焦點錯誤的徵狀。他說:「我實在徒然潔淨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無辜。」(詩篇七十三13)也就是,他覺得遵守上帝的誡命沒有益處。
我們對困境的解釋,決定我們怎樣面對人生困境。但是大多數人從不檢討自己的觀點,只整天注目在那些叫他們難過的事上。他們以為,只要環境改變,他們就能快樂。可事實不然,人的哀樂很要緊一點繫於他怎樣看人生。
你不妨自問,你
因何事害怕、擔心、失望、嫉妒和憂慮?
因何事憤怒?
因何事與人發生磨擦?
對人有甚麼要求?
因何事滿腔忿恨抱怨?
因何事悔不當初,說:「假若…… 」?
因何事與上帝疏遠,不再禱告?
以上問題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讓你明白你的人生焦點何在。
第二步:檢查你的結論
然後你可以檢討自己的結論。瑪利的推理是:上帝不賜福我,所以祂不愛我。亞薩的推理是:好人沒好報,所以我守上帝的誡命也是枉然的。
魔鬼也猜約伯會這樣推理。牠說:如果上帝不保護約伯,約伯便咒罵上帝。人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美滿:夫妻恩愛,孩子乖巧,有自己的物業。我們常著眼於上帝滿足我們多少,只要上帝滿足我們,祂便是慈愛、善良。否則就不是。
但是,上帝最看重的,卻是要拯救我們脫離罪惡,「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上帝的性情有分。」(彼得後書一3至4)上帝要給我們最好的、永恆的。假如我們不能明白,老把人生焦點放在今生可見的事物上,我們就無法了解上帝,也無法明白人生。
很多人不從永恆的觀點來看人生,反用自己的經歷解釋聖經,決定他們的上帝觀。因此他們經常抱怨及諉過於人,把自己的錯失都算在上帝的賬上,說:假如當初上帝不如此如此,我就不會這般那般。瑪利說她不斷禱告,但是環境愈來愈糟。她沒有檢討自己。她禱告的動機錯了。她不求上帝的旨意,只是希望上帝滿足她。難怪她愈禱告愈失望。
第三步:從永恆的角度看人生
我們需要培養從永恆的角度來看人生觀。那該怎麼做呢?答案是培養聖經觀點。
一般人想人生問題時,總忘記最要緊的一環:永恆。每次我跟人談到永恆,對方總以為我想改變話題,從現實生活轉到一個漠不相干的話題。但是,「永恆」才是明白眼前所發生的事之唯一途徑。瑪利不明白這點,聽我和她討論上帝的愛及永恆的榮耀時,覺得我很殘忍。我說上帝要給她最好的,比她現在理想中的丈夫更好。她很生氣。可是,若永恆不是最好的,難道過眼雲煙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嗎?
亞薩後來換了一個角度看人生。他說:「等我進了上帝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袮(上帝)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他們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他們被驚恐滅盡了。人睡醒了,怎樣看夢;主阿,袮醒了也必照樣輕看他們的影像。因而我心裡發酸,肺腑被刺。我這樣愚昧無知,在袮面前如畜類一般。然而我常與袮同在;袮攙著我的右手。袮要以袮的訓言引導我,以後必接我到榮耀裡。」(詩篇七十三17至24 )
詩人亞薩終於明白,浮華如夢,世界一切將過去。惡人順利,不過有如處身滑地。夢境雖然逼真,真實世界卻在睡醒之後。
第四步:把焦點放在永恆的救恩上
你為甚麼懷疑上帝呢?為何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呢?為何心裡有很多怨恨?答案是你把許多東西取代了上帝。你須把心裡的假神除掉,然後換一個眼光看人生。
假如不把眼光聚焦在世事上,我們當注目甚麼?亞薩的詩給我們很大啟發:
「除袮(上帝)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
除袮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
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
但上帝是我心裡的力量,
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
遠離袮的,必要死亡;
凡離棄袮行邪淫的,袮都滅絕了。
但我親近上帝是與我有益;
我以主耶和華為我的避難所,
好叫我述說袮一切的作為。」(詩篇七十三25 至28)
亞薩把焦點放在上帝身上,有上帝就有一切。祂是我們的力量、身份、財富,又是我們的盼望和將來。
結語
注目仰視上帝,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就截然不同。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
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
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
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
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巴谷書三17 至19 )
(逸萍譯自Suffering: Eternity Make a Difference, by Paul David Trip. 中信編輯部整理剪輯。蒙中華展望同意轉載。)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0412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512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