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个怀道者——满足青少年的灵性需要
慕贤思
今日不少华人教会都有青少年事工。信徒父母除了关心怎样培育儿女成才外,也十分关注在灵性上怎样培养他们,始能承传 信仰。
但新世代中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丶知识,跟五丶六十年代极不一样。今日青少年在充斥着电脑和各种电子传媒影响下;身处後现代世界,尤其在西方国家的文化氛围下,强调自我价值,要他们传承强调律己丶舍己的信仰,似乎极不容易。青少年人在寻索我的过程中,许多表现往往被视为反叛,跟成人世界的标准渐行渐远,不少父母对於儿女能否承传自己的信仰,也不免 动摇。
儿女青春期是给父亲的礼物
着名作家丶牧者尤金毕德生(Eugene H. Peterson)却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绝对不是父母的包袱,反而是神给的特别礼物;因为人生步入三丶四十岁或中年阶段,不免停滞丶因循,心境渐趋沉寂,甚至累积了不少对环境丶对自己的沮丧丶失望。这时若有青少年的孩子在身旁,会刺激父母,看见生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彼此关系有时会充满张力,也确有一些难题;但孩子却会为父母的心灵注入新的元素,令父母再感受生命的动力。毕德生形容,青春期的孩子「试验我们的爱心丶磨炼我们的盼望,把我们的信心推到深渊的边缘」;令我们无从回避,甚至敦促我们必须在基督里继续 成长!
恩典通常包含了痛苦和困惑,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因此做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就年轻人面对的问题,为他们找最好的解决办法,而是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面对基督!基督徒父母最要紧的事,是在生活中真诚地表现自己, 显露出丰盛丶活泼丶属於基督的成熟生命。让青少年孩子每天都与有主生命的父母生活,从中了解长大的意义。让年轻一代看到生命的路标,看到那真正通往信心成长的道路。我们真正受考验的,不是如何做父母,而是如何做有神生命 的人!
帮助青少年聆听主声
青春期是寻找自我的阶段,他渐脱离父母全面的照顾,发展独立的个性。因此它不是一种包袱,而是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他们在「找到自我」之前,喜欢穿同一类衣服,说一样的话,那都是一些自 我防卫的方式;直到他们日渐成 熟丶愈来愈认识自己,学会自己做决定,才能接受自己看起来跟别人不同。
孩子步入青春期,不单在生理上丶智力上丶社交关系或感觉情绪方面有转变,更是步入生命的另一个阶段:他开始了解到自己是宇宙中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永恒的儿女,要活在一个具属灵和道德意义的世界,面对那位终极者。换句话说,这是灵性上一个新的阶段。在这过程中,父母最重要是让孩子们独立地面对神,回应祂的呼召。就如旧约中童子撒母耳在夜间听见神的声音,起初以为是以利叫他,以利却知道是神呼召这孩子。做父母的, 也要像以利般,指点孩子亲自与神 对话,辨认祂的声音丶聆听祂的召唤。
滥用药物背後的警示
吸毒和滥用药物是西方社会青少年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而全世界五成的毒品都耗费在美国境内,这更叫身处北美的父母担忧不已。不少有责任感的父母,都会把滥用药物丶吸毒视为与犯罪等同;但青少年在滥用药物或吸毒上,往往有着更深层的丶心灵方面的因素。
今日的西方文化,是一种极为忽略心灵需要的文化,这是许多成年人吸毒和滥用药物的原因。试看滥用药物和吸毒者遍及不同阶层,在知识份子或基层人士,青少年或成年人中间都存在;人们藉着毒品或药物寻求超脱和兴奋的经验,以逃避内心深处的空虚丶无力感。步入青春期的少年,灵性的需要开始苏醒;滥药和吸毒只不过是青少年人寻求「心灵突破」的一种方 便途径;因缺乏经验,心灵脆弱 使他们更易受骗。
我们不必把滥药丶吸毒问题与犯罪等同,视原本循规蹈矩的孩子一下子成了犯罪分子,并把二者划上等号,便痛心绝望,忧愤交逼。事实上,面对「误入歧途」的孩子,做父母的还有许多 事情可以做,把他们引向灵性上 真正的满足,是最终的出路。
作判断的自由
当孩子步入青少年时,常 会在灵性上不但没成长,反而对信仰失去兴趣,甚至提出不想再上教会。这是基督徒父母另一个难题。也许我们会尝试威逼或利诱,但那不是好的解决方法。除了教导孩子运用独立的判断力,去衡量基督教是否可信外;也要指出他们这阶段在知识丶经验上 仍有的限制,鼓励他们继续认真 寻索,却不要因噎废食。
倘若他们对教会丶对信仰 生活的方式有意见,可以告诉他们其意见有重要性,该继续留下来,找机会表达他们的观点,促进改善。孩子抗拒上教会不一定是走向无神论的第一步,反而代表了一个独立的人,真正严肃地面对神,思考是否要接受这信仰;这倒是作门徒必须经过的 历程。
相信做父母的也不会喜欢 自己的孩子不冷不热,毫无个性地承袭自己的信仰,变成固守的传统而已。要成功地把孩子带到主面前,必须让他们跟基督有一种自由而成熟的关系。在这过程中,孩子有时甚至会在我们身上或教会的传统中,看到许多不够好丶要矫正的地方,我们也得存 开放的心,容纳新的思维丶新的 元素进入我们的生命和教会的生 活中。
作个怀道者
循道卫理会牧师丁建德 (Kenda Creasy Dean),及普林斯顿神学院青少年事工讲师冯乐路(Ron Foster),在他们一本近作《怀道的生命》(The God Bearing Life)中,透视时代的危机,给新世代的青少年工作重新定位。他们指出今日不少教会青少年事工的陷阱,其一成年人以拯救者心态自居,自视为强者,把青少年当作弱者丶受助者,至终得不到青少年人的认同。其二是落入消费主义模式,视青少年人为顾客,以种种活动满足他们的口味,这种青少年工作,最终只会沦为事工,无法让青少年人灵性上有所感召。事实上,很多成年信徒在後现代社会中,似乎逐步忘了信仰的一些核心精神,变为只懂维持外在的形式,失去了信仰的 核心价值。
因此丁建德等切切呼吁父母及青少年工作者,要成为一个怀道者(God bearer)──带着神的道进入世界,并真正活出这道的人;而不是把青少年当顾客般,给他们一些适合当下胃口的东西,在教会 里热闹一番,藉宗教活动找到短暂的兴奋刺激,满足一些表面的需要。真正的青少年工作者,必须像一个「引火者」般,在属灵的路上启导年轻人,点燃他们心中灵性的火炬(Soul Tending),使他们能看清神对他们的召命,为主而活,全然摆上。
以生命而非宗教去感染
事实上,基督教信仰是承载生命那不变的中心,而绝非众多可供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之一。面对互联网的一代,我们必须培养他们有清楚的判断力;传福音亦不能单以「传播基督教信息」为目标──我 们不能只是劝人「相信神」,把祂 视为众多选择中的一种而已;而必须引导人向祂全然委身,视祂为万物的中心,衡量一切的指标,我们人生终极的效忠对象。
因此,对年轻人的牧养工作,本质上不是要在他们身上「做」些甚麽,而是要活出一种生活方式,让他们体会到我们与神贴近,因而也渴慕这样的生命,走近我们,寻求更新。面对青少年人,我们必须以生命而非宗教去感染他们。事实上,青少年人寻找的是一位能震撼心灵丶唤醒人心丶改变世界的神,好让他们能全人投入,付出心中挚诚的爱!「选择一位神」是青少年 寻索其身分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倘若他们在教会中找不到这样一位 神,必然会转向别的偶像──权力丶地位丶金钱丶学问,毒品和酒精,甚至家庭或朋友,都可能成为他们的偶像;只不过决不能为他们 带来真正的满足。
教会历史中,法兰西斯丶马丁路德,及推动近代宣教的乾草堆运动发起者,都是青少年。深信神在这一代同样要使用我们的年轻人。 让我们能作怀道者,点燃他们,承传神对这世代的使命。
参考资料:
《希奇满我家》,毕德生(Eugene H. Peterson)着,台湾友友文化出版,2003。
《怀道的生命──青少年牧养属灵指导的艺术》,丁建德丶冯乐路(Kenda Creasy Dean and Ron Foster)着,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出版,2005。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070401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13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