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可曾見過我的親人

劉樹鵬

我讀到王東成教授的一篇隨筆,其中寫到這樣一件事,在芬蘭赫爾辛基碼頭,他看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向中國遊客傳福音,像見到自己親人一樣,眼睛裡流露著慈愛。老人告訴他,北歐人曾向中國差派了許多傳教士。可是,直到今天,他們的家人,所有北歐人,都不知道他們的確切下落,只知道他們永遠地留在了中國的土地上。

讀到這裡,我的眼淚禁不住掉下來,心裡忽然充滿了遼遠的鄉愁。我想起那些來自歐美的傳教士,這些父母眼中的寶貝,當他們踏上駛往異國他鄉的貨船,回頭向站在碼頭上送行的親人們揮手告別時,那會是怎樣的心情?雖是簡單的揮手,卻可能永不相見。

歐洲傳教士阿納托爾 •蓋斯丹於1907年來中國華北傳道,從此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祖國,直至1961年在河北獻縣去世。他在書信中回憶當年離開家鄉的情景,貨輪在夕陽下離開碼頭的時候,他的一個同伴蜷縮在甲板的角落裡,止不住地抽搐。他流著眼淚說:「若不是有耶穌,真不明白為甚麼要離開自己的親人?」

1577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離開家鄉,被派往東方。他轉路印度,1583年進入中國。在向中國人傳道的同時,還把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學、地理學、數學等文明成果帶給這個古老的國度。和家鄉通信也不方便,一封信輾轉來往甚至要用好幾年的時間;在得知父母離世的消息是誤傳時,趕緊致信父母,信久久到了家鄉,父母卻剛剛離世;父母離世的信寄到北京時,在中國辛勤傳道28年的利瑪竇剛剛在北京去世,葬於平則門外二里溝。

來中國的傳教士,大部分死在中國,有不少甚至死在他們所愛的中國人手下。庚子年間,來自美國的畢得經牧師在保定府殉道。遇害前,他與忠心的僕人老萬一起禱告。他囑咐老萬說:「要告訴小何理(他的兒子)的母親,囑咐小何理,父親的遺願就是當他25歲的時候,要以宣教士的身份回到中國。」

若不是把中國人當成自己的親人,有哪個傳教士願意捨棄自己的骨肉同胞甚至自己的生命呢?對於傳教士的家人來說,那一片遙遠而古老的土地,寄託著他們多少望眼欲穿的思念?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耳邊久久縈繞著著名歌手羅大佑《鹿港小鎮》的旋律:「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我想,那個在赫爾辛基碼頭,向中國遊客傳福音的70多歲的芬蘭老人,他的心底是否湧動著更為深切的探問:「先生是否來自中國大陸,可曾見過我的親人?」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2503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220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