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的智慧
方華
侄女寄信來託我們買一些中文書籍,都是讓兒童學習自己閱讀的小書。她現在在三藩市教幼稚園,缺少教材,所以請我們幫助。
她自己也正在努力學習中文,因為教學相長,書到用時方恨少,所以用功進修。侄女在美國出生成長,少時也上過中文學校,不過興趣不大。到後來她當語文教師,除了教英文外也想教中文,於是才發憤用功。這個時候,她大概也有點後悔幼時不多學中文。
這個情況想來很普遍,心理學說人有一些基本需要,可是他們自覺的需要往往是不同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孩子有食物和營養的需要,可是他自覺的需要可能是汽水和雪糕。對侄女來說,學好中文一旦成為她自覺的需要,就引發出很大的動機和毅力。
人對於自己當前的處境的評估,是人人不同的。怎樣使他能將真正的需求升到自覺的需求的層面,更是一門藝術,教育其中一項功能便是做這一個工作。有些家長很想強迫子女學中文,可是如果他們不能使子女產生興趣、自覺有需要,學中文便成為引起衝突的一個項目。
有一個笑話這樣說,某人很想向同學分享信仰,於是每天提早回校,在黑板上大書:「耶穌就是答案!」過了幾天,有一個不服氣的同學也提早回校,在黑板上大書:「問題是甚麼?」
我們常常急於推銷答案,忘了對方根本沒有提問。所有的教學法都重視引起動機,就是引起對方的提問,這才可能有研究和答案的出現。在信仰的分享上也是如此,滔滔不絕灌輸真理,對方根本就毫不在意;反之,如果他在人生上走到某些階段,自然要追尋答案。父母教育子女也是如此,不斷耳提面命,其實並不收效,反之因時制宜,在不同處境中加以引導施教,才可能有成效。
在個人的經歷中,深覺上主最有這樣的智慧,在人生不同階段,給予不同教導。最難得的是上主的忍耐,祂不會拔苗助長,總是等到合適的時候,讓你好好學習。我們不論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甚或只是與人分享,都需要好好學習這種忍耐,等候合宜的機會,也把握合宜的機會。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19961105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15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