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同心同行—访许道良牧师、师母
余黄国凯
凯(余黄国凯):听说许牧师的父亲是牧师,家里有好几位全职事奉?
许(许道良牧师):我是第四代基督徒,从曾祖父起已信主。家父是许汉隆牧师。我三个妹妹都嫁给传道人。一个姨甥是传道人,另一个姨甥女嫁给传道人。我自己三个孩子都热心事奉主。现在家中已有五代基督徒。
徐(许师母徐春华):我父母不是基督徒,他们觉得基督教学校好,送我到教会学校念书。我在香港读过培道中学。在女拔萃读中三时,在葛培理牧师佈道会中决志。其实那次不是第一次决志,是一个里程碑。后来我发觉信主其实是一个历程,不限于某一次的决定。
许:重生是一个过程。我在基督教家庭长大,更难明确地说出何时何地信主。
凯:请说说您们蒙召的经过。
许:家父是牧师,一生忠心事主,曾被越南教会差往柬埔寨金边事奉,后来回到越南。我15岁前,对全职事奉看法负面,因为父亲老忙于教会的事,不常在家;但是管教很严,要求又高。我们做牧师子女,事事要做其他孩子的榜样,压力很大。加上看见教会某些长执怎样对待牧师,我们兄弟姊妹都忿忿不平,觉得牧师很难做。
后来年纪稍长,经历神的真实,明白父亲所以这么看重教会的事工,是因为尊神为首。我在一次培灵会中被基督的爱激励,立志事奉祂。清楚蒙召也是一个历程。不过自从那次,我再没有动摇。后来神不断给我印证,我也不停更新事奉的心志,没有退后。
徐:我赴美升学后,在教会里教主日学。1960年代初参加校园团契冬令会(Urbana Convention),在那里受感动,献身事奉神。
许:父亲对我影响很大。他很爱护年轻人,鼓励年轻信徒将传道看为第一选择,不适合作传道才选择其他工作。当时我们教会有20多人献身全职事奉,占很高比率。
凯:令尊对您们的服事有什么影响?
许:父亲把家开放,星期日有祈祷会,一大清早就有年轻人来我们家,妈妈会为他们预备早点;下午诗班练习,午饭也在我们家吃,家里常有人进出。后来我在播道神学院事奉,常和师母邀请不同年级的学生到我们家里吃饭。在教会事奉,也常邀请执事来我们家开会。会前同吃早餐,然后一起学习研讨,接受牧者的装备,最后才讨论教会事务,提高会议效率。
凯:可以分享您们过去几十年服事的经历吗?
许:我在越南长大,高中毕业后在越南神学院读了一年。当时,一位朋友在越南负责美国门诺会的慈惠事工,他介绍我去美国读书。我原打算学成后回越南事奉,谁知1975年越南政权转移,便打消这个计划。后来得悉香港播道神学院有需要,便申请加入美国播道会差会,以宣教士身份到香港事奉。由于我的事奉重点是神学教育,许师母是全职讲师,后来我还担任院长,常到各教会传讲信息,出任一些机构的董事会,故不能担任教会全职牧师。
后来我看到中国大陆牧者的需要,便辞去院长职位,回美国著书。又看到很多大陆同胞移民加拿大,需要国语延伸课程,我又开办这些课程。从2009至2012年,我担任罗省华人播道会主任牧师。现在名义上退休,仍不断写作和应邀出外讲道。
徐:我婚前在芝加哥的三一大学教数学,同时在神学院修读辅导学课程。婚后有了孩子,就不教书,暂停进修。等孩子稍长,我再全时间读心理辅导。当时年届40,主要想到孩子长大以后,我该怎样事奉和与许牧师配搭。我一直教主日学,带领姊妹查经班,碰到不少婚姻和家庭的问题,故选择辅导学。因有许牧师的鼓励,我完成了临床心理学的训练,就参与神学院的事奉。
凯:请问牧师对神学教育最大的负担是什么?
许:我从1975至2003年在香港播道神学院事奉,最大负担是栽培合神使用的人。我曾担任亚洲神学协会会长六年,到各地推动神学教育。我深觉得教会很需要有好仆人,教会领袖的素质直接影响教会信徒的素质。
我的负担是装备牧者,希望他们有美好的灵命,然后在这基础上建立知识和事奉技巧。教牧需要有牧者心,就是父母心,视自己如同父母,关怀爱护教会和弟兄姊妹。保罗就有这样的心。不要把牧养视为工作,如果只因为蒙召而事奉,不爱惜群羊,就很难将牧养工作做得好。牧者事奉不是为了蒙召,而是爱主又爱主的羊。牧者如果不想接近羊,根本不适合作牧者。例如开放自己的家,其实很不方便,但为了能用生命去接触人,我们就开放自己的家。
凯:那师母心又如何?
徐:师母也应该视信徒为子女,乐意款待。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位份,与牧师配搭事奉,支持牧师。我读辅导学,是为了帮助牧师,与他配搭。我看重的不是地位和身份,而是事奉神。只要神吩咐,我就乐意做。
凯:请问您们怎样配搭?
许:有师母伴我同行,是人生很大福气。我们交往时,已知道事奉神是我们一致的方向。我们都看重这优先次序,故看法很容易协调。
师母也有自己的事奉,照顾家庭、关怀弟兄姊妹、在神学院授课等;但她乐意支持我站在台前的事奉,乐意让我作领导,我也愿意承担这责任。至今都配搭得很好。
徐:举一个例子,我教“个人成长班”,每次最后一课总邀请学生来我们家,让牧师与他们倾谈。有一次,一位学生说:“啊,我懂了!牧师不在时,您主持一切;牧师在,您让座。他离开后,您又领导。”这是我们的配搭形式:牧师在,由他领导;他不在,我就尽力而为。我乐意担任支持和协助的角色。孩子小时,我不参与太多事奉。牧师的工作不是朝九晚五,有时晚上也要开会、探访等;我们二人应有一人留在家里陪伴孩子,不要让他们觉得没人管。到了孩子可以自己上学,我把事奉安排在他们上学的时候。牧师很忙,但早、晚餐都尽量回家与我们在一起。
许:有些人说,做传道人买一送一,聘请牧师,师母免费帮忙。我觉得不应该这样说,有机会事奉是神的恩典,不应为待遇而事奉。我们在教会义务服事也没有薪水。师母最好与牧师同心在一个教会事奉。师母多照顾家庭,大家的压力都可减轻。当然,如果牧师薪酬不够养家,师母另找工作也无可厚非。
凯:请问您们怎样面对难处?
许:考验来到,我们就靠神站稳,仍然持守事奉的心。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的选择。每天都将我们的心交给神,求神使用。不要自己有雄心大志要做什么,要紧的是跟随神,听祂吩咐,神就开路。要用智慧分辨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和不必担心。
16年前,我患前列腺癌。这是考验,当时心里也沉重,但我们交托给神,学习功课,神就开路,祂是信实的,神的同在永远不变。每次考验都加强我们的信心,不要老问“为什么”。如果硬要答案,情绪就波动不安,因为神不一定给答案。要学习顺服,信神的恩典够用。
例如事奉时受人攻击,很难不问“为什么”。其实只要在神面前问心无愧,就不必想太多,继续凭信心事奉前行,只管做好神叫我做的事。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处理的,一定要交给神。这是生命的操练。
徐:每次看到牧师在事奉上遇到困难,我就多关心他,例如问他要不要喝杯热饮等。他愿意讲,我安静聆听,绝不外传,也不多加意见;他不愿讲,我也尊重他。
凯:请分享您在事奉中的苦与乐。
许:最大的喜乐是被神使用,成为别人的祝福。我们深深感到,事奉神是很大的光荣,不是重担。
另一个喜乐是有好同工。工作虽然沉重,他们给我们很大支持。多年来,神一直把许多很好的同工放在我们身边,他们成为我们的祝福。再有就是教会里执事、同工和弟兄姊妹合一,同心事奉。
苦不是那么多。只觉得自己很有限,无论在心力、智力和体力上都不足,偶尔会有挫败感。例如:当我的异象未能落实,或实践得很慢,都会影响我的心情。阻力大时,也会令自己有点气馁。同工不和,也很影响我的心情。
凯:请问师母,您最欣赏许牧师什么?
徐:我很欣赏许牧师有敬畏和单纯信靠神的心。我相信这与他们几代信主、事奉主有关。他的母亲生了12个子女,有三个夭折,只余下九兄弟姊妹,在成长期间遇到不少困难。在柬埔寨时,生活很清苦,他们一家都学会倚靠神。许牧师很有爱心,很关心会友。他是个很宽宏大量的人,表里一致,这些是很难得的素质!他对我非常好。
凯:许牧师您退休之后有什么特别体悟?
许:退休后似乎一切都在走下坡;可是现在越觉得讲道比以前更兴奋、更热切,发觉在事奉上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感谢神仍给我很多学习和事奉的机会。
凯:最后,请许师母与我们分享一些教养子女的心得。
徐:我们夫妻在婚姻道路上走了40几年,有三个孩子、三个孙儿。子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不会因子女影响我们的事奉。他们年幼时,我多点留在家,指引他们,不只是吩咐,也不刻意迁就,他们都很受教。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长不一样,我们不会要求他们事事出人头地。做父母的要因材施教,训练他们自动自觉。我们会有亲子时间,单独和他们谈话,了解和关心他们。如果孩子反叛,作父母,尤其是母亲,要多抽时间与他们相处,跟他们建立良好关系。我们很注重父母子女的关系,每逢星期五晚上都留在家里一同吃饭,一同游戏,灵修祷告,让他们享受家庭的温馨。
可惜现在很多父母走到另一个极端,聚会也不参加,以孩子为生活中心,怕孩子不喜欢自己,可谓本末倒置。另外有些父母太投入事奉,忽略了孩子,与孩子关系恶劣,孩子不愿去教会。我常劝父母多称赞子女,可惜现在子女根本没做些什么,父母就无缘无故称赞他们,使他们完全不能承受挫败,不接受指责,甚至不能接受意见。父母真要有从神而来的智慧。
有些家长给孩子太多压力,要他们学这学那,学业、运动、音乐样样都会,又常拿孩子做比较。家长应该明白,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好的灵命,给孩子作榜样,从小引导他们走神的路。要全家事奉,让孩子去短宣,使他们学习与人合作,不致太自我中心。
今天做父母不容易。无论如何,要将神的道种撒在子女们的心田,用神的话教导他们,为他们祷告,与教会合作抗衡世上似是而非的说法,给孩子们灌输正确的思想。
附:牧者心
有些牧者会常埋怨会友诸多要求,那是因为自己没上心。有些牧者讲道好,但弟兄姊妹听了,不觉得是为他们好,他们就不容易受教。
如果传道人没有牧者心,是没有办法教导他由无转为有的。他必须自己先经历到主的爱,才会知道怎样去爱主、爱人。如果只是理论的教导,作用实在不大;就像读了很多灵修课程,未必能使信徒变得灵命好;唯有将所学的知识融会于自己的生命,灵命才有改进。
“心”是一种心态。爱是主动发出来的,别人不能勉强你。技巧可以教,但心态很难教。你可以教他如何去关心人、辅导人,或一些技巧;但心—爱心是教不来的,真要自己在神面前反省,并愿意付上代价。实践并不容易,这与他个人的经历、在神面前的领受,并他灵命的深度有关,是意志的决定多于知识的理解。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140301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54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