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順服,事主蒙福
巫凌賽君
年輕時信主
我和丈夫初中時因在香港的基督教學校唸書,愛主的老師給我們傳講福音,我們都信了主。因為教會小,受洗後我就有機會學習事奉,先是團契職員、兒童主日學老師、講台傳譯等。事奉中學習把自己放在神的手裡,做神流通的管道。後來做了教會的執事。教會屈均遠長老非常熱心差傳事工,成立了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帶著一班年輕人舉行差傳聚會,有禱告會、事工分享會及文字出版等,泰北的馬小芸宣教士、中信的馮文莊姊妹都是在那段時間一起被建立起來的,我也向神奉獻身心。我和丈夫在差傳事工聯會事奉中,得到神的帶領而結婚成家,後來有了三個孩子。要養育兒女,還要教學,身體也不太好,就減少教會的服事。主日,丈夫繼續在教會事奉,孩子常常生病,我要留在家裡看孩子,那些日子,真不好受。
1986年,結婚已十年。我向神禱告:「神啊,我在婚姻家庭裡面十年了,希望恢復多一點時間來事奉祢。」我在學校有教美勞課的,記得新春期間教學生做揮春——萬事如意,我有一個感動,禱告:「神啊,世人都希望凡事按他們的心願成就,我願意我的生命是按祢的旨意來成就。過去十年,我的生命都用在家庭裡,希望日後能夠事奉祢。」沒想到,過了不久,收到馮文莊姊妹從美國打來的電話(她和我們在同一間教會成長,年輕時奉獻唸神學,去了美國在中信機構事奉),問我們:「你們現在有沒有心來全時間事奉?現在中信文宣部需要一位中英皆能的編輯。」很誠實地說,我經過十年的婚姻生活,已失去了起初奉獻給神那個心,好像神把我放在家庭裡面,忙個不得了。她就說:「你們好好禱告,尋求神的旨意。」
尋求神旨意
那時丈夫是中學副校長和英文部主任,我在小學當老師,工作非常穩定,在香港生活蠻順暢。所以突然之間要我們全時間事奉,就有一些顧慮。那時孩子還小,小兒子只有兩歲。我未結婚時,沒有神的呼召;現在一家五口,連根拔起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美國去事奉,到底是不是神的旨意?如果沒有神清楚的指示,我們是不敢回應的。我們只有拼命地禱告,要清楚是否神的帶領。
那時,我教兒童主日學,剛好講到神呼召亞伯蘭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神指示他的地方去,他就因著信遵照神的吩咐去了。神就用這段經文向我說話,但我們還未肯定。接著,參加一對宣教士夫婦(弟兄曾經是丈夫的主日學學生)去南美蘇利南宣教的差遣禮,講員是李靈牧師,講的經文是路加福音第十九章30到31節,主耶穌進城之前打發兩個門徒去解開一匹驢駒,並告訴主人:「主要用牠。」聽到這句話,我們夫婦倆立時相望,覺得這是主對我們說話(因為丈夫的名字是秉駒),主要用這匹驢駒。繼續禱告後,我們清楚是神在呼召我們,但心裡還有很多難處。
申請的過程
中信聘請的只是秉駒,因為是海外勞工,需通過律師申請。過程不簡單,中信要在報章刊登聘請啟事,列明工作所需條件,三個月時間,在美國沒有人適合申請,才可以輪到海外勞工。當我們開始申請時,律師說中信給的薪酬太低,不到我們夫婦在香港的三分之一。需要中信提高一點薪酬來符合申請的要求,中信就做了一點調整。我禱告對神說:如果真的是祢的旨意,祢來負責我們一家五口日用的飲食;保守三個孩子在美國的文化中不要學壞。申請經過四年,終於批准了。當我們去見美國領事那天,剛發生舊金山大地震。心中竟有一個意念,會否地震了就不用去了?當然,這是我們的小信,神的國是不能震動的。1990年2月1日我們到達了舊金山。
參與新事工
移民時,中信沒有聘請我,不曉得到美國後,我能夠做甚麼。我很喜歡教學,但因語言關係,不可能在美國當教師,可能去麥當勞做工,幫補家庭開支。這時,馮姊妹和游宏湘牧師邀請我幫忙預備中信30週年紀念,接著又幫忙文字事工的一些事務,如給讀者回信等。秉駒編輯《傳》和Challenge兩份刊物。那時讀者的來稿都是手寫的,要把它換成電腦檔。我從前完全沒有用過電腦,甚至一般電器都怕操作,神真的很奇妙,慢慢地一步一步的來引領我。我開始用電腦打字,電腦處理文書,進而電腦排版,幫忙編輯,採訪作者,修改文稿,與作者聯絡等。我還參與推動《中信》月刊的發行。
不斷經歷神
當初《中信》月刊只有直排右揭的繁體版,後來因著中國事工的需要,才增加排左揭的簡體版。這個轉換,從打字、編輯再到香港印刷,面臨很多挑戰。在香港的設計夥伴告訴我們,不是那麼簡單的,要重新排版,所以要多付一個排版費。我們不想增加太多開支,我坐在蘋果電腦前去摸索,慢慢試,多請教。那時蘋果電腦沒有簡體和繁體字之間的轉換,把中文輸進蘋果電腦後,全是亂碼。神感動我不要放棄,常常禱告,一直嘗試,終於轉換成功,可以由我這個低科技的人自行排繁體版和簡體版。我感受到是神操著我的手來成就這美事。
後來《中信》月刊開闢了「曉君信箱」專欄,感謝主,有專業的肢體和義工參與幫忙,但是讀者來信多。刊物每月只發一期回覆。我把沒刊登的信轉給義工的牧師、師母幫忙回答,然後再寄回給讀者;後來人手不夠,我也參與覆信。甚麼事情我們不曉得怎麼解決,就帶到中信早禱會上,請同工一起禱告。
我很欣賞馮文莊姊妹,她那個心就是一直去擴展,不是單單編輯《中信》月刊和《傳》,她會進一步去想,怎麼使用《中信》月刊的資源去開發,增加簡體版,做福音CD,簡體字的福音單張,後來又把《中信》月刊改成彩色印刷等等,不斷地擴展事工,促進傳福音的效能。每件事情也都讓我參與、探索。感謝神,中信同工繼往開來,現在三份刊物都是三合一的——可看、可聽、可讀。
信心的功課
中信是信心機構,憑信心,沒籌款,財政需要都是禱告神來預備。我們從前做工,從來不用擔心家庭的收入。加入中信時,最感動我的就是王永信牧師和師母的見證,王師母把她為結婚的儲蓄奉獻出來,買印刷機。刊物的郵費沒有,憑信心到郵局打開信箱,就收到郵寄來的支票。我從前沒這樣的經歷,很受鼓勵。有一回,中信同工一連四個月發不了工資,要用同工的互助基金來救急。那段時間是何天澤董事做代總幹事,他寫家書報告中信情況時,引用《獻給無名的傳道者》中的話提醒我們,事奉神需要放下世上的享受。神就是這樣引領中信,經歷了不少艱難,但神的慈愛是直到永遠,神是信實的,神保守著中信,祂的恩典一直夠用。
全家都蒙恩
我和秉駒都是家裡第一個信主的。秉駒三歲便喪父,和兩個弟弟在基督教孤兒院成長,我一結婚就和婆婆一起住,照顧她。我們來美時,家人不理解,教訓我們信耶穌不要太迷,不應放下母親,跑到老遠的地方去事奉神。來美四年後,我們終於可以把婆婆接來了。在香港請她去教會她不去,跟她傳福音很難;來美後,她每主日歡歡喜喜地與我們一起去教會,上主日學,參加長青團,在家勤讀經祈禱,很快就信了主並受洗。
我妹妹一家移民來美國,兩個姨甥女最初兩年住在我們家,隨著我們去教會,在舊金山宣道會信主受洗。神也奇妙地把妹妹帶到中信事奉。後來,在加拿大的另一位妹妹和妹夫一起受洗。我父親離世前,也得到他信主的確認。我們為媽媽禱告40年後,她也於2015年信了主而受洗。我真的很感謝神,這些都是我來到美國中信以後的事。
神是信實的,34年來,不單使我們每天飲食無缺,還豐富有餘;神也看顧三個孩子,不但沒有學壞,從小在教會長大。大女婿是我們所屬教會英文堂牧師,二女大學畢業時,中信需要設計同工,她就受邀加入中信事奉,婚後在家教養四個孩子,現在還開了一間基督教舞蹈學校,定期作巡迴佈道。二女婿在加拿大是眼科醫生,現在還一面唸神學,一面在教會參與教牧事奉。小兒子是谷歌的軟件主任工程師,六位親家都很愛主,在教會裡面事奉。二女四個孩子從小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父母每天用聖經教導他們,現在都上中學了,大孫女明年升讀大學,已經報讀聖經輔導學。神賜給我11個孫,竟因此被長輩們稱為家族中最有福的女人。我何等盼望他們能接受這位賜福給人的上帝。七個孫已經受洗,還有四個,我們繼續禱告中。
神藉著揀選我們,把祂救恩之福傾倒在我們的家庭裡。我們感恩不盡,讚美不完!
韓宇芳筆錄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250403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221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