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談改善生活條件

張宇理

問:

聖經裡說,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我的衣食都足夠,但我的住房條件並不好,難道我要停留在這樣的生活水平上,不要再努力去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 * * * *

張宇理

如果我答:對,你當知足。很多人便要說:你看,基督教禁止人上進哩!一點不合潮流,不近人性。可如果我說:不,你不應滿足。追求改善生活條件是正當的,是人之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麼必又有不少人說:世俗化!和不信教的人有甚麼分別?

顯然在我們心裡,對錢財有一套自相矛盾的看法。我希望讀者有耐性深入地思想每一個問題,而不是憑一句平面的「是」或「否」來作反應。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人天性喜歡富貴,愛享福。勞苦和貧亦樂等美德,反倒是需要我們費點力氣,才可以培養出來的品格。聖經是上帝對人的啟示,裡面提到了這種天性形成的一個原因。原來,人被造之時,本來就活在大富大貴之中。聖經創世記第一、第二章記載,上帝造完了萬物後,第六天造人。人被造後,從有知覺開始,便已活在大富大貴之中,即時蒙受造物主賜福,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還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上帝把人安置在樂園裡,園裡有各樣的果子,有河,有金子、珍珠、瑪瑙等。上帝派人管理看守,又把一切動物帶到他面前,叫那人為牠們命名……。

人人都知道人有食色的本能,卻很少人知道,我們也有享福和享富貴的「本能」呢!當然,現在失去了樂園,變得又窮又沒有地位—地不再自動自發服務,還常和我們作對,長出荊棘蒺藜來。我們必須終身勞苦,汗流滿面,才得餬口。所以,現在無福無富貴可享,享富貴本能,就成了追求財富的本能。這大概就是為甚麼富貴榮華一直有這般威力,能令歷世歷代的人瘋狂景仰追隨的原因吧。因為,造物主對人的設計原是是這樣:人被造在極富貴的環境裡,承受福氣、尊榮。活著有明確的使命,有聰明才幹。有權有位。被造物主特別寵愛、信任,被委予重任。

這跟現代心理學對人的剖釋不謀而合。我們誰都希望富貴、有福,希望被愛、被信任,也希望對方值得我們信任。我們有榮譽感,希望被賞識、被重視,同時也希望有人生目的。我們這樣的原因,是因我們被造時,本來就有這一切。造物主把我們放在富貴的環境裡。祂愛我們,賜福給我們,信任我們,重視我們,對我們委予重任。這跟憤世嫉俗、思想偏激的人所說,「上帝造人,原為了要害人」的理論,完全相反。這些偏激的人,看見人間災禍連綿,不知何解,便憑主觀直覺猜疑,說上帝造人,是為了害人。其實他們對上帝根本一無所知。他們的言論只說明了自己扭曲的心理。同時也證明人真是罪人:若非以己度人,便是長期活在陰險小人的包圍之下,心靈飽受傷害,故把每一個人(包括自己不認識的上帝),都看作壞人。

第二,聖經從頭到尾,都一貫的表示:造我們的主,是一位慈愛、樂意賜福給人的主。以下數段經文,供大家參考:

一、創世記第一、第二章記載,上帝造完了一切之後才造人。祂造完人後,立刻賜福給人。

二、人類一代一代觸犯造物主的禁令,自招殺身之禍,但造物主卻從不打消賜福人類的念頭。洪水過後,祂又賜福給挪亞和他的兒子。當祂呼召亞伯蘭(日後更名亞伯拉罕)時,祂說:「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九,十二2、3)祂不只要賜福給一個人、一家人,祂要賜福給萬族。

三、耶利米書第二十九章十一節記載,上帝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

四、神子耶穌基督降世,就是為了拯救世人。先知以賽亞預言說,祂來是要:傳福音給貧窮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又說: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提摩太前書一15;路加福音四14至19;以賽亞書五十三5)

五、耶穌在世,給我們介紹的上帝是:祂是全人類慈愛的天父,祂看顧天空的飛鳥、野地裡的百合花,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降雨給不義的人。天父比世上的父親更好,更慈愛,是唯一善良的,祂更要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馬太福音五至七章)

但是現實生活令我們十分困惑。世間為甚麼有這許多災難呢?在這方面,聖經也提出了答案。災禍綿綿的原因,是因為人類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的觸犯造物主的禁令。情況就好比一個人,走進了一間大屋,那兒甚麼都有,他本可以盡情享受。但他漸漸自我膨脹,不安於分,自以為百毒不侵,不信邪,專去碰那些標籤著「危險,勿碰」的機關。如是者這人不招殺身之禍,真是沒天理矣!但這人是個蠢人,沒有反省,所以一直不明所以,每遇難處就埋怨命運,埋怨房主,說房主容他進內,就是為了要害他。最後他死了,到死也不明白為甚麼命這麼苦,到死也不知死因何在。這便是人類的寫照:一而再,再而三的觸犯造物主的禁令,自招殺身大禍,卻只知怨命怨天。這種愚昧心態,有可能持續到世世代代,而仍不被察覺嗎?真是令人難以置信。但是,想一想,自詡為聰明的中國人,怎麼可能幾千年來,讓暴君騎在頭上任意宰割,而仍相信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呢?又為甚麼心甘情願的替女兒纏腳纏上千年呢?這些事若非鐵一般的事實,我們絕對不能相信。我相信不只中國人才這般愚蠢。不只中國人才有這種本領,把祖宗集體的愚行世代相傳。所以,要說人類把某種愚昧心態,世代相承,並不是一件沒有可能的事。

第三,既然上帝賜人富貴、福氣、尊榮,那麼享福,追求富貴、功名、權力、地位等,都沒有錯吧?當然沒有錯。這不過好比一個人,丟了錢包,現在要去拾回,那有甚麼錯呢?聖經又說:敬畏上帝,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箴言廿二4)。亞伯拉罕、雅各、約伯等人,都蒙上帝賜福,成了富戶。

但問題是,如果有一個笨人,丟了一個錢包,他不知道那失去的錢包是怎樣的,不知道裡面有些甚麼、在哪兒失去、怎麼丟掉的,只依稀記得自己丟了錢包,現在下決心要檢回來,於是逢見人有錢包便抓,便搶,並以此為他唯一的人生目的,甚而為此不惜傷害他人,那麼他就不僅失去錢包而已,他還失去了心智哩!世界真要被他弄得大亂了。

一個人要找回失去的錢包,不能魯莽糊塗,見著錢包就抓就搶,他需要先冷靜下來,問問自己:我失去的錢包是怎麼樣的呢?裡面有些甚麼?在哪兒丟了?怎麼丟的?

倘若我們丟了的錢包裡,有一張一億美元的現金支票,我們用了一生去找,結果找回來的,僅是一個有一塊錢的錢包,我們當然要大失所望,不能滿足了—這就是為甚麼人們在世爭名逐利多年後,眼看好像已得著一切,理想達到了,可是心裡卻還空虛得緊。因為我們的心知道,這個不是我們所丟失的錢包。我們失去的很多很多。上帝給我們的恩典,有如一張一億美元的現金支票,我們從世界找回來的,只是一塊錢。差距這麼大,叫我們怎麼能滿足?我們失去的,包括極貴重的生命。耶穌說:「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馬可福音八36、37)生命的價值極重,可一般人卻不知道生命何價,總是拿一生去換取富貴功名,結果到頭來虛空的虛空,甚麼都沒得著。完全枉費了工夫。

第四,怎麼追求財富?

耶穌論追求財富,有一句照耀千古的名言,直說透人的心理,祂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即財利)」(馬太福音六24)。耶穌老早知道,人被享福、享富貴的本能驅使,追起財富來,真要像著了魔似的,瘋狂追求,甚至亂了性,把錢財當成主子,自己甘心一世為奴為婢。這並不是說錢有甚麼魔力,而是說人的本能,若不受約朿(好像性慾),就會產生亂性的行為。所以聖經說:「那些想要發財的,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六9、10)

要保持頭腦清醒,就得認識真理和實情。論到財富,耶穌說:「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六19至21)耶穌叫那個前來問道的年輕富官變賣所有,分給窮人,來跟從祂,「就必有財寶在天上」(馬可福音十17至21)。顯然,耶穌並非要高舉貧困,因為祂說,祂來了,是要叫我們得豐盛生命(約翰福音十10)。祂要說的是,我們應仔細思量,究竟失去了的是甚麼?現在要去追逐,或已擁有的,到底又是甚麼?倘若我們拼盡一生,不過只是去追逐一塊錢,或所得到的僅是一塊錢,我們就擁著這一塊錢當寶貝,不去尋找上帝給我們的一億元,那麼我們就真是糊塗透了。我們應該學那有鑑賞力的珠寶商,認識甚麼才是真有價值,然後歡歡喜喜的變賣一切,去換那貴重的珠子。我們不要做愚蠢人,不要虧本,要精打細算。這是聖經給我們的投資指引(馬太福音十三44至46,請再參考廿五14至30)。現在我們投資天國,也是為了不要虧本,並且努力多賺。

第五,使萬人得福

當然我們心裡不是只有自己—好像那些專愛挑眼的人說:那麼你們信耶穌,就是為了個人利益阿!並不是這樣。我們知道上帝一心要賜福給萬人。當初怎樣,現在也是怎樣。沒有改變。

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白,人類失去樂園,是因為觸犯了造物主的禁令,所以光想重返樂園,卻又不停觸犯造物主的禁令,例如犯十誡,那便是自相矛盾,糊里糊塗走了相反方向,永遠達不到目的地。

但是這話有誰信呢?你信嗎?所以,上帝就必須選擇一些信的人,就是我們,差我們去告訴大家重回樂園的路徑,讓萬人蒙福。這便是上帝的心意,也是我們在世活著的使命。所以我們首先應開闊胸懷,眼光不要狹窄,不要老想著怎麼改善個人的生活條件,然後匆匆就浪費此生。我們該知道,天父的心意是要賜福給萬人,祂要我們也是這樣—祂一如以往對我們有很大期許,一如以往信任我們,對我們委予重任。我們不要辜負祂。在想到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應想到改善別人的生活條件。這便是耶穌所說的兩條最大的誡命:第一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我們的上帝。第二是愛人如己(馬可福音十二29)。只要堅持這兩個原則,那麼你便不必整天煩惱這個那個應不應做了。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19981209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40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