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老子的道與人

遠志明

許多人以為老子的「道」沒有位格、沒有情感、沒有意志,甚至與人無關。這完全是戴著無神論眼鏡的學者的說法。

老子說,「道」彷彿「隱秘不顯」,或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1實際上卻真實存在,只是無形無象罷了。老子沒有用「靈」字,只用「恍惚」,說恍惚之中有象、有物、有精、有真、有信。這不能不說是近乎靈狀。2

老子又多次稱「道」為「母」,有信、有德、有能、有愛、有權柄、有賞罰、有教化、有公義、有生命、有赦罪、有拯救等。3那就是說:「道」有人格。

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在歷史演變中,有一種將上帝過份人格化或完全擬人化的傾向。其實「道格」包含了人格,又大大超越人格。

道格像人格,使人能夠和祂溝通、親近,並信賴、依靠。

道格超越著人格,使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必須警醒敬畏。

老子論「道」時,沒有過度人格化,有助我們理解上帝既可知、可說,而又不可盡知、不可盡言的本質。

仔細分析老子的「道」,你要看見有七個屬性,和聖經中的上帝奇妙地巧合:

第一,「道」獨立自在、自有永有,不以人的知或不知、信或不信為轉移。3

第二,「道」創造、愛護、養育萬物,是天下母(父)。人是「道」之子。4

又說,「道」還以恩德、慈愛、公義去養育掌管。5

無神論者抓住「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6一句話,斷定「道」不仁不愛、無情無意,這只因不知底細。芻狗,是古人祭天的稻草狗。芻狗在祭壇上神聖尊貴、不可侵犯,離開了祭壇,便是一把稻草,沒甚麼價值。這正是人的處境—面對這種根本的生命價值,仁義說教一點兒派不上用場。信耶穌的人知道:獻上生命必救了生命,自保生命必喪失生命。7老子這個「芻狗」之喻,含義深刻啊!

第三,「道」是超越的。超越了人的智慧:人必須「絕學、棄智、無知、復歸嬰孩」,才能進入「道」。「道」的奇妙作為,人始終無法參透。8「道」超越一切形象,超越人的道德:離棄了「道」,才大喊仁義。得「道」之人,在道德律法以上。9

第四,「道」是生命。老子說:「道」永生不死,歸入「道」就是歸回生命,離開「道」就是入了死亡,老子本人以吃喝「道」為寶貴。10

第五,「道」給人啟示。人不能靠自己悟「道」,唯有「道」來啟示人。「道」可以用言語啟示人:大「道」出口成為言語,雖然平淡無味,卻大益無窮。這不能不使人想起耶穌留給世界極通俗明白的幾百句話。

老子又說,對於這些話,上士聽了,勤勉遵行;中士聽了,若有若無的樣子;下士聽了,大笑起來。還說,如果不被這種人嘲笑,哪還叫「道」麼?11這又不能不使人想起耶穌「撒種」的比喻:上帝的道像種子,落在路旁的被鳥吃了,落在淺土裡一發芽便乾枯了,落在荊棘叢中被擠得長不起來,唯有落在好土裡結出果實百倍。12

老子又說,「道」可以藉著奇妙作為,給人無言的啟示。只是這種「不言之教」,世人很難明白。13聖經上說:無言又無語,也無聲音可聽,祂的話語卻通達天下,祂的聲音卻傳遍地極。14

早有人責難老子:既然你說憑人的智慧不能認識「道」,你是怎麼認識「道」的呢?其實老子明白說過:從古到今,「道」的名份從不消失,好叫人們看到萬物之父。我怎麼知道萬物之父的情形呢?就是由「道」而來。15

第六,「道」有公義。老子說,「道」作為至高的掌權者(太上),其作為之奇妙,權能之廣大,行蹤之奧秘,本性之謙卑,使人毫無覺察,以致稱之為「自然」。16然而,冥冥之中,祂主宰著生殺予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誰想取而代之,必然傷著自己。17

第七,「道」是拯救者。這一點留下次談。(神光之下話老子之三)

註:
1. 《老子》41、14章。
2. 《老子》14:是謂恍惚;第21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 分別見《老子》1、25、52、59;21;51、65;4、37;34、67、81;17;73、74;35、43;77、79;16、52;62;27、67章。
4. 《老子》25、1、52章,如:既知其子,復歸其母,沒身不殆。
5. 《老子》51、34、73、79、81章,如: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督)之,養之覆之:萬物恃之以生,愛養萬物。
6. 《老子》5章。
7. 《聖經》馬太福音十六章25節。
8. 《老子》18、19、3、28、10、28、49、55章,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聖人皆孩之;復歸於嬰兒。又5、58章:多言數窮;孰知其極?人之謎,其日固久。
9. 《老子》18、62章,如:大道廢,有仁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10. 《老子》6章:谷神不死;16章:歸根復命;30、42、55章:不道早已;20章: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11. 《老子》35章。又41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12. 《聖經》路加福音八章5至15節。
13. 《老子》2、35章:聖人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
14. 《聖經》詩篇十九篇2至4節。
15. 《老子》21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16. 《老子》17章:太上,下不知有之。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17. 《老子》73、74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希有不傷其手矣。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19981105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3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