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如何從忙碌工作壓力中享安息

尹烈

在經濟增長的原則下,現代城市的生活越來越緊迫。僱主對員工的要求因著市場需要而相應激增。每個人都身兼數職,生產效率的要求高至駭人的地步。整個工商社會都在一種「非人性」(dehumanized)的環境下,要求僱員作出長時間工作的委身。

另一方面,家庭的需要更不容忽視。今天大部分出外工作的父親或母親都覺得與家人相聚的時間不夠。但在現代教育底下,又深深明白,花時間給家人是盡丈夫、妻子,和父母親的責任。於是,處身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張力裡的人,便產生強烈的內疚感。

至於年輕的單身族,事業有成者往往只能在事業和人際關係中作一個選擇,因兩者都需要時間委身。而一般普羅大眾,又每每因為不能自我體現(self-actualization),而沒法滿足,覺得是任人擺佈的一隻小棋子。於是前者漸漸迷失,後者日趨沮喪。

現代人早已脫離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一個電子工程師早上大約八時出門,晚上七、八時回家已算不錯。很多家庭妻子也出外工作,兩口子一同動手弄頓吃的,洗碗後已是九時、十時。有孩子的,更要在這段時間替孩子洗澡,匆匆說個故事打發他們睡覺,自己才筋疲力盡的上床。周末也有工作,要購物,要打掃房子。基督徒星期天還得上教會。

很難想像,一個生活在這種節奏的人會對生命有使命感,對世界、對人、對神有其應有的敏感度。我很難想像,一個長期生活在這種節奏的人會不迷失生活的方向。

現代人的問題在哪裡?

人類的痛苦永遠離不開「罪」。拯救之道也離不開上帝給人的「福音」。但要不將問題平面化,我們最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研究現代人的壓力,從而找出「罪」的結在哪裡,而「福音」又如何幫助我們。

一、社會經濟

我們首先從社會經濟﹙socioeconomy﹚的角度看現代人的生活。經濟增長是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的要求,而這要求又演變成公司和機構對其僱員在工作上委身的要求。經濟增長要求越大,公司要求僱員的委身越多。漸漸這種要求便成為壓力。壓力的直接來源當然是「老闆」,但若循級而上,卻不難發現「大老闆」﹙公司總裁﹚也是負著董事會和股票市場壓力而行事。那最終要問的卻是:「股票的持有人是誰?」驚人的答案是:「你和我!」是一般升斗市民,是公司的僱員。

這豈非是一個惱人的大循環?我們每個人都處身在這個循環當中,不住的製造和活在壓力底下,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緊迫,再也停不下腳步。然而,我們亦必須承認,在這個制度下,我們也不是全然被動的。反而,我們有時是相當主動的跑在前頭,因為資本主義除了對我們有要求,也有應許:它要求人投身在機構中,使機構得益,而應許利益會過濾到人的身上。我們便是為著這個應許一直忙碌。

資本主義社會的應許,其底線就是資金增加。然彰顯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爬上高位、得權勢、被重視、得優惠等。這等利益通常會滿足我們一時,但其滿足性卻相當有限,正如奧古斯丁所說,人心靈中的空虛只有上帝才能填補。所以當我們投資生命於資本社會中,最終所賺的資本利益只會使我們越來越空虛。當然,社會是不會這樣提醒我們。於是,我們便處身在這個循環中,不斷追求「成功」。結果我們都失敗了!

從聖經的角度來看,這是追求錯誤的目標,或射箭失了「的」準頭,也就是「罪」的定義。當人生的追求在上帝以外,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都算是拜偶像,其結果必然是痛苦。

在這個層面上,「福音」的拯救在於使我們把生活重心從新校正在上帝的身上。「簡樸生活」是很大的提醒──繁忙的現代人唯有在簡樸生活裡,才有選擇的空間。有空間,才有指望跳出資本社會的循環。要跳出循環,才可以做個「在世而不屬世」的基督徒。拯救之道就是在此。

二、個人成長

在物質文明豐富的大都市裡,兒童的身心成長一向備受重視,但成年人的心靈成長,卻被漠視。從輔導學看個人成長可作為我們探討現代人掙扎的第二個角度。

現代人不但工作繁忙,心靈更加繁忙。我們工作的時間和環境已不限於公司之內。各行各業在競爭之下,無不廿四小時絞盡腦汁,使業務增長,或完成產品。一個中產階級的電腦工程師晚上回家時,心中可能仍算盤著軟件方程上的難題;另一個營業代表吃飯時,還記著幾個顧客的要求和約會。工作的媽媽除了自己的工作外,還要記著接送孩子,帶孩子學琴和芭蕾舞,記著買生日禮物給丈夫,禮拜天要煮個菜到教會……。藍領階層也不見得有很大分別,除了長時間工作外,心裡空間總被家務充塞著,例如付帳單、孩子生病、親家來訪等等,再沒有時間作任何反思。

而個人的成長,卻在乎我們對世界和自己的認識。倘若我們身邊的人,甚至包括我們自己,都成了我們要處理的「事」,而不是要建立關係的「人」,那麼我們便會漸漸不認識我們的世界,最後就是不認識自己。這樣,我們的成長必然停頓。

一個基督徒的教會生活,若只是充塞著各樣事務,他對神的事奉很容易淪為百上加斤的重擔。他更沒有空間自我反省,同樣陷入不認識自我的迷失感中。這種迷失感在中年期可能成為很大的破壞力:對工作厭倦、家庭破裂。人失去對自我的感受,至終對上帝也失去感受。換句話說,人與自我失去溝通,便是與自我隔絕;與神失去溝通,便是與神隔絕──這是「罪」的另一個解釋。

人與神隔絕,便會產生空虛感;人長期在空虛感下,便會懷疑自我價值。於是工作上的成就不能滿足他、家庭的穩定不能滿足他。這便到了婚外情的危機。現代人在與上帝隔絕的狀態下,產生了各種靈異追求,比如藉瑜珈、打座、禪、冥想等,渴望從焦慮中走回和諧。

對這種現象,「福音」的拯救在乎恢復上帝與人的溝通,使人回歸真正的和諧。途徑在於進入「安息」。

中國人是個勤勞的民族,我們尊重忙碌,以至輕視休息。然而我們若想與上帝回復溝通,便須回歸安息。

安息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安息」是上帝分別為聖,也呼召和命令我們進入的(創世記二3;出埃及記廿8至11)。「安息」並不是可有可無。它的價值是與工作和上帝其他所有的命令相等,不容侵犯。「安息」從來沒有被廢棄(希伯來書三7至四11)。第二,「安息」是帶有救贖的意思(申命記五14至15;希伯來書三7至12;四3至11)。希伯來書的作者使我們知道,進入安息乃是進入上帝的拯救。上帝的拯救不是一種將來論的拯救,「進入安息」也不單指著將來永恆的安息,而是現今就可以享受和經歷的。最後,「安息」是體會上帝同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詩篇四十六10;出埃及記卅三14)

「福音」帶給現代繁忙人的好消息,就是「安息」。我們務要竭力進入安息(希伯來書四11)。因安息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是需我們努力刻意爭取的。

三、屬靈角度

我們如果將現代人的掙扎看為一個制度上的問題,那麼解決的方法就是管理學的難題。但倘若我們嘗試從這制度中走出來,便發覺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因為我們沒有選擇的自由!

我們的生活被很多事環扣環般困鎖著了。可能開始的時候只是想著換一間稍大的房子,於是丈夫多找一分兼職,妻子也要上班;很快,舊車子不可靠了,於是便分期供一部新車,保險費增加了一點;買了房子後,地稅也跟著上漲;年老的父母來住的時間多了、孩子長大開支也多了。奉養父母和疼愛孩子都是天經地義,於是工作時間便越來越長……。我們的生活就是如此被一個又一個的理由扣起來,工作時間越長,收入越多,生活的需要也相應增加。我們永遠生活在一個僅僅夠用、不能滿足的光景裡。

我們看到當中邪惡力量的陰謀嗎?

靈界的爭戰並非是一個抽象的觀念,我們已被推進了一個不能自拔的地步!我們在現代社會的制度下被困鎖,心靈麻木,追求著錯誤的目標而不自覺。即使我們知道了答案,仍無法實踐,知道「簡樸」而不能簡樸,知道要回歸「安息」卻停不下腳步。「罪」已使我們落在惡者的權勢下!

我們的盼望仍在「福音」。「福音」乃是恩典,這是現代人最不能體會的一點。我們太習慣於倚賴人、科技和知識,我們太習慣於倚賴自己的聰明,以至不能體會神的恩典。接受上帝的恩典,就是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無能為力。要跳出現代人的困迫,唯一的方法是倚靠上帝,接受祂的救贖,回歸「安息」,勝過罪的權勢。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19961203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16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