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選擇——聖經輔導
李台鶯、林慈信、張逸萍、鍾昇華
「聖經輔導」是用神的話來勸勉人,糾正人,幫助他們消除惡習,達成「脫去舊人,穿上新人」的教訓。
甲:「甚麼?基督徒不贊成心理輔導嗎?難道信了耶穌,人生就沒有問題?」
乙:「不,我們雖然不用心理學輔導,但用聖經。」
甲:「我就更不明白了。聖經講的是神學,心理學才能輔導。怎能用聖經輔導人?」
這是很多人的誤解,他們認為上天堂要靠耶穌,但日常生活與耶穌和聖經無關。所以一旦有問題出現,就以為非找心理學家處理不可。真個如此嗎?
淵源久遠
聖經輔導始於1970年代,輔導的原則和內容,早就在聖經中有教導。「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 16)這是聖經輔導的定義與步驟:叫人認識神,明白祂對人的要求;指出人的需要和問題根源;領人歸回正道;使人在聖靈的感動下,到十字架面前悔改,立志跟隨主;教導人透過學習神的話,效法祂公義與聖潔的性情,活出主耶穌基督的樣式。
兩千年以來,教會都使用聖經輔導。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加爾文等改教領袖都致力於解釋聖經、應用聖經。清教徒教會領袖們都愛用聖經真理勸勉信徒、建立信仰、克服罪惡、安慰憂傷者。因此,所謂「聖經輔導」就是用神的話來勸勉人。
不幸的是,約一百年前,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的心理學攻擊基督教信仰,說宗教是心理問題的成因之一,人性由慾望支配。繼有羅傑斯等人否定人有靈魂,認為人的自我(self)是經歷的組合,生命只為追求個人的自主(autonomy)。現代心理學和聖經大相逕庭,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督教門戶大開,接受世俗心理學,其思想和書籍湧進教會,包括福音派的教會。
亞當斯(Jay E. Adams)力挽狂瀾,整理聖經有關輔導的真理,奠定了福音派的輔導理論基礎。1970年,他劃時代的經典作《成功的輔導》(Competent to Counsel)面世,便成為聖經輔導運動的開始。他雖受到不少攻擊,可來自不同宗派的牧師和信徒都同意:聖經是神的話,不單是信仰的權威,對改變人的生命亦是絕對完備,聖經的完備性(Sufficiency of Scripture)乃聖經輔導運動的最基本原則。
繼續發展
30年來,聖經輔導繼續萌芽茁壯,現已發展為世界性的聖經輔導運動,影響著北美、北歐、南非及南韓等地的教會。
亞當斯相信,人有靈魂。不信耶穌的人,由於靈魂敗壞,犯罪是自然的事。輔導非信徒的首要目標是要幫助他們認識神,讓神的能力改變他們的生命。
問題是怎麼基督徒也犯罪呢?亞當斯解釋是因為犯罪的習慣仍留在肉體中。因此強調自律,消除惡習,達成「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弗四22至24)
亞當斯的學生在八○年代把他的模式深化,此為第二代聖經輔導學。著名的領袖有鮑力生(Powlison)、魏愛德(Welch)等學者。他們強調輔導員與當事人建立關係,體會當事人的感受,然後針對其內心動機進行輔導。外在環境雖帶來誘惑和試探,但如何反應,則完全出自人內心深處的動機。譬如掃羅違背神的命令,沒有滅盡亞瑪力王和他的一切(參撒上十五1至9),真正原因是他懼怕人,所以妥協(參撒上十五24)。聖經輔導的目標便是幫助當事人找出和除去潛藏在心裡的不敬虔動機,改以討神喜悅的動機來面對和處理困境。
亞當斯在其著作《成功的輔導》一書中一再提到,人的問題不一定因為那人犯罪。他引約伯和生來是瞎眼的人(參約九)為例。聖經輔導員也都明白,生理也可能是精神病的原因。他們會採用Medical Desk Reference,分辨生理和非生理的毛病。
有人說聖經輔導員說話太直率,不體恤人。其實這是誤會。亞當斯稱聖經輔導為nouthetic,這字來自新約聖經的「勸戒」一詞,意思是當面勸導(confrontation)。所以有人誤以為聖經輔導員太不客氣。其實勸戒須要愛心,也須聆聽、同情和顧及人身體的需要。當然,他們不以「不健全家庭」和「自信不足」作藉口,但是他們
絕對有愛心。
從以下兩個真實個案(人物化名),你可以看到聖經輔導員怎樣運用聖經原則和愛心解決當事人的問題:
案例一
美珍與克強都是基督徒,結婚多年,育有四個女兒。他們經常參加聚會,美珍教兒童主日學,克強熱心幫助會友。四年前,教會有個初信姊妹江紅,她丈夫車禍去世,克強幫忙處理喪事,常與該姊妹接觸,到凌晨三點才回家。夫妻為此多次大吵。
一天,美珍發現克強口袋裡有尼加拉瓜瀑布旅館的住房三天兩夜收據,回憶起那個週末,教會裡也不見江紅,便懷疑克強與江紅私會。克強辯稱出差,事後美珍知道克強並沒出差,夫妻更吵翻了天。半年後,美珍受不了克強常在江紅家留到三更半夜,要求教會牧師出面。克強堅持自己沒有不軌行為,怒指牧師誣告,亦把美珍痛罵一頓。自此克強很少參加聚會,只做禮拜,且常藉故加班,不在家吃晚飯,有時甚至凌晨三四點才回來。這種情形持續三年之久。
美珍最後去見聖經輔導員,他們秉持聖經輔導的最高原則,將當事人帶到耶穌面前,幫助美珍在婚姻問題中看見自己與神的關係。他們鼓勵她先須自己站穩,然後再談解決問題。美珍同意花三個月安靜下來,不因丈夫的一言一行亂了陣腳,並且緊倚靠耶穌基督的大能。三個月後,她有了笑容。接下來輔導員叫美珍深思:「妳活著是為了甚麼?」她這才知道,她一直為丈夫為孩子而活。輔導員讓她知道,人生最高目的是榮耀神,並以神為樂。他們問她,妳怎樣藉婚姻達到這個目的呢?然後再問:「假設神沒立刻使她的丈夫回轉,她是否仍然願意榮耀神和以神為樂?」美珍堅定的答:「願意。」
不到半年,美珍在基督裡站穩,看到哪一些事是自己的責任,哪一些事她雖關心,卻不是她能做的。於是她迫切禱告,把一切事交託給神。她開始去社區大學上英文課,在教會忠心服事,也從心裡饒恕了丈夫及江紅。直到今天她的丈夫仍未回頭;但她越來越能以神的愛來愛丈夫,並為他禱告。
案例二
「焦慮」是今天的流行病。現在的社會,不論工作、學業,競爭都很大。加上家庭、經濟等壓力,許多人都患上焦慮症。國明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尋求輔導時,已看過不少醫生;但藥物治療效果並不顯著。聖經輔導的第一步是透過耐心聆聽和詢問,深入了解國明的情況,給予同情和鼓勵。當輔導員對他有相當了解後,就進一步了解國明的生理情況,讀醫生的體檢報告,諮詢他的醫師,看國明的焦慮是不是生理問題。然後輔導員才仔細分析國明過去和現在所面對的壓力、情緒反應、思維和處理方法。
國明是食物衛生局一名主管,因為負責檢控非法違例的餐館,經常受到恐嚇。偏偏上司要求有良好表現,所以對他的部門特別關注,員工壓力很大。國明本想調職,但家庭的經濟使他進退兩難。他經常失眠,每天依賴大量咖啡提神,性情日漸暴躁,經常責罵妻兒,又因抱怨神,聚會就不穩定,更遑論參與事奉。由於焦慮,他做事常疏忽大意,結果惡性循環。在這情形下,一般的心理輔導方法是理性情緒療法,並結合教導如何鬆弛和圓滑的待人接物技巧。
可惜這只治標不治本,也無助於國明的靈命,而聖經輔導相信最重要是幫助國明認識自己的動機。換言之,是甚麼因素讓國明對工作產生焦慮呢?聖經在這方面有很多教導。國明須要知道,懼怕人是自陷網羅(參箴廿九25)。生命中靈魂比身體更重要,他不須要害怕那些只殺身體而不能殺靈魂的人(太十28)。他也須知道,神愛他(路十五11至32)。他可以信靠神,向神呼求,支取力量,為違例的餐館老板和他的上司禱告。當國明換一個感謝的心,將一切困難告訴神,他真的從神得到平安,情緒漸趨平靜,能夠用溫柔和耐性與上司溝通。結果上司開始明白他的工作處境而給予體諒,最後他還升了職。
智慧選擇
甲:「我想起來了,基督徒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神就是真理,所有真理都是從祂而來,所以心理學也是從神來的。是嗎?」
乙:「真理的廣義是『真實的道理』(如1+1=2),但是否所有真的道理都是從神來呢?試想,蛇曾對夏娃說:『你們喫的日子眼晴就明亮了。』(創三5)這話也有相當的真實性,因為『他們二人的眼晴就明亮了。』(創三7)但這是神的真理嗎?我們倒要問:心理學中到底有多少真理?如果心理學是真理,為甚麼它會隨時代和專家改變?哪一派心理學才是真理?」
甲:「有說聖經是神特別的啟示,心理學是神的普遍啟示。若我們能在聖經外加上心理學,豈非更能包羅上帝所有的啟示?」
乙:「普遍啟示不是這個意思,應該是:『人能從創造中見到神的存在和神性。也對道德有一個相通的看法』,就是說,人從自然界可見神的永能和神性,叫他們對神的存在無可推諉(羅一19至20)。不是人類所有的知識都列入普遍啟示。若心理學是上帝的普遍啟示,心理學家中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無神論者,甚至行邪術的人?所以現代心理學絕對不是普遍啟示。」
甲:「心理學幫助了很多人,何必挑剔?」
乙:「心理學的效用正是它現在大受抨擊的原因之一。研究和量度心理療效是一個相當新的學問;但是已有很多報告指出,心理輔導效用甚微。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報導最近一個研究指出,不同的治療學派效用差別不大
。進一步研究更指出,輔導的效用並非來自療法理論,而在於:1.當事人是否自動自發,願意改變,這是最重要的一點;2.輔導員的人際關係和性情,例如是否和藹、真誠、樂助等;3.對話本身具有治療能力。如果這就是輔導成功的原因,為甚麼我們不用聖經輔導?」
甲:「但可否將聖經和心理學結合(integration),以化腐朽為神奇?」
乙:「你知道結合運動現在怎樣嗎?從前被帶到港台推動心理學,也是代表了結合運動的高聯思(Gary Collins)在幾年前表示:近年的結合工作已緩慢下來,很多
本來努力於結合工作的基督徒心理學家、神學家,甚或屬世的心理學家,都對結合運動再沒有興趣了;現在的『結合』只被用為『吸引學生的花招』,而不是『真正的學術成就,或者實際的方法』。此外,現代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已經界線難分。張逸萍的論文研究指出,邪靈藉著新紀元交鬼者所發表的教導,大部分可以在世俗心理學中找到,過半數可以在基督教心理學中找到,邪靈不單教導玄學,也教導很多流行心理學。可見結合聖經和心理學不是明智之舉。」
甲:「這樣說來,聖經輔導才是智慧的選擇。」
本文作者:
- 李台鶯博士/真生命輔導傳道會會長,聖光神學院聖經輔導教授;
- 林慈信博士/美國中華展望總幹事,開設各種課程,包括聖經輔導;
- 張逸萍博士/任教於美國海外神學院等地;
- 鍾昇華博士/美國東方大學(Eastern University)輔導學研究院教授,並持美國政府輔導執照。
(原載於《傳》雙月刊107期)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hottopics/ht.aspx?id=trhtg_pr107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107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