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別讓電子產品變成魔鬼

羅妮麗

在這個電子時代,各種電子筆記本、掌上電腦、智能手機、可攜式電子產品充滿我們的生活,已經須臾不能離開。我們改變了科技,但科技也改變了我們。

人與人交往方式的翻轉

1.網上資訊大大增加了人的獨立性。以前許多必須合作的事,今天可以獨立完成。候車時不用向身邊的人問路,而是直接打開手機詢問。

2.網上娛樂大大降低了人的交際需求。網上有各種休閒娛樂功能,數不盡的遊戲。傳統的面對面遊戲,如打撲克、下象棋等,也在網上被開發得更豐富。

3.網上購物大大減少了人的出門機會。人們很多時候已懶得逛街逛店。

4.網上聊天代替了面對面的交流。網路使人彈指間進入無拘無束的虛擬世界,人們面對面的溝通與瞭解逐漸減少,疏遠和冷漠帶給人更多的孤獨。手機成了親情的一大殺手,人心之間的距離日漸遙遠。人們似乎滿天下都有朋友,實際上很可能沒有一個真心人。

當今很多孩子對電腦資訊的瞭解比我們成人還多,電腦科技的能力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情感成熟度和判斷度。一些電子產品沉迷者甚至出現了過度依賴網路症,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已有手機依賴症,喜歡用手機打發時間。晚上睡覺不關機,夜裡醒來的第一反應就是找手機,從而誘發憂鬱和焦慮等心理疾病。

睡不好,吃又如何?如今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與人一起吃飯時,飯前飯中總有一些人埋頭於手機,不是對著手機語音留言,就是在電子屏上不停地寫,大家誰也不埋怨誰;偶爾有個不玩手機的,就會侷促不安。

在地鐵上、公交車上、火車上,隨處可見包括很多孩子在內的「低頭族」。有人因走路玩手機而掉河裡溺斃,有人因開車玩手機而釀車禍,現實生活中的慘例不勝枚舉。

電子產品對青少年的影響

電子產品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就電視來說,華盛頓大學一位早期兒童教育專家發現電視對幼兒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

1.行為問題。三至四歲的孩子如果每天看有暴力傾向的電視一個小時,到七歲的時候比沒有看的孩子,存在的行為問題要多出三倍,這個時間包括看廣告中的卡通片。

2.注意力問題。孩子每天看一個小時電視,七歲的時候,注意力分散的比率就提高10%;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有攻擊性的行為。

3.大腦問題。電視屏幕的影像用磁極刺激大腦,而讀書要花時間,習慣看屏幕快節奏訊息的孩子容易在上學時感到枯燥無味。

4.體重問題。每天看屏幕超過兩個小時,有可能增加孩子體重;尤其是坐在沙發上看著屏幕,吃甜的零食,更增加了體重超標的可能性。

5.精神生活問題。很多青少年迷戀網路玄幻小說,打網路遊戲,亂交朋友,甚至接觸淫穢色情和低俗資訊,這些對於青少年的危害已令人擔憂。

給孩子電子產品的智慧

在一個彎曲悖謬的世代裡,狡猾的魔鬼也在搶佔各個平台無孔不入。「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書5:8)有位科技名人說過,當技術控制了人類,人就變得越來越愚蠢了;並不是說電子產品不好,但它是把雙刃劍。網上內容良莠不分,青少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如白紙般單純和未定型,可塑性就看他們吸收甚麼樣的資訊。對電子產品,家長既不能給孩子太早,也不宜太晚;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放任自流。家長需要就網路對孩子作一些有目的性的引導、約束和監督。

有位基督徒家長因為擔心上初中的女兒接觸不良資訊,在女兒上初中時,仍然一直不給她買手機,讓她在人人有手機的同學面前感到很沒面子,漸漸地與父母的關係越來越彆扭,對上學越來越抵觸。我建議她給孩子買一個手機,但在買之前要與孩子作一個溫暖的溝通,並商量著簽一個手機使用協議。明確告訴孩子,這手機是父母的,給她用時需要遵守最基本的幾點要求。規定甚麼是違約,違約時沒收手機的天數達到幾次或甚麼程度。既然孩子簽了,就將合約放在她房間的顯眼處。有時在家做作業時,全家人的手機也可臨時放在一個醒目的盒子裡。晚上睡覺前,孩子要將手機放在公共區域,不准帶到床上。對上網看黃色內容、亂交友、沉迷遊戲等,特別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紀。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信靠上帝,再用好的榜樣,把孩子帶到教會,帶到上帝面前,接受聖經的教導,讓孩子的三觀慢慢符合聖經真理。在愛和教育孩子的同時,根據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困難,面臨的問題,恆切為自己的孩子向上帝禱告,使孩子在真理上得造就,遠離電子產品的捆綁,以及世界的誘惑。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2406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746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