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基督信仰的過程
毛宏德
時局變化
一九四九年一個晴朗的上午,我就讀的基督教青年會中學舉行開學典禮,當時我是十二歲的初中學生。學校沿街的門牆上鐫刻著八個大字:「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對這八個字,我似懂非懂,後來才知道,是出於主耶穌基督的教訓。
隨著政局的變化,學校不能再舉行基督教活動了。但是在我幼小的心靈裡,已印下了耶穌基督的形象:祂是宇宙獨一真神的兒子,降生成人,是為救贖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一九五○年代初,學校附近還有一家真光書局,不過那時學校已宣傳無神,任何宗教都被視為是迷信,尤其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更被視作帝國主義侵略的工具。從五十到七十年代,中國經歷了幾次運動,很多牧師和神父被逮捕。當時極少青年學生接受基督信仰,當然,我對宗教也不敢問津。
唸大學時,適逢中國知識份子都要自我思想批判和接受改造。無論男女老少,都要在世界觀和人生觀兩方面自我批判。那時我不懂甚麼世界觀和人生觀,但在檢討中,不免牽涉到信仰問題,因世界觀談到唯物和唯心主義是對立的。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世界觀;唯心主義是資產階級世界觀。要追究個人的世界觀就必要問:「你是信仰唯心主義有神論,還是唯物主義無神論?」我們這一代青年學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都是接受無神論而否定有神。
數學的啟發
大學最後一年,我讀了一門關於數學的歷史發展和理論體系課程,收穫之一是:知道不能輕易地武斷無神。十九世紀的德國數學家Leopold Kronecker(1823-1891)曾說:「上帝創造了自然數(Natural Numbers),其餘是人的工作。」這句話在數學理論上的意義是:揭示建立數學結構的穩固基礎在於自然數的研究。Kronecker認為,數學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數的體系之上,而一切數的概念,應建立在自然數概念之上。這句話在神學上的意義是:在人的認識領域,顯明了上帝的存在。Kronecker在十九世紀末創立了德國學派,這個學派的口號是:上帝永遠「算術化」,即所有的數學命題最終應歸結為關於自然數的命題。
自然數是最簡單的數,即1、2、3等等。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類,究竟是在人類歷史的哪個時期產生自然數的認識呢?這個問題至今尚未作出定論。從歐洲凱爾特語和希臘語的發展歷史考據,得知人類關於數的最初認識只是1、2和多的區別。在這個基礎上,逐漸豐富了自然數的認識,並且有了各種各樣的記數方法。最早發現的自然數記數法是在公元前四十至五十世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有自然數的記載。
十七世紀末和十八世紀初,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Leibniz, 1646-1716)和英國物理學、天文學、數學家牛頓(Newton Isaac, 1642-1727)先後各自發現了微積分。這不僅是數學發展的一個重大的里程碑,也是促成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率先實現工業革命的重要條件之一。從此,世界經濟結構與科學技術得以互相推動。在近百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中,微積分計算方法的作用是巨大的。儘管建造摩天大樓、發明上天入地的種種儀器都用到了微積分計算,但誰也不會擔心利用這種計算建造起來的摩天大樓會倒下來,在高空航行的飛機會掉下來;因為人們相信,一切技術問題的數據計算,在科學上都是能夠保證可靠的。
相信上帝
在我的青年時代,接受了這樣一個數學與上帝聯繫在一起的故事;但在我中年到信耶穌成為基督徒的這幾十年中,我對有神論的信仰仍然是若即若離,忽明忽暗的。不自主地掙扎於有神與無神之間,有時候相信上帝存在,有時候又有疑惑。
一九九八年,在悉尼的一次佈道禮拜中,我與妻子同時舉手表示接受基督信仰。次年五月,我倆接受洗禮。我們相信,宗教雖多,救恩卻來自於耶穌基督。聖經上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16)這看似一句簡單的話;但我卻經歷了漫長的迷惘過程,方才明白。
承認有罪
在中國文化中,戰國時期的孟子(公元前約三七二至二八九年)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荀子(公元前約三一三至二三八年)卻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這兩種都是以假設為前提的,由此發展出他們的哲學思想。
但按照聖經所述:「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世記一27)人起初被造,有上帝的形像,看來本性應該是美好的;但是亞當、夏娃受了蛇的迷惑,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違背上帝的命令,因而成為罪人,被趕出伊甸園。受邪惡引誘,人就有了罪。嘴饞的人,抵擋不住美食的引誘,在不該吃的時候吃了,便有了罪;好色的人,抵擋不住色的誘惑,萌生淫念,便有了罪。無論是大罪小罪,行為抑或心思意念,人僅靠自己,難逃罪網。
耶穌基督降世,是為拯救世人脫離罪的桎梏。祂擔當了世人的罪孽,使我們罪得赦免,被上帝稱為義,這就是救恩。無論任何罪人,只要來到主耶穌基督面前,認罪悔改,接受祂為救主,為生命的主宰,都能罪蒙赦免,重生得救。
我成為基督徒後,這十幾年中,常為我過去所犯的一切罪,包括心思意念或言語行為上的過失與錯誤,求上帝原諒與赦免。在認罪悔改的過程中,我無法不承認自己是卑微的。
愛的滋潤
多年來,我因為大家庭的問題,精神負擔很重,時常憂心忡忡,備受愛恨交織的折磨。去年八月,我身心的積鬱一下子併發出來,罹患了憂鬱症,肉體和精神的痛楚使我感到生不如死。在深夜的祈禱中,我祈求上帝使我罪得赦免,給我重生的希望。
上帝應許罪人的祈求,祂差遣教會的牧師和弟兄姊妹們為我祈禱,給我排解分憂。陳誠弟兄週間一下班,途經我的住所時,總進來講述他在病中的經歷,給我鼓勵和信心的力量。我的家庭醫生,陳醫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除悉心為我治療,還鼓勵我仰望上帝的愛。後來,我的症狀逐漸好轉,從不能控制,到能夠控制及調整自己身心的感受。感謝上帝,讓我經歷祂救恩的力量。
國父孫中山先生(一八六六至一九二五)也是基督徒,他提倡的博愛精神正是源於上帝對全人類的愛。初到澳大利亞,我踏進教堂最大的感受就是愛和關懷。我的心靈在經受嚴冬之後,如沐春風,春意盎然。這是我十五年前接受耶穌基督信仰最初和最直接的原因。感謝上帝,現在我的兒孫全都是基督徒,全家人都在耶穌基督愛的澆灌中成長,我的家庭是蒙恩之家。
每一個生命都需要愛的滋養,但不僅是親情的愛和友情的愛,從社會意義來說,還需要更為崇高偉大的博愛。成為基督徒讀了聖經以後,我更加懂得甚麼是博愛,和博愛對於人類生存的意義。在教會生活中,由於聖靈的感動,每位弟兄姊妹在精神和物質上的奉獻,都是來自於天父上帝慈愛的感召。從善如流的信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關懷,隨時隨地都會在教會生活中得到體現。我深感博愛是基督徒的精神世界,耶穌基督的救恩是每個基督徒的生命所在。
我相信有上帝;如果沒有上帝,這個世界才真是不可思議。
我相信人有罪;如果人人都承認自己有罪,並且認罪悔改,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美好、和諧。我相信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救恩;這是來自上帝的愛,是永恆的愛。
這就是我接受耶穌基督信仰的緣由和過程。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21102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07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