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收集

王愛麗絲

我們當中有很多人喜歡收集東西,各式各樣的東西,甚至成為一種習慣。年青時,郵票、銅錢、洋娃娃、明星照片,還有其他各種莫明其妙的東西,都是我們曾經當寶物般收集過的。年紀大了些,衣飾、朋友、學位、別人的認同等,都是我們收集的對象。到了中年,價值觀改變了,學位有了,婚姻有了,現在該收集金錢、產業、兒女、名譽、地位,和別人的羨慕了?等到老年,金錢和產業來了去了,兒女又走了,不過收集東西的興趣還在。只是收集的是養老金、藥丸、人壽保險等等;當然還有人繼續收集名利、權力、地位等,似乎手中所擁有的還是不夠,生命永遠走不完似的。

年輕時,我也喜歡收集東西,而最喜歡收集的,要算是成就。我在一個非常正直的家庭長大,父母是老實人,他們辛勤工作,不走捷徑。由於我們是移民家庭,父母整天忙碌工作養家,沒時間教我們怎樣做人,但從他們的榜樣、為人,我學會了做人要腳踏實地,不耍手段,而且這樣才可以在社會上真正立足。

所以我小的時候,很用功唸書,雖不至於成為書呆子,不過閱讀各式各樣的書本,是我青少年時代的課餘活動中心。那時我住在紐約,覺得不好好的利用這個大都會的文化,會很對不起自己。我在暑假及課餘時間裡,到媽媽工作的衣廠裡做雜工。所賺來的零錢,一部分就花在百老匯歌劇院、音樂廳、博物館等地方。我現在十分慶幸,相信我的父母也是,那時我沒有把金錢和時間用在濫交朋友,和追趕名牌服飾上,甚或用在吸毒上。不過,有時我會懷疑,我在追尋知識的過程中,有多少時間真正享受過知識呢?追求知識可能只不過是一種沉迷。

入大學後,像許多熱血青年,我覺得自己對社會有責任。那時我精力充沛,課餘後還去參加很多義務社工,時間填得滿滿的才不致有自疚感。記得妹妹常邀請我去教會,間中我也去過幾次,不過覺得那只是一種社交活動,我推說等日後認識多點聖經再說,現在要學的東西很多呢!

我的父親是一位醫生,移民到美國後要重新接受醫學訓練。那時他的年紀已經不輕,不少朋友勸他改行算了。不過他並不氣餒,決定從新開始。他曾自嘲自己是醫院裡最老的實習醫生。他很有敬業精神,雖然那時工作很辛苦,但仍十分支持兒女向醫科發展。他不但贊成兒子學醫,連我們三個女的他都支持。最後他的四個兒女都真的成為醫生。

至於我為甚麼選擇醫科為我的職業,原因自然與父親有關,不過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我那時喜歡收集「成就」。我覺得:醫生是服務社會的表表者,而且又很受人敬重,因此認定學醫是最佳的成就之一。到如今我行醫已有十多年,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不過亦明白行醫固然有其樂趣,尤其是當病人痊癒時,那分喜悅實非筆墨所能形容。但是,有時亦會感到束手無策,有心無力,那種滋味真不好受。所以,往往成就的反面就是壓力。

回憶十二年前,我應該是一個很滿足的人了。那年我廿九歲,是我四年醫科受訓生涯最後一年。我已從紐約移居加州(當時我很嚮往的地方),家人亦相繼搬來與我團聚。我的前途應該一片美好,未來的生活應該很安定,我應該很滿足才是。可是那個晚上,我卻感到十分空虛和孤獨,深夜二時仍不能入睡。心中好像有一個聲音問:「你還不滿足嗎?仍不快樂嗎?」「真正的快樂不是從外面來的,你明白嗎?」從那一天起,我接受了主耶穌,體驗了內心的快樂。

我漸漸明白,成就是神的恩賜。因為生命的本身就是神的恩賜,若沒有生命,我們根本甚麼都不能收集,生命和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都來自神。我們領受了,也該付出,使別人也蒙受恩惠。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199703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1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