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養兒十八,養甚麼?

錢志群

有位中國父親,是個教育學碩士,曾為大學教師,寫了一本《我只養你十八歲》的書,論述了把孩子養到十八歲的理由,真實地記述了他不滿學校教育方法,讓十三歲的兒子退學,自己家教。在兒子十八歲時,又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把兒子逐出家門,讓其獨自闖蕩和打拼。這個教育案例,一時火爆中國各大媒體。兒子是逆子,還是父親是「逆父」,褒貶不一,討論得沸沸揚揚。

十八年說短也不短,人如活到八十歲,十八幾乎是人生的四分之一。這十八年一過,人生的「哺乳期」似乎是該斷奶的時候了。從法律的意義上說:十八歲在很多國家寓意著從「未成年人」變成了「成年人」,是獨立的界碑,可以獨自面對生活,獨自承擔責任,具有參軍、工作、經濟獨立、選舉等應有的法律權利。一句話,可以張開雙翼到廣闊的藍天去翱翔了。

可是,十八歲說長也不長。成人不僅僅是一個年齡的符號,因為僅基礎教育就有十二年,大學教育又不免費,如果再讀個研究生,加起來得有二十年才能織出一張人生的「網」,再到社會的海裡去捕「魚」。從生活的意義上說,十八歲的人往往無力支付自己的經濟消費。

是不是都要上大學,要看孩子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些孩子在讀書方面就是沒興趣,哪怕父母苦口婆心地勸、煞費苦心地幫,都讀不下來。父母未必非得花錢買個大學學額供他上,不如讓他學些技能,自己磨練。上了大學,是否所有費用都非得由父母全包全攬?抑或即便家中有錢,也最好讓孩子在假期、在課餘做些零工,讓他們的一隻腳先踏進社會,初步體驗社會的複雜?

當然,如果讓孩子完全負擔學費和生活費,未必是個好主意。國外很多大學生,因為父母不再盡經濟責任,需要大量打工、大量貸款,常有輟學,好在無論停學多久都可以接著上。即便學生們堅持上完大學,工作、成家後仍然背著還貸還息的經濟包袱也無怨。中國人的養育觀念、社會環境、教育制度都有所不同。所以,養不養到十八歲,不能一概而論,不能「一刀切」。

從這本有爭議的書來看,在兒子十八歲以前,作者確實在養育上花費了一片苦心。將十三歲在學校調皮搗蛋的兒子領出校門後,自己家教,又花錢請人家教,花大錢讓兒子到外地學打乒乓,也學過下棋。可是,十八歲時,被趕出家門的兒子一直以為以前父親是在嚇唬他。他極不情願地從父親那裡搬了出來,在外面租了間小屋,不得不硬著頭皮找工作,卻處處碰壁。後來,身上的錢所剩無幾,每天只能以方便麵充饑。至今他也打過不少工,但現在很羨慕那些校園裡進進出出的大學生們。他不能理解自己的父親,即便是媒體訪談,也不願與父親同時入鏡。父親也承認自己在教育兒子上,是個最大的失敗者,但他不後悔這樣做。他覺得十八歲就應該獨立門戶,父母不應該砸鍋賣鐵抱著孩子上大學、找工作、買房子、娶媳婦,花盡所有來助長兒女的依賴心和自私心。他不願做這樣一個中國式的父母。

他的做法,我沒有多少發言權。但是,不管是不是養孩子到十八歲,從學校走向社會,都有一個極其艱難的適應期。正如作者所說,既然是「生活」,就不是「熟活」,誰都不能預料到後面的情節。所以,走進社會,不僅需要知識技能,更需要精神品德。

社會是人性之罪的大染缸,撒謊、欺騙、偷盜、吸毒、賭博、色情等等,無惡不有。我們作父母的,對兒女的愛再誠摯,都很有限。因為我們自己也不是完全的,我們無法教出十全十美的孩子。再說,不管養到多大,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所以,父母的最大職責就是自己先要敞開頑梗封閉的心,願意去認識耶穌,再幫孩子搭一個天梯,引導孩子認識上帝,用聖經──上帝的話語教導兒女。一旦上帝的話語植根在兒女的心中,他們就會漸漸養成一個合上帝心意的言行規範,就會愛人,就會寬容,心裡就有平安,生活就有喜樂。上帝也會從天上垂看他,陪他一路同行。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0810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558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