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晚宴上的愛心主題
楊紫英
想起貧困的人
2018年7月的一個星期五下午,我和先生載了一箱家中種植的大蔥、無花果、瑞士甜菜(Swiss Chard)、絲瓜,風塵僕僕地開了兩小時的車,從聖地亞哥來到爾灣兒子的家,準備第二天給他過生日。
一進門就看到媳婦在忙著張羅晚餐,13歲的孫子和三歲多的小孫女,立刻跑過來親暱地把我們抱住,興奮地喊著「爺爺!奶奶!」孫子忙不迭要與爺爺下棋,小孫女抱來了排球要我陪她玩。兒子一到家,大家都歡呼起來,全家和樂融融!
晚餐時先生表達意願,要第二天在一家餐廳為兒子慶祝43歲生日,兒子堅稱在家慶祝。第二天媳婦為我們忙了一桌好菜,然後全家做謝飯和慶生禱告。禱告完兒子就說,他要把今天準備出外慶祝生日吃大餐的錢及我們送他的紅包,都捐給貧苦的人。
兒子結婚前還沒有信主耶穌,只是一位去教會的慕道友,直到最近才決志信主。沒想到他有這份奉獻的心,令我和先生都甚感欣慰,為他驕傲。聖經教導我們:「叫你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就藉著我們使感謝歸於上帝。」(哥林多後書9:11)
說起往日的事
原來,作父母的行為都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影響。兒子對我們說,他自小看我們捐款至教會的家扶中心認養貧苦兒童,迄今已30多年,未曾間斷。他在小學時和妹妹也曾跟著爸媽去這些孩童的家中慰問。當他看到那些孩子在家徒四壁的困苦生活中,仍然努力向學,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就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
兒子還說,他爸爸除了撫養和關愛自己的家庭,也一直幫助他英年早逝表弟留下來的三個小孩。30年來為他們出學費,把他們都教育出來,成家立業過上好日子。兒子說,他早早便在心中立下了這助人為樂的決心,希望能成為一個急公好義、為善不落人後之人。
他還記得我曾對他說的事,那就是我在讀大學期間,為幫助貧窮人家小孩,向同學們發起過捐款活動,送愛心到清貧孩童家中去慰問他們,鼓勵他們上進。兒子接著告訴我們,他在斯坦福大學讀書期間擔任「台灣同學會」會長時,為了幫助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受難者,也發起過捐款賑災活動。聽到這裡,我和先生更加明白一件事:「身教重於言教」。我們在不自覺中,已對孩子做了愛的傳承。
提議要做的工
兒子還說,因為他的孩子也漸漸長大,已經步入青少年時期,希望他也能把助人為樂的種子,慢慢向下扎根並讓孩子們瞭解:「助人為善不欲人知」,就像聖經上說的:「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馬太福音6:3)我們都不應該是「有所為而為」才是。
吃完壽麵後兒子提議:他想第二天是主日,我們一家一起去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Church)辦的「食物銀行」(Food Pantry)當義工,幫忙發放食物給貧窮的人家,幫助他們過30天好一點的日子。兒子介紹說:這教會分別在七個據點,每30天發放近七萬磅的物資給2,500個家庭或個人。這個號稱帶給人們希望、目的的組織也需要二千個工時的義工來完成這項活動。我們全家都欣然同意,準備明天早起去當義工。
晚餐最後,媳婦端出她烤的蛋糕,上面有草莓、巧克力片及雕刻為心形的葡萄,代表她還有我們對兒子的愛心祝福。兒子感恩地拱手閉眼,在燃起的生日蠟燭前,感謝上帝賜給我們一家人幸福與快樂。此景此情,我們心裡洋溢著無比的喜樂。
傳出上帝的愛
週日一大早,兒子載我們來到馬鞍峰教會的一家分堂前,把我們全家人分成三組:我們兩老一組,負責幫忙分類農產品(蔬果各項分開);兒子和13歲孫子一組,負責幫忙一起搬運食物;媳婦和三歲半的孫女小天使一組,負責把裝食物的塑膠袋打開,裡面再放七個揉好開口的塑膠袋(方便很快打開袋子裝食物),擺在每個推車上,讓每家可以推進「倉庫」去。每人發給一張領取食物的單子,每家照單上規定的數目選取各項食物。這個「倉庫」的物資還真不少,除了有「好市多」(Costco)、「沃爾瑪」(Walmart)等大超市捐贈過期二、三天的食物外,還有冷凍甜點,罐頭食品,甚至有防曬用品、乳液等,真是琳瑯滿目。另外有些日用品,是由教會信徒捐款買來補充的。
很快一切就緒,九點開始大廳已有十多人,辦好登記手續等候進入。這些人都是生活貧困,日子過得不好的人家,靠著口耳相傳,每隔30日來領取東西。教會工作人員也利用這個機會,詢問他們在生活上有沒有遇到困難,是否需要幫助?有沒有去參加教會辦的活動等問題,希望對他們做些有意義的幫助。
接著我們12名義工,每人各帶一家,陪他們拉著推車入內,一個個高興地在架子上按量選取他們喜愛的食物。看著他們帶著一大包東西滿載而歸,不由得為那些捐贈者的愛心感謝上帝!
當我們回到家後,大家分享每人的心得,除了感恩自己是富足與幸福外,都一致認為在有生的日子裡,不管是出錢或出力,都要努力幫助人,把從上帝而來的愛傳出去,這樣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200102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93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