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與父母智慧
羅妮麗
環境,特別是同伴環境對兒童成長至關重要。古人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訓,如今有學校、學區的重視。在西方幼兒教育理論中,也強調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同伴教育源於澳大利亞,後較多用於西方國家。美國六十年代,第一次在教育文件記載中出現同伴教育是在戒煙和戒酒方面。到了八十年代,對艾滋病的治療中也出現了同伴教育。同伴教育成了一種在西方社會某些領域內廣泛採用的培訓方法,也應受到家長們的重視:
1.同伴交往是一種社會性的學習。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有廣泛的含義,而不只是在課堂和書本上的所得。很多時候,玩是一種學習,生活的能力是一種學習,交友的社會情感也是一種學習。同伴教育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一種特殊的教育行為。在獨生子女眾多的中國,其意義更加顯著。
2.同伴交流是一種情感上的認同。大多數家長特別是中國家長,愛裡有很多不合理的強迫,不善於從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需要、理解他們的感悟,而是用成人化的思維方式來指導他們,無形中做了很多揠苗助長的事。有些問題通過老師或家長難以解決,但通過與同齡人的接觸、交流之後,則會令他們突然有所悟,無形之中問題得到解決。
3.同伴影響是一種叛逆期的彌補。孩子性格形成過程中尤其是叛逆期,知心話未必對父母說,而是向朋友敞開。父母即便是對的教導和要求,孩子也未必去聽。所以適當的同伴相處,是家長教育常常達不到效果的一種必要補充。有些家長願意孩子去做的事,提醒多遍,孩子都當耳邊風,但是同伴特別是他們的好朋友有此行為時,孩子就會很容易去模仿。
在八歲之前的幼兒教育階段,孩子交的朋友基本上來自父母之間的交往。九歲以後孩子們的交友越來越從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出發;但是在孩子18歲高中畢業之前,父母對孩子與同伴之間的行為都不應放鬆監管。
父母一定要有智慧,鼓勵和引導孩子們交往好的同伴。這一點,聖經中有非常多的強調:「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我兒,惡人若引誘你,你不可隨從。」「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恐怕你效法他的行為,自己就陷在網羅裡。」(箴言13:20;18:24;1:10;22:24-25)我也常用聖經和生活中的例子教導我的孩子,「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詩篇1:1)一句話,離品行不好的孩子越遠越好。
但是即便是品行好的孩子,父母也不要放鬆對孩子的監管。我們大學的一位系主任告訴我,他兒子九歲那年,有一次他和妻子出去辦事,把兒子放到關係很好的一位鄰居家,與鄰居的孩子一起玩。但那晚回家後,平常很自信的兒子不敢一個人睡,非要跟他睡不可。他不知道為甚麼,兒子也不願說。第三天兒子才告訴他,是因為在鄰居家看了一個科幻影片。從此他的孩子被邀請到別人家玩時,他都會主動與對方家長做一點溝通了解,比如說我們家禁止喝酒,不允許孩子看哪類電影、玩甚麼樣的遊戲,不知道你對這些有甚麼看法。有家長說,我們家酒放桌上,孩子想喝就喝一點。他便會說,請不要讓我們家孩子喝酒,以及不做哪些事。對方家長若同意,才允許孩子去。
我曾在堪薩斯州一間美國教會聚會過,有一次牧師講道說,他自小父親早逝,家境不好,13歲那年夏天,他幫媽媽認識的一對年輕夫妻帶小孩,掙錢補貼家用。有一天,那個父親對他說,孩子睡時你沒事可以看看書,就拿了一摞子雜誌給他。他看著看著,其中有一本《花花公子》,打開一看都是淫穢的圖片。從那以後,他染上自慰。幾年後,他信了主耶穌,接著被呼召去上神學院,才把不良陋習戒掉。
我也曾在蒙大拿州住過,教會的牧師對自己兒女的管教非常嚴格,其中一項規定是,不允許兒子或女兒與任何一位同伴單獨玩,即便他們與對方父母都熟悉,他也要求至少是三個孩子以上才可以一起玩。不允許孩子在別人家過夜,即便是假期玩得晚了也要接回家。
有些孩子同伴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多年前我教的一位漂亮女大學生,哭著對我說,她自己有一種難戒的毒癮。我問她是怎麼回事,她說高中時在同學家過夜,同學的媽媽給她吃了一種毒品。在同伴教育中,父母要時刻警醒,對孩子同伴的父母最好要有一些了解,因為有甚麼樹就會結甚麼果子,落下的果子不會離樹太遠。不只要了解孩子所接觸的同伴和家庭,還要教育他們一些行為原則和規矩,才能放手讓孩子出去。
我與我兒子同伴的父母都有聯繫,彼此有一定的了解。兒子在初中時,曾在午餐時惡作劇鬧出事故。他和幾位朋友坐在一起,另一位成績很好、個子很高、非常寡言的朋友起身拿食物時,另一個同學暗示坐在拿食物同學身邊的我兒子,將他的座椅往後挪一下,結果那個同學一屁股重重地坐到地上,疼得不能起來,尾椎骨受傷,學校立即叫來警察和醫生。我接到電話馬上趕到學校,那學生已被抬走。帶槍的警察和校長嚴肅地詢問我和兒子,當時我們都很害怕那孩子受傷癱瘓。校長說,如何處理我兒子,要看傷情和那位家長是否告我們,那樣我兒子的人生檔案裡就會留下一個犯罪記錄。回到家,我們仍然很害怕。正在這時,學校打來電話,說那位學生的媽媽打電話到學校告訴校長說,她和我們家很熟悉,兩家孩子也是好朋友,孩子出了這事純粹是意外,願意原諒我們。晚上,我兒子將積攢很久的所有零花錢拿出來,讓我陪他去買了很多好吃的東西,一起去那朋友家看望他。那位美國母親見到我便給我一個擁抱,從頭到尾沒有責備,我的淚水奪眶而流。躺在床上不能動的同學也安慰我兒子,我兒子很難過,說從明天開始為他拿醫院安排的坐圈和他的書包;但是第二天,他來上學時怕我兒子在學校丟面子,不帶坐圈。兒子在這事上也學到了功課,表示以後再也不亂聽朋友的話,自己要先思想判斷。他也為自己的那次行為負責,第二天早上到校長辦公室禁坐了兩個小時。這事已過去兩年,我家因工作搬到另個城市,但仍與這個美國家庭有來往,孩子們關係還是那麼好。同伴教育中會出現一些問題,但父母要誘導和幫助他們成長。與同伴的父母間若能互相了解,發生糾紛的壞事也可以反轉為好事。
有些時候,孩子們在外活動時,基督徒父母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向上帝禱告。初中時,兒子出遠門去範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參加夏令營,我無法了解他的室友及其父母家庭的情況,就只有恆切禱告。後來見面時發現,那位室友也是亞洲人,他父母也都是基督徒,我感動得淚流滿面。天父上帝了解一切,調派天使天軍,祂的安排總是那麼好!
(羅妮麗博士是美國某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709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65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