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勝過珍珠
鄭曉佳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把我撫養長大的奶奶走後,我切身感受到這句話的真諦。遺憾自己陪伴她的時間太少,如今剩下的只有思念。
思念那雙將米糊一口口餵大襁褓裡嬰孩的手;
思念那雙夜裡在煤油燈下為我縫製衣服的手。
思念那雙扶著孩童的我邁開人生第一步的手;
思念那雙輕撫我頭髮,為我紮起小辮子的手。
這雙青藤縱橫、斑痕點點的手創造了幸福,編織了溫馨,建立了鄭氏大家庭。
每次當我心疼地,不捨地握著奶奶的手時,我看到的不是歲月的痕跡,而是奶奶豐盛的生命。
她的一生甜蜜了
奶奶陳懷民和爺爺鄭果可稱得上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以現代人的觀念,他們屬早戀,然而在那個年代,十七、八歲的他們就建立了家庭。來自書香門第的她嫁入了一個上有公婆,下有七個妯娌的農家。到了這樣的大家庭,將會面對甚麼問題呢?如何與大家和睦相處?奶奶沒有去想,只相信爺爺會一生一世愛她、呵護她,生活就是甜美幸福的。小姑娘就死心塌地跟了她所愛的人。爺爺要去傳道,她就讓爺爺沒有後顧之憂。爺爺說:「我要離開中國去讀神學。」她說:「你去,我與你同心。」在世人眼裡,這是個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然而她卻義無反顧地和爺爺廝守終身,不離不棄,夫唱婦隨,白頭相守,恩愛一輩子。如今同住天家。
她的一生滄桑了
奶奶的年代是公婆掌管一切,連生男生女都自己做不了主,媳婦只有唯命是從。自嫁進鄭氏農家後,起早貪黑的生活開始了。她那雙小家碧玉的手拿起鍋鏟,做起了針線活。天還沒亮,就得起來燒柴做飯,洗衣拖地。她所堅守的是侍奉公婆、夫君和孩子的婦道。所有家務活都是她做;但只有公婆吃過,丈夫吃過,孩兒吃飽後她才能吃剩下的飯菜。每餐輪到她吃的時候,基本上就只剩下菜汁。
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們也陸續出生了。一眨眼,小姐變婦人,但因為有爺爺,日子苦些也是甘甜。不幸的是,這小康日子對他們來說也是奢侈的。新中國到來,爆發了全國政治運動,爺爺不得已要離開故土去香港讀神學。爺爺經過禱告和慎重考慮後,決定把五個未成年的孩子和「吃馬太福音」這句話留給了奶奶,隻身遠走他鄉。他們握手淚別後,爺爺一個人踏上追求真理之道。
從那一刻起,奶奶就挑起了母兼父責的重擔。一個帶著五個幼小孩童的婦人,前路茫茫,在人看來,她的人生到了窮途末路。這不是守活寡嘛!爺爺要去多久?何時回來?孩子吃甚麼、穿甚麼?她沒有一絲怨恨。她咬咬牙,挺起胸膛走出家庭主婦的角色,一個人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那可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年代呀!為了爺爺,為了孩子,奶奶走出家門拋頭露面,到醫院幫忙洗床單來換取幾分油鹽錢。她開始白天下地種菜,上山砍柴,養牲畜來維生;夜裡去撿農人不要的番薯仔來餵養孩兒。文化大革命時期,她被打得體無完膚,幾乎死去;等她醒過來,被迫帶著子女到山裡過了十年的勞改生活。但她還是沒有埋怨,就靠著「你們要先求祂(上帝)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3-34)撐過那歲月綿綿的每一天。
生活的艱苦,她一個人默默地承受著。她任勞任怨,白天無論做甚麼活,她總不把憂愁帶給別人,只會等到夜深人靜時,安靜地到上帝面前對天父說:「主啊,這擔子實在挑不動!求祢一定要給我力量,將來才能和孩子的爸爸團聚。」禱告後,她就唱她喜愛的一首閩南詩歌:「我平時靠主幫助,有艱難求主保護,我無論行何險路,信靠主得以幫助。」這首歌給了她無窮的力量去面對每天的難處。無論日子有多難,她都不忘在夜晚拿著枕頭跪在窗前為爺爺禱告。奶奶禱告裡只說:「求主賜爺爺有健康的身體,以後我們可以團圓。」門前的老樹已不知綠了多少回,月圓月缺也不知轉了多少次。奶奶等啊,等啊!等天明,等樹綠,等著和爺爺團聚。上帝的靈就這樣安慰等候的她,「既說是等候,表明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在這等候的時間裡,要教訓我們許多功課:永世的真實、不能放棄屬靈的追尋、不能憑自己做甚麼,只有等候,再等候。上帝是絕不會叫等候祂的人失望的,而是叫他重新得力。」她倚靠天父的應許,憑著堅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和爺爺那神聖的誓約,經得起漫長的離別,受得住天各一方的想念。她毅然獨自一人撫養五個子女成人,帶著她建立的鄭家走過那風雨飄搖的30年歲月。
她的一生幸福了
「上帝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詩篇68:6)「冬天已往,雨水止住過去了。地上百花開放,百鳥鳴叫的時候已經來到;斑鳩的聲音在我們境內也聽見了。無花果樹的果子漸漸成熟;葡萄樹開花放香。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來,與我同去!」(雅歌2:11-13)守著同一個信念,背負著同一個使命,她盼來了團聚的時刻。久別重逢的那一刻,爺爺對奶奶說:「從今以後我再也不離開妳了。」
當年爺爺留下五個孩童給奶奶,30載後奶奶帶著26個子孫來到美國和爺爺團聚。爺爺繼續為上帝在前方工作,奶奶在後方用禱告支持爺爺,他們就是這樣幸福地同心同行。在美國相聚36年,五代同堂,孝子賢孫環繞膝前。在爺爺離世的日子裡,她的五個子女衣不解帶地陪伴她,照顧她,沒有一天讓她孤單過。何等的福氣!
她的一生滿足了
30年孤獨困苦的日子裡,奶奶說:「主使我滿懷喜樂,滿心感恩,信靠主的人絕不落空。」她堅信和爺爺同心,用禱告支持爺爺的事奉,他們就必有團圓之日,因堅信上帝的話:「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13:5)她的心就滿足了,喜樂了。
來美國後她參加聚會、查經班、婦女禱告會。爺爺是宣教先鋒,奶奶就是禱告先鋒。從家人、親友到教會的弟兄姊妹,奶奶不僅把他們的名字刻在她那雙禱告的手上,更把他們刻在她的心裡,不住地為他們禱告;因而她在世的年歲裝滿了主內弟兄姊妹的愛,得到了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哺育了人間最美好的家庭。
在奶奶最後的日子,她唯一悲傷的是她的手變黑了,關節腫大,手指彎曲張不開,無法抄寫聖經經節了。她的長子祖漳(我父親)知道後,想到母親在他兒時常用閩南詩歌來安撫恐懼中的他,我父親就用兒時從母親那裡學來的詩歌來安慰她。兒子唱到:「耶穌疼我我知明,因為記載在聖經……。」只唱了兩句奶奶就開心笑了,她大概是想起兒子小時候的樣子了。她對兒子說:「我已經很滿足了。恩主給我這麼長壽,有曾孫,有玄孫,五代同堂。現在回天家,好的無比。」
箴言卅一章10節這樣描寫:「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
珍珠之所以珍貴美麗,是因為當一粒小沙子滑入牡蠣的貝殼裡,牡蠣經過痛苦和刺激把它孕育出來,使它變成美麗的珍寶、燦爛奪目的珍珠。在人世間,一個小小的她,因為爺爺一句誠實的話滑進了他的貝殼裡,經過了暗無天日的苦難,人世間不斷的刺激,以及歲月無情的磨練,就培育出奶奶這顆奪目的珍珠。然而她這顆珍珠不會隨年齡變得人老珠黃,煙消雲散,而是如箴言裡所說的,「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2015年10月11日下午,大概三點半左右,她滿心歡喜地跑向天父身邊,那裡有耶穌和爺爺在等著她,她和爺爺再也不分離了。奶奶把最有價值的微笑,寬宏待人的品格,凡事感恩的心以及一生美好的見證留給了我們。奶奶的點點滴滴永遠活在我的心中。如今我對奶奶的思念不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而是冀盼在永恆裡我們再見面。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60701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651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