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痛苦絕望中的安慰與希望

莫世淳

憂傷與悲哀

人生最痛苦絕望的事,莫過於摯愛親友離世。因為夫妻關係破裂,尚有破鏡重圓的可能,兒女叛逆,尚有浪子回頭的希望;但是死亡是一條不歸路,沒有挽回的餘地。當事人內心的絕望悲痛,非筆墨能形容。有些人幾年過去了,仍活在傷痛之中。

其實,還有同樣痛苦和絕望的事,就是患上絕症。患絕症病人的心態是怎樣的呢?有不少人研究當人面對死亡時的心路歷程。其中最著名,以及最被認同的,應該是Elisabeth Kubler-Ross在一九六九年所提出的五個階段的模式:

1. 否定與隔離:病人不願意,也不能接受現實,這是正常反應。他想躲開,或收集所謂「證據」,以否定事實。這也可以給他一點空間思想,並穩定自己。

2. 生氣發怒:病人問:「為甚麼是我?」他知道不能再否認了;但仍不能接受事實,於是很抗拒,對上帝、對人、對世界都生氣。這時病人需要關懷,所以,旁人不須為病人的無理取鬧而難過,反當同情他們,因為他們正在打一場不知可否戰勝的仗,需要更多的愛和支持。

3. 討價還價:到了這個階段,病人希望醫師或上帝給他們多一點時間,讓他們完成一些心願,彌補一些過失。這時,旁人當安靜聆聽,找出他們心中的遺憾,並加以安慰和疏導。

4. 憂鬱頹喪:當醫療報告並身體的不適雙雙印證病人真患上絕症時,他就會感到絕望、痛苦,因為他快要失去一切。這種失落感,有時比身體的痛苦更難受。這時身旁的人不宜多話,只讓病人知道你的關懷同情就夠了。

5. 接受事實:病人走過以上四個階段後,身心靈都很疲累。最後他只好無奈接受,心情經過掙扎,漸漸平靜下來。這時他們需要安靜,不需要身旁有太多人。家人只要在旁邊輕摸他的手,服侍他,讓他感覺舒服一點,就已足夠。

我有一位好友,幾年前患癌病逝。其實,她有一段頗長的日子感到不適,但醫生找不出原因;後來終於找到腫瘤的位置,而已經是末期,不能開刀,不能做化療,因為她身體太孱弱。最後,只有把她送去善終服務處,等上帝接她回天家。由於她是基督徒,對上帝有很大信心,所以沒經過太長的怒氣與憂鬱,只是她一直希望上帝能醫治她;因為她與丈夫很恩愛,兩個女兒已長大離家,她希望有多點時間與丈夫安享晚年。但是上帝的旨意不同於我們的意思,她願意接受。我去看望她時,根本不能說甚麼,連安慰的話也不合適。我只能坐在她床邊輕撫著她的手,有時給她唸一、兩句聖經經文,有時為她和她家人禱告,有時輕哼著她心愛的聖詩,這樣她已很受安慰,甚至對丈夫說:「如果上帝醫治我,這是恩典;如果祂接我回天家,也是恩典。你要剛強依靠上帝。」多美的見證!死,在基督徒身上沒有永遠的能力。主耶穌從死裡復活,戰勝了死亡,我們信祂的人,也不須懼怕死。主耶穌復活了,我們也將復活。正如使徒保羅所說:「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在哪裡?……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哥林多前書十五55、57)所以,要安慰患絕症者,最要緊是將他們帶到主耶穌跟前;只有主耶穌能給人永生的希望。

喪親的心路歷程

喪偶、喪子、喪女、喪父、喪母,或兄弟姊妹與摯友喪生等,都屬喪親範疇。喪親者反應不一。有人不停哭泣,整夜失眠,茶飯不思;有人變得麻木恍惚,心如死灰;有人自艾自怨,借酒消愁,或是拼命工作,躲避現實。不管怎樣,他們也可能經歷上述五種心路歷程。只是從否定,到接受現實,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有些人很快能走出來;有些人需要很長時間。

一般來說,老年人的哀傷要比年輕人為時更長,寂寞也比年輕人為深。但是不論哪個年齡階段,都需要有人聆聽他們訴苦,讓他們感受到有人和他們同悲。正如聖經羅馬書十二章15節教導我們:「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當他們身邊有人支持,就會比較容易面對事實。這不是說他們已經復原,而是有力量踏出迎接新生活的第一步,以後還有漫長的重整過程。尤其喪偶的人,需要更多心靈與生活上的調整。比如:怎樣單獨撫養兒女?如何一個人擔起家中各種家務?如何形單影隻地與親友往來?每當夜闌人靜,空床獨守時,如何打發寂寞?……凡此種種,都不是一天一夜能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建議他們找輔導員,接受幫助;或參加關愛小組,與同病相憐者互訴苦衷,彼此勉勵。若是參加基督徒的小組,會更好,因為可用聖經的話彼此勸勉,藉禱告互相堅立。上帝是信實的,祂必安慰求告祂的人。聖經上說:「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篇卅四18,一四七3)

自殺離世

喪親之痛,尤以親友自殺而死感受最為強烈;因為活著的人除痛失親友外,還會深感自責。他們可能問:「為甚麼?」也可能深深自疚,想:「假如我當初怎樣……怎樣……他就不會尋死。」但是,事已至此,時光不能倒流。自疚於事無補,反損害人的身、心理健康。這時,我們要學習自律。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章5節所說的:「……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所以,不要讓思想如野馬失控,越想越遠。如果無法不緬懷過去,就要設限,規定在每天同一時間記念親友,每次不超過十五分鐘。時間到了,就當將思緒擱下,明天到了同一時間再想。這樣,心情就會逐漸平復。這時,我們切忌以為這樣做對不起死者——好像把他忘了。不,我們應當為身心靈的蒙醫治而感謝上帝。

自殺死者的家人一般覺得,自殺是不光彩的事。尤其是基督徒,更感丟人,不願意對人說,這是錯誤的觀念。悶在心裡,傷痛和恥辱感更強烈;坦白告訴兩三知己,請他們代禱,贈你讀一、兩句聖經經節,你的哀痛與羞恥會減輕,復原較快。

聖經中有很多安慰的話,略舉數節供大家參考:

「祂(上帝)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袮與我同在;袮的杖,袮的竿,都安慰我。」(詩篇廿三3至4)

「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詩篇四十六1至3)

「你從水中經過,我(上帝)必與你同在;你逿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焰也不著在你身上。」(以賽亞書四十三2)

「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那鴻書一7)

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十一28至30)

祂又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翰福音十一25至26)

對喪親的人來說,最大的安慰是復活,有重聚的一天,死亡不是永別。不過,請大家留意,主耶穌的應許是給那些信祂之人的,不信主耶穌就得不到這種福氣。

此外,腓立比書四章11至13節:「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聖經的話真好!帶給我們盼望與安慰。

主耶穌在世的時候,也安慰過喪親的人,與他們同哭。約翰福音十一章1至44節記載,主耶穌叫拉撒路復活的事。當祂到拉撒路的家時,拉撒路已死。祂看見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哭得很傷心,雖然祂預知將會叫拉撒路復活,但仍與他的親友同哭。主耶穌給我們留下了「與哀哭的人同哭」的榜樣。

不論古今中外,為死人舉哀是人之常情。中國古人有三年之喪,指的是父母過世,要守孝三年。當然現在沒有明文規定要守三年之孝,但有些人可能三年都走不出失去親人的哀傷。我在上文提到那位因癌症去世的好友,她丈夫過了三年,仍心裡悲傷,常到她的墓地前靜坐,沒再婚打算——雖然他妻子臨走前切切叮嚀他找個伴侶。

在聖經舊約中,上帝為以色列人定下舉哀的日子是三十天。民數記二十章29節說:「全會眾,就是以色列全家,見亞倫已經死了,便都為亞倫哀哭了三十天。」(亞倫是以色列人的大祭司,也是以色列人的領袖──摩西的哥哥。)申命記卅四章7至8節說:「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廿歲……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為摩西哀哭了三十日,為摩西居喪哀哭的日子就滿了。」可見上帝很有人情味,祂創造我們,當然知道我們感情的需要。

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每個人早晚都必經歷死別的痛苦。但請勿忘記,上帝知道我們的痛苦,也願意安慰醫治我們。如果你現在經歷這種痛苦,請你轉向上帝,呼求祂,祂必幫助你,也請你打開聖經,閱讀上帝的話,你必從中得著安慰。

現在,請把你心中的痛苦卸在主的腳前,並與我一同禱告:「愛我們的天父, 知道我的傷痛。我沒能力面對現實,看不到一點的亮光。求可憐我,憐憫我,使我站立起來,有勇氣走前面的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求袮垂聽!阿們。」

朋友,上帝是信實的,你謙卑尋求祂,必會尋見。呼求祂,祂必聽你的禱告!願主耶穌施恩給你!

(作者是心理學博士)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10108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585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