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上帝奇妙的設計:眼淚

林月嬌

茱莉不忍心地將他擁在懷中;一反過去連哄帶騙地制止孩子哭泣的行徑。滿心希望著,媽媽溫暖的胸懷,能減輕孩子的疼痛感;深盼著,媽媽熟悉的心跳聲,能喚起孩子在母腹中曾經擁有的安全感。

茱莉想起一篇流淚與腦部化學變化的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當一個人因疼痛而流淚時,腦部會因淚腺的刺激,產生類似嗎啡成份之化學物質,因此減輕了疼痛的感覺。

從長輩對孩子的話語:「男孩子要勇敢,不要哭。」,「男生哭,會給人笑。」中,也不難看出「男兒有淚不輕彈」之緣由。不知女人比男人的平均壽命多出四歲,是不是與眼淚的輸出量有關。

茱莉在生下三個孩子後,都有產後憂慮症的癥狀:焦慮、緊張、坐立不安、流淚不止……,並且一次比一次嚴重。當老大出生後,她整整哭了一個月。生老二時,哭了將近半年。到了第三胎,已經需要借助藥物了。因此有關眼淚的報導、研究,茱莉總是搶先一睹為快,希望能夠瞭解為何平日「不見棺材不掉淚」的人,怎麼在生產過後,總會淚腺失禁呢?

茱莉暑期陪同夫婿帶著三個孩子回台省親。臨別前兩三天,父母、兄嫂私下在午餐後商量送行事宜,盼望茱莉以出國觀光的快樂心情離去,不要想著自己是離鄉背井,心中總是帶著「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悲情。因此,最後決議是:「送人送到家門外。」,不像往昔送到中正機場,接著演齣「昭君出塞」式的哭啼場面。茱莉在餞別晚宴中得知大夥兒智慧的結晶,大表贊同。本來就是嘛,「君不見接機人笑臉盈盈;送行人淚眼汪汪」的場面嗎?餞行時的離別「慘」面,多少是淚水的催化劑,不是嗎?

從坐上前往機場的計程車,至出境、登機,經二十多小時的飛行,回到美國的家中。一路上茱莉果然沒有哭泣。但離別的感傷,似乎一直鯁在心頭。若在機場離去時盡情一哭,難道是壞事嗎?茱莉記得,有位基督徒朋友向她提到,聖經曾提到上帝將人的眼淚裝在皮袋裡(詩篇五十六8)。當時她聽著,心中很受感動;對這位上帝產生極大的好感。並且深覺:「果真祂是創造生命的主,這動作不正是表明祂對我的關懷與眷愛嗎?」

在美國時,茱莉曾經聽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位小女孩在年幼時,母親驟然去世。家人、親友深怕此一打擊會令小女孩招架不住,極力地掩蓋死亡的事實。甚至不讓她參加母親的追思禮拜和葬禮儀式。漸漸地,小女孩出現類似自閉症的癥狀。十多歲時,已無法正常學習,因此住進醫院。醫護人員每天只能陪她安靜地在走廊上走動,沒有一個人聽過她開口說話,更沒有人牽過她的手……。

死亡的訊息帶給活著的人極大的壓力和憂傷,甚至有人帶著「死亡的憂傷」進入另一個死亡。尤其是報復性的自殺行動,常叫關愛他的親人,痛不欲生。對於久病不起所帶來的死訊,人們比較能夠以「所愛之人得以解脫」的念頭去面對。暴斃的死訊,則需要一段極長的憂傷期,甚至有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接受摯愛者已經死亡的事實。

當茱莉讀到聖經中記載:拉撒路的死訊傳至耶穌的耳中時,「耶穌哭了。」茱莉心頭一顫。怎麼這位能行神蹟又能控制自然界,甚至有能力違反自然律的耶穌,竟也是個性情中人。「如果,祂的感情是如此地敏銳與真摯,祂也必能體會人們經歷的生、老、病、死……種種情結。」

想到耶穌的眼淚,茱莉將立兒擁入懷中。只見立兒漸漸停止哭泣,稚嫩的臉龐帶著淚水,安祥地貼靠在媽媽的胸懷中。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030804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96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