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回
方華
我和朋友聊天,談到最常應用的聖經經文,我說,那肯定是詩篇第廿三篇。每次我坐上牙醫的治療椅,腹中詩書全不翼而飛,只剩下詩篇第廿三篇:「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袮與我同在;袮的杖,袮的竿,都安慰我。」朋友深表同意,說她也是一樣。
先要聲明,並非我的牙醫不濟,令我要走過「死蔭的幽谷」,而是我有很多不好的經驗,心理反應難以控制,恐懼揮之不去。默念詩篇第廿三篇可以令我放鬆;否則,看完牙醫回家,會因為肌肉過分緊張,四肢和頸、背都酸痛起來。
其實放鬆對治療有莫大好處,緊張不但令肌肉緊繃,血壓也會上升。我的太極拳師傅告訴我,她曾摔跤脫臼,醫院的大夫跟她說可以馬上接上,不過她一定要放鬆。我師傅說那太容易了,我甚麼都不會,就會放鬆──打拳的基本要求就是放鬆嘛。她很順利就接好了胳臂。
精神跟肉體是同理的,面對困難、壓力,精神愈放鬆沉著,就愈能應付。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不過真是知易行難。一般人都是遇到難處就抓狂。
放鬆、放下,表面是不作甚麼,是被動、消極的。但它其實是一種合乎自然的正面、積極狀態;人體在放鬆情形下有很大力量,也能作出很敏捷的反應。不過,更深入的意義是一種不張狂的態度:我不能靠自己解決問題,我需要幫助,我放下戒備,與幫助我的人合作。
聖經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以賽亞書三十15)人的不肯回歸上主,其來已久。
創造之主並不是在創造以後就撒手不管,祂一直看顧人類,引導他們,幫助他們。不過上主不是那種追著孩子餵飯的父母;祂要求人放下自我中心,來到祂面前安靜,放手讓祂施展。但人,通常就是不肯這樣做。
要接納自己的有限,開放讓人、讓神幫助,是很難的。因為接受幫助,也不是只張開口讓人餵飯,而是要聽指揮作出配合的動作,那些配合可能並不合己意呢!
大多數人只想要安息,並不要歸回。他們想的其實是自己不動不變就可得到安息,要按自己的意願讓事情發生,這不是痴人說夢嗎?
放鬆本是一種自然狀態,只是現在已成為要努力才能達到的情況了。人類堅持靠自己掙扎,是人類的悲哀。懂得歸回的人有福了。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070906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545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