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一代先哲奥古斯丁的影响

沛恩

超越时代的贡献

奥古斯丁就任主教後,在教会服侍近35年,在这麽长时期的主教任内,他建立了丰功伟业,对後世影响巨大:首先,他发展了一种将修道士和教士生活结合的修道院──把繁重的教会事务与安静退修的灵性追求结合。他把主教住宅变为修道院,与教士共同生活,凡物公用,训练了许多教会人才,後来他的学生和朋友中就有十个作了主教。这种新的修道方式,影响北非各处他的许多学生仿效,後来且发展到欧洲。改教家马丁路德,也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士。奥氏也为妇女建立同样的信仰团体,其中一个便由他的姊妹主持。

奥古斯丁另一项最大的贡献,是辩明真道,战胜诸般异端邪说,为後世教会建立了长久丶稳固的基础。他首先极力驳斥摩尼教,使之消声匿迹。其後又与当时遍布北非的多纳徒教派对抗。多纳徒教派认为圣礼的功效,会因施行圣礼教士的信德受影响,因此施行圣礼者必须无罪。但大公教会认为人皆有罪,教士也不例外,因着上帝所赐的恩典,圣礼藉着有罪的教士施行,依然是有效的。另一个他面对的主要异端是伯拉纠主义。伯拉纠等人否认人有原罪,认为人靠自己的意志的主动和努力,可以得救。奥氏极力与他们对抗,维护人全然靠恩典得救的真理。

最後,他在蛮族入侵丶罗马文化正被摧毁的情况下,牧养了在患难中的教会,并为教会揭示出盼望的远象,人类历史在上帝计划中永恒的图画。他就任教会的圣职後,便变卖所有,分给穷人,又自甘贫穷地生活,把图书全赠与教会,不再保留属世财产。却为教会留下无比丰富的属灵遗产。

一些作品的信息

他的作品中,《论三位一体》确立了三一的教义。虽然他不是首先倡导这教义的人,但他对这方面的讨论,影响力超越前人。特别他主张圣灵出於圣父和圣子,是为「和子」(filioque)的理论,後来被尼西亚信经采立,成为了东丶西方教会的分野。他另一本作品《论自由意志》,则同时处理邪恶的来源;奥氏坚持上帝是全然美善的,邪恶是来自自由意志的误用,成为对善的反叛。《论本性与恩典》则强而有力地反驳伯拉纠主义对人性错误的判断,催促人回归恩典之中,指出恩典能解放并驾驭人的本性。他的《教义手册》则是对使徒信经和主祷文的注释,一方面驳斥异端,另一方面显示出他许多对人生的观察。

神学及文化上的影响

总括而言,奥古斯丁帮助基督教从早期教会/希腊化的典范(paradigm),转向拉丁/中世纪的典范,他是一个新典范的开创者;是最後一位古代基督教作家,又是中世纪神学的先驱者。古代主要的基督教思想流派汇合在他身上,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他身上发展出来的,不仅是中世纪的经院主义,还有十六世纪的新教神学。要了解西方基督教思想,奥氏是不能略过的人物。

若从文化角度来看,奥氏虽然并非第一个把犹太/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揉合的教父,但其成就却是巨大和深远的,对後来的西方文化和哲学发展极有影响,即使近代的笛卡儿丶史宾诺沙等思想,仍能找到其影子;透过他,犹太基督教信仰成为了西方文化和哲学不能割离的元素。

对今日教会及信徒的启迪

思想奥古斯丁的生平及工作,给我们今日的教会及信徒一些重要启迪:读奥氏的生平及作品,让人会感受到神学的研究与教会生活息息相关。奥古斯丁写下五百万言的作品,大部份都是在出任希坡圣职後,回应教会不同的处境而写的,而且当中很多是讲章丶书信,就像保罗及使徒的书信,总是因为教会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和处境,有特殊的关怀而写成,从来不是抽象地丶冷静地在书房中探究一些神学的命题。

奥氏对时代的观察亦是深刻敏锐的。他的服侍并非躲在教会的四壁,也没因为重视内在的灵性追求丶看重修道生活,而忽略时代的问题和处境。对於罗马文明的衰败,他有深刻反思;对蛮族入侵,也绝非遁世隐逸,无动於衷,反而与教会丶与受苦的人同历患难。并从信仰整理出对人类的文化丶历史深刻的批判,建立从信仰而来的历史观,让往後世俗的政权也深受影响。(据说查理曼很爱读《上帝之城》,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便深受这书影响。)

最後,他能平衡地处理深刻的属灵经验和对信仰稳固的逻辑思考,从《忏悔录》中,我们明显可见奥氏有很多深刻的心理描写,甚至近代一些心理学家也谈及其影响。明显他对於与神的关系,有极深刻丶内在的追寻,但却没有陷入神秘主义的窠臼。反而在教义的探索上,为後世教会奠下稳固根基。对於21世纪的教会,追求复兴丶追求超然的能力和经验诚然重要,但回望前人,能在两者间有稳固的平衡,实值得我们深思与效法。

参考资料:

《奥古斯丁选集》,奥古斯丁着,汤清丶杨懋春丶汤毅仁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第五版。

《山道期刊》总13期,邓绍光之「简介奥古斯丁的生平丶着作丶研究文献并其《论灵魂的起源》和《论基督教教义》」,2004年6月,香港:浸信会神学院。

《建道神学院期刊,百周年纪念刊》,香港:建道,2003年,153- 168页。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070307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12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