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作個懷道者——滿足青少年的靈性需要

慕賢思

今日不少華人教會都有青少年事工。信徒父母除了關心怎樣培育兒女成才外,也十分關注在靈性上怎樣培養他們,始能承傳 信仰。

但新世代中青少年成長的環境、知識,跟五、六十年代極不一樣。今日青少年在充斥著電腦和各種電子傳媒影響下;身處後現代世界,尤其在西方國家的文化氛圍下,強調自我價值,要他們傳承強調律己、捨己的信仰,似乎極不容易。青少年人在尋索我的過程中,許多表現往往被視為反叛,跟成人世界的標準漸行漸遠,不少父母對於兒女能否承傳自己的信仰,也不免 動搖。

兒女青春期是給父親的禮物

著名作家、牧者尤金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卻認為,孩子進入青春期,絕對不是父母的包袱,反而是神給的特別禮物;因為人生步入三、四十歲或中年階段,不免停滯、因循,心境漸趨沉寂,甚至累積了不少對環境、對自己的沮喪、失望。這時若有青少年的孩子在身旁,會刺激父母,看見生命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雖然彼此關係有時會充滿張力,也確有一些難題;但孩子卻會為父母的心靈注入新的元素,令父母再感受生命的動力。畢德生形容,青春期的孩子「試驗我們的愛心、磨煉我們的盼望,把我們的信心推到深淵的邊緣」;令我們無從迴避,甚至敦促我們必須在基督裡繼續 成長!

恩典通常包含了痛苦和困惑,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因此做父母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就年輕人面對的問題,為他們找最好的解決辦法,而是認真地面對自己的生命,面對基督!基督徒父母最要緊的事,是在生活中真誠地表現自己, 顯露出豐盛、活潑、屬於基督的成熟生命。讓青少年孩子每天都與有主生命的父母生活,從中了解長大的意義。讓年輕一代看到生命的路標,看到那真正通往信心成長的道路。我們真正受考驗的,不是如何做父母,而是如何做有神生命 的人!

幫助青少年聆聽主聲

青春期是尋找自我的階段,他漸脫離父母全面的照顧,發展獨立的個性。因此它不是一種包袱,而是一個正常的成長過程。他們在「找到自我」之前,喜歡穿同一類衣服,說一樣的話,那都是一些自 我防衛的方式;直到他們日漸成 熟、愈來愈認識自己,學會自己做決定,才能接受自己看起來跟別人不同。

孩子步入青春期,不單在生理上、智力上、社交關係或感覺情緒方面有轉變,更是步入生命的另一個階段:他開始了解到自己是宇宙中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永恆的兒女,要活在一個具屬靈和道德意義的世界,面對那位終極者。換句話說,這是靈性上一個新的階段。在這過程中,父母最重要是讓孩子們獨立地面對神,回應祂的呼召。就如舊約中童子撒母耳在夜間聽見神的聲音,起初以為是以利叫他,以利卻知道是神呼召這孩子。做父母的, 也要像以利般,指點孩子親自與神 對話,辨認祂的聲音、聆聽祂的召喚。

濫用藥物背後的警示

吸毒和濫用藥物是西方社會青少年人最嚴重的問題之一,而全世界五成的毒品都耗費在美國境內,這更叫身處北美的父母擔憂不已。不少有責任感的父母,都會把濫用藥物、吸毒視為與犯罪等同;但青少年在濫用藥物或吸毒上,往往有著更深層的、心靈方面的因素。

今日的西方文化,是一種極為忽略心靈需要的文化,這是許多成年人吸毒和濫用藥物的原因。試看濫用藥物和吸毒者遍及不同階層,在知識份子或基層人士,青少年或成年人中間都存在;人們藉著毒品或藥物尋求超脫和興奮的經驗,以逃避內心深處的空虛、無力感。步入青春期的少年,靈性的需要開始甦醒;濫藥和吸毒只不過是青少年人尋求「心靈突破」的一種方 便途徑;因缺乏經驗,心靈脆弱 使他們更易受騙。

我們不必把濫藥、吸毒問題與犯罪等同,視原本循規蹈矩的孩子一下子成了犯罪分子,並把二者劃上等號,便痛心絕望,憂憤交逼。事實上,面對「誤入歧途」的孩子,做父母的還有許多 事情可以做,把他們引向靈性上 真正的滿足,是最終的出路。

作判斷的自由

當孩子步入青少年時,常 會在靈性上不但沒成長,反而對信仰失去興趣,甚至提出不想再上教會。這是基督徒父母另一個難題。也許我們會嘗試威逼或利誘,但那不是好的解決方法。除了教導孩子運用獨立的判斷力,去衡量基督教是否可信外;也要指出他們這階段在知識、經驗上 仍有的限制,鼓勵他們繼續認真 尋索,卻不要因噎廢食。

倘若他們對教會、對信仰 生活的方式有意見,可以告訴他們其意見有重要性,該繼續留下來,找機會表達他們的觀點,促進改善。孩子抗拒上教會不一定是走向無神論的第一步,反而代表了一個獨立的人,真正嚴肅地面對神,思考是否要接受這信仰;這倒是作門徒必須經過的 歷程。

相信做父母的也不會喜歡 自己的孩子不冷不熱,毫無個性地承襲自己的信仰,變成固守的傳統而已。要成功地把孩子帶到主面前,必須讓他們跟基督有一種自由而成熟的關係。在這過程中,孩子有時甚至會在我們身上或教會的傳統中,看到許多不夠好、要矯正的地方,我們也得存 開放的心,容納新的思維、新的 元素進入我們的生命和教會的生 活中。

作個懷道者

循道衛理會牧師丁建德 (Kenda Creasy Dean),及普林斯頓神學院青少年事工講師馮樂路(Ron Foster),在他們一本近作《懷道的生命》(The God Bearing Life)中,透視時代的危機,給新世代的青少年工作重新定位。他們指出今日不少教會青少年事工的陷阱,其一成年人以拯救者心態自居,自視為強者,把青少年當作弱者、受助者,至終得不到青少年人的認同。其二是落入消費主義模式,視青少年人為顧客,以種種活動滿足他們的口味,這種青少年工作,最終只會淪為事工,無法讓青少年人靈性上有所感召。事實上,很多成年信徒在後現代社會中,似乎逐步忘了信仰的一些核心精神,變為只懂維持外在的形式,失去了信仰的 核心價值。

因此丁建德等切切呼籲父母及青少年工作者,要成為一個懷道者(God bearer)──帶著神的道進入世界,並真正活出這道的人;而不是把青少年當顧客般,給他們一些適合當下胃口的東西,在教會 裡熱鬧一番,藉宗教活動找到短暫的興奮刺激,滿足一些表面的需要。真正的青少年工作者,必須像一個「引火者」般,在屬靈的路上啟導年輕人,點燃他們心中靈性的火炬(Soul Tending),使他們能看清神對他們的召命,為主而活,全然擺上。

以生命而非宗教去感染

事實上,基督教信仰是承載生命那不變的中心,而絕非眾多可供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之一。面對互聯網的一代,我們必須培養他們有清楚的判斷力;傳福音亦不能單以「傳播基督教信息」為目標──我 們不能只是勸人「相信神」,把祂 視為眾多選擇中的一種而已;而必須引導人向祂全然委身,視祂為萬物的中心,衡量一切的指標,我們人生終極的效忠對象。

因此,對年輕人的牧養工作,本質上不是要在他們身上「做」些甚麼,而是要活出一種生活方式,讓他們體會到我們與神貼近,因而也渴慕這樣的生命,走近我們,尋求更新。面對青少年人,我們必須以生命而非宗教去感染他們。事實上,青少年人尋找的是一位能震撼心靈、喚醒人心、改變世界的神,好讓他們能全人投入,付出心中摯誠的愛!「選擇一位神」是青少年 尋索其身分的過程中重要的一步。倘若他們在教會中找不到這樣一位 神,必然會轉向別的偶像──權力、地位、金錢、學問,毒品和酒精,甚至家庭或朋友,都可能成為他們的偶像;只不過決不能為他們 帶來真正的滿足。

教會歷史中,法蘭西斯、馬丁路德,及推動近代宣教的乾草堆運動發起者,都是青少年。深信神在這一代同樣要使用我們的年輕人。 讓我們能作懷道者,點燃他們,承傳神對這世代的使命。

參考資料:

《希奇滿我家》,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著,台灣友友文化出版,2003。

《懷道的生命──青少年牧養屬靈指導的藝術》,丁建德、馮樂路(Kenda Creasy Dean and Ron Foster)著,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出版,2005。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070401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13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