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banner.
中信期刊閱覽室   
 

分享到QQ空間

兩位舉世聞名的John

喬理察(Richard Kew)

早於 1960 年代在神學院學習時,我便深受約翰史托德(John Stott)及他的傳道事工影響。我也十分敬重教宗約翰保祿二世 (Pope John Paul II),對他的言行著作均十分佩服。

教宗約翰保祿二世與約翰史托德是同時代人,分別於 1920 及 1921 年出生,二人同於 1946 年在所屬的教會被按立為牧者。 教宗本名卡勞華泰拉(Karol Wojtyla),生長在波蘭一個小鎮,父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自幼便經歷到喪母和兄長死亡的痛苦。

史托德是倫敦名醫之子。每星期天,母親把他和妹妹打扮得漂亮整齊地帶到加蘭肯郡聖堂(All Souls', Langham Place)做禮拜。幼年時的史托德無心聽道,老是坐在教堂的樓座,把車票捲成卷,待女士們走過,便把車票拋在她們的闊邊帽子上。成長後的史托德卻回到這教會做起牧養工作。

熱愛所屬地

兩位約翰相同之處,就是他們都具濃厚的 鄉土觀念。約翰史托德差不多終其一生在倫敦西區中心事奉。教宗則以克拉加(Krakow)為根;他準備進大學時,和父親從出生地華杜威斯(Wadowice)遷來。其後,除了有一段時間往羅馬受教育外,一直在那裡服事,一直到1978年被選為教宗為止。傳媒報導他被選立為教宗後,首次回到克拉加舊居,躺在昔日的上,與數友 好話舊。

談到「根」的情懷,我們都有感受。不論走到哪裡,或旅遊或工作,我們的心不也都「想家」嗎?前蘇格蘭長老會會友, 現是美國參議院院牧的彼得馬素(Peter Marshall),每次談及家鄉時都以「被放逐的心」(the exile heart )來形容自己對家鄉的懷念。

教宗約翰保祿二世自 1978 年起,就像被放逐一般,長居於梵蒂岡(Vatican)。從他推動波蘭的 政變來看,我們深知他的心是與他的同胞在一起的。我想,如果讓他選擇,他會選克拉加(Krakow)而放棄羅馬(Rome)。但因為神的呼召,他只好恭謹順命。

少年時代

兩位約翰自小都是聰明的好孩子,後來均接受聖職。不過,教宗年輕時曾考慮當演員;史托德的父親則希望兒子將來做律師。二人都沒選擇當初的志願。他們自幼都敬虔愛主,後來進入神學院,更刻苦用功,以致日後一生成就非凡,這絕非偶然。

二人終其一生,都不斷充實自己。約翰史托德80多 歲 ,仍受邀到世界各地講道。他經常每 天坐在書桌前,讀書、寫作,一坐就是10到12個小時。教宗到了80高齡,仍經常伏案寫通諭、寫作,且要講道,和信徒接觸等。他 每天繁重的工作,就連比他年輕的中年人也感吃不消。

兩個約翰終其一生都努力不懈。這種勤奮的美德,相信始自年輕時代的磨練,加上後來在工場上不斷的 歷練,就更爐火純青了。兩位約翰都是終生獨身,這無疑有助於他們專心。教宗約翰保祿二世在「納粹」佔領波蘭時代獻身事主,到克拉加(Krakow) 地下神學院進修。 他顯然在那個時候便已決定終生不娶。約翰史托德並沒刻意選擇獨身。他在1992年曾 說:「我遺憾沒有自己的家。我一向喜歡孩子及家庭生活……。不過,以我目前的工作量來看,我須常到世界各地傳道,加上寫作等,忙得沒時間喘氣,我就想,這也許 是上帝要我專心聖工,所以呼召我 守獨身吧!」

他們另一相似的地方是,二人都不惜代價、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神。耶穌基督毫無保留地完全獻上自己,教宗以徹底奉獻回應。我們讀教宗的書,聽他講道,都能聽出他一再強調獻身的信息。教宗棄世從主,追求與主合一的精神,在他早年的事奉中便已露端倪。當他在教區做神父時,常在收到禮物的當天就送給了更有需要的人。他擔 任主教、大主教及教宗時,生活都極為儉樸。

約翰史托德也同樣慷慨、儉樸。他把豐厚的著作版權 稅完全奉獻,用來培訓世界各地的傳道人,及作供應他們的資源。他自己則住在倫敦一間簡陋的寓所裡,又在威 爾斯(Wales)西南買了一破爛小屋,裝修成一間心愛的渡假屋。及後他把這渡假屋撥給基金會, 預備在他回天家後,供小組退修之用,繼續服侍教會。

戶外活動與健康

兩位約翰都熱愛戶外活動。史托德的嗜好是觀鳥,他給親友的信紙上都繪有飛鳥。到世界各處講道時,只要有空,便與朋友一同觀鳥。

約翰保祿二世的嗜好是爬山、滑雪。他經常在暑假回到波蘭,與早期他在家 鄉引領信主的人一同划艇。他任克拉加(Krakow)大主教時,常被祕密警察跟蹤,他和教友們就與那些祕密警察捉迷藏,躲過他們的耳目,然後享受團契聚會。教宗熱愛戶外活動,直到1990年因為臀部受傷要拄拐杖,才逼不得已放棄。教宗逝世前,健康日趨惡化。臀部手術失敗後,教宗不能長時間走路和站立。後來更患上柏金森氏症,全身不住顫抖,實在磨人。約翰史托德 晚年時的聲音仍然嘹亮,心思敏捷;但他也曾輕微中風,身體大不如前。二人都珍惜為主作工的每一刻,心靈一直清醒。時間的巨輪對任何人都是一樣,每個人都須面對旅程相同的終點,值得留意的倒是,兩位約翰都是到了暮年以後,才因健康,不得已放緩了腳步。

相同激情

當我觀察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命時,不禁驚訝其中的雷同。約翰史托德受英國聖公會福音派的薰陶孕育,熱心傳揚福音;教宗成長於受納粹黨逼迫的波蘭教會,後在無神論的政權下服事基督三十年之久,他必深深體會一個人若盼望「完全」,就須徹底撇下一切跟從主。二人背景雖然不同,但相信他們都同意,在今日的後現代社會,傳福音是教會的首要任務。

兩位約翰都曾力圖扭轉文化。教宗在1990年代後期,於健康不住走下坡的情況下,仍持守不忘深化他上任以來的思維──「文化是推動 歷史的力量」。約翰史托德也有同樣的看法。他早年專心牧養及傳福音,後來年紀漸長,思想日漸成熟,就把這些經驗化作文字,將基督教的信仰融入文化。約翰史托德的著作主要在聖經註釋;教宗的作品側重哲理。兩人相同的地方是,他們都一再申明,人類的自由和人權必須植根於順服基督,基督徒在世的首要任務是作世上 的「光與鹽」,而「墮落」的定 義是不斷滑向黑暗。

二人還有一點相似的地方,就 是十分看重禱告。他們對於自己的靈命嚴格自律。教宗 每天花數小時在小教堂內讀、寫作、禱告、沉思。史托德則著重讀聖經和靈修。他從少年時代起,就養成靈的習慣,很看重「安靜的時間」。他多年使用Robert Murray M'Cheyne的材料讀聖經,每年讀完舊約一次、新約和詩篇兩次。這樣不停地讀,不知不覺整個人就浸淫在聖經之中,史托德對傳教士 說:「這樣足以把聖經融入一個人的血液裡,使他在處理現實生活時,自自然然地以聖經的方法解決問題。」

兩人不同之處

儘管兩人有上述很多相同之處,但兩位二十世紀末及廿一世紀初的宗教巨人,仍有顯著的不同。首先,他們從截然不同的環境中被塑造出來,一位是羅馬教宗,一位是英國聖公會及世界福音派的傑出領袖,可想而知,二人的神學觀點大相逕庭。約翰史托德認同宗教改革,他認為牧者不代表基督,他只是一個悔過、蒙恩的罪人,負責主持聖餐。約翰保祿二世卻深信神父在彌撒中地位超然,是基督的代表。

更大的不同是,教宗非常崇敬聖母馬利亞。他被行刺不死,深信這是花地瑪聖母保佑他。他公開向馬利亞禱求,視她高過所有的門徒。他反對按立女性,因為教會沒有這種傳統;但是他極尊重女性,也看重女性的才能。約翰史托德當然以耶穌基督是神與人中間的唯一 中保,馬利亞也不過是人,不是上帝的母親。>

歷史地位

歷史將如何評價這兩個人呢?明顯地,教宗約翰保祿二世將永遠被歷史提及。基於他光輝的一生和他的貢獻,他將是羅馬教廷最偉大的教宗之一。他曾經打破規範,重塑教廷。他以道德權威挑戰東西方的政權;他推動政治巨變;他不以跟隨基督耶穌為恥;他捍衛十字架,敢於向不義與惡勢力挑戰。教宗一向循著制度行事。他很年青時就被按立,很快便從紅衣主教擢升至教宗的地位。他在教會的架構 內 游走,然後重整這個架構。今日的羅馬天主教會,與他在1978年上任時已大不相同。隨著這位波蘭教宗的離世,相信羅馬天主教會日後仍會深受他的影響。

約翰史托德則帶動英國聖公會的改革,他由基層及周邊做起。雖然傳 說英國聖公會有意讓他擔當大主教(bishop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但他一直甘心擔任聖堂的牧養工作(All Souls' Church)。他的教學、講道、著作及傳揚福音的工作,為神的國度贏得了不少信徒,同時栽培了成千萬的教會領袖。史托德是一個有遠見、有異象的人,他有目標、 有策略,還善用資源,使異象化作事實。

約翰史托德為信眾提供核心的意識。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按立時,英國教會的福音工作一蹶不振。當時的聖公會死氣沉沉,不傳福音;史托德在職半個世紀後,整個教會的福音工作為之一變,有了生命。今天世界各地英國聖公會領袖人才輩出,尤以地球南部受逼迫的教會,直接、間接都受他的影響。約翰史托德雖然沒有當上英國聖公會的大主教,但他確是今日聖公會在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寫作,他的表範和牧養工作,在在肯定他在教會中不朽的地位。

這兩位宗教領袖將相繼離世。世人會評價他們的一生;但是很可能要等到多年以方可看清楚他們的貢獻。那時,我們都像他們二人一樣,已離開世界。我有預感,歷史會將這兩位約翰 視作屬靈偉人。

本文原載於Latimer Fellowship 網站,作者喬理察(Richard Kew)為聖公會教士,著有“New Millennium, New Church” 《新世代、新教會》等書。Pope John Paul II 的圖片下載自wikipedia 的網頁。

教宗保祿二世無疑是個敬虔及極具道德勇氣的人。他不畏世人批評,直指墮胎和同性戀是罪。但是我們仍必須明白,教宗也是人,他是天主教教宗。在他眼裡,天主教的傳統教義和體制與聖經同等要緊。我們福音派基督徒們,則視神所默示的聖經為唯一權威,凌駕於一切人為的傳統和制度。我們相信,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就是耶穌基督。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060103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04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