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M USA Logo
CCM USA Logo

觀 點 與 角 度
 

分享到QQ空間
我覺得基督教自說自話
黃昆寧/張宇理

黃昆寧:

感謝貴刊,讓我有機會進一步認識神。可是我還有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

恕我直言,我覺得基督教有點兒自說自話。例如,一個患有絕症的病人,若他最後能僥倖生存,這可說是上帝對他的恩典,若他最後不治,這又可以說是上帝另有更好的安排。那麼,信仰上帝真的純粹是倚靠自己的信心?

有些人信仰上帝,因為他們感到上帝給他們恩典,但為甚麼我感受不到呢?那些所謂「恩典」,例如一份稱心的工作,可能在沒有信仰的情況下,仍然會出現的,為甚麼要把它歸功於信仰呢?

有人認為宇宙、大自然,以至於人體的結構,實在太過精妙了,一定是由創造而成的。我可以接受這個說法。

但是,當我不斷的思索的時候,我又會想,人們把這位創造者歸結為神,那麼這位創造者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人們不能相信宇宙是自然而有,為甚麼又能相信那位創造者是萬物之始?

也許由於我是一個理實感很強的人,而信仰畢竟有點兒和現實有距離。不是我不願意去相信,而是我總覺得克服不了自己,不知怎樣才能令自己相信。我總覺得,沒有信仰,我仍然活得很好。

基督教徒會說,人的生命不限於今生,人會有永生,只要相信神。但很坦白的說,我是一個不在乎有永生的人。我從來不介意自己能活多少天,因為我不認為生存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相反,若我真得到永生,但又不能和自己的朋友、家人一起(我有一些過了世的親友,他們都不是基督徒),我也不會快樂的。

對不起,我以上的話,也許有點兒不敬。我不能說自己完全不信神,但肯定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希望你們幫助我,讓我可以令自己去相信神。

張宇理:

在《三國演義》裡,有一回記載,蜀主劉備大敗於東吳陸遜,蜀將黃權引兵降魏。近臣奏請問罪其家屬。劉備信黃權降魏自有不得已原因,仍給祿米養其家屬。消息傳到魏,說劉備將黃權家屬皆盡誅戮。權說:「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家小也。」這就是信任,肝膽相照的信任。

許多人對上帝的所謂「信」,其實是測試、考驗,要上帝通過某些關卡,然後才「信」一會兒──過一會兒就不信了;彷彿以前是真空的,一筆勾銷,須不斷從頭測試。常聽人說:「如果上帝能醫好某甲的病,我才相信祂。」但等某甲病好了,下次又聽他說:「某乙病危,上帝若不治好某乙,就不是真神。」此段對白,此種測試,可以不住重演下去。請問,若有這樣的朋友,他是信你還是疑你?

不信的框框

不信的人,常被困於自己多疑的框框。他們不自覺地把限制著自己的邊界,套在別人,甚至上帝身上。在他們的框框內,上帝像一個人,身體健康與性命攸關,死了便完蛋了,甚麼也談不上了;因此祂唯一能幫助病人的,是治好他的病。倘若祂沒治好呢?那必是祂無能,不然便是見死不救,像人一樣。但是,上帝無限,又怎能受限制呢?上帝說:「我是全能的上帝。」

這可越出了不信者的想像範圍以外了:「怎麼,連一個病人也治不好,也算全能嗎?」他們已假設,上帝唯一可走的路、可做的事是治病;除此以外,祂還有甚麼更適當、更好的事可做?他們不能想像,上帝既能治病,又還有別的、更好的路可走。

基督徒相信天父良善、大能、慈愛:「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麼?」(馬太福音六30,七11)在世上我們雖有苦難,但可以放心,因主耶穌已經勝了世界。祂是道路、真理、生命;我們不必憂愁,在天父家裡,主已為我們預備地方。(約翰福音十六33,十四1至3,6)

我們如是相信,所以推出來的結論,與主耶穌說的吻合:上帝能賜更好的。你不信,所以不這麼推理。這不是誰不推理,或推理錯誤的問題,而是雙方的大前題根本不同。你不能明白信的人,是因為我們信的,不在你的框框範圍之內。

不信的人也有恩典

談到恩典,就有人問:為何基督徒把尋常事都說成恩典?難道你們不知道不信耶穌的人也有「所謂恩典」嗎?

我們當然知道。甚至知道敵對上帝的人也蒙恩典;並且也沒聽過當今世界十大富豪誰公然自稱是基督徒的。可是這說明了甚麼呢?正好說明了主耶穌的話很對:天父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五45)。天父的心胸寬廣,人不感恩,祂也賜恩,絕不跟人小器計較。

不感受恩典只是不感受到而已,並不等於沒有受恩。君不見世間許多忘恩負義的人和不孝子女嗎?俗語說,「養子方知父母恩」,「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人性遲悟,後知後覺,乃經驗之談。並不能說,在我們的前半生,還沒感受父母恩時,父母恩不存在。人性最大的困難之一是,未「感覺」、未領悟時,仍自以為是、自以為知。

無底的問題

第三,你問:創造者從何而來?這問題其實你已知道答案,不過你不願接受這個答案。所以問:人既不能信宇宙萬物自然而有,那麼又為何能信創造萬物之神自有?

顯然,你:

一、不相信上帝是萬有之始。

二、也不能接受「第一因」這個概念。若別人告訴你,甲是第一因,你就會問:「那麼甲之前是甚麼?會不會是乙?」

別人答:「不是。第一因即在他之前再沒別的。倘若在甲之前,乙已先存,那麼甲就不能是第一因了,乙方是。即到了最終的盡頭是乙。」

那你又再繼續問下去:「不是罷?為甚麼不可以有比第一因更先存的?會不會丙才是第一因?」

若別人答:「如丙比乙先存,則乙便不能算為第一因。丙才是第一因。」

接著你又再重覆你的台詞,可以不斷的問下去,直問到子子孫孫。一句話說穿了,你其實根本不能接受有第一因這個概念,怎麼答你也不會滿意的。

本來發問是好的,問題叫人思考,因此尋得答案。可是,你的毛病出在甚麼地方呢?你的問題錯在沒底,否定一切答案,也不肯假設,好像是從真空裡出來的。想你也知道,做科學研究須先有個假設,然後實驗,或證明或推翻。認字也一樣道理,別人告訴你這是「六」,你也須相信(或假設)是「六」,才可以繼續學下去;不然你光在那裡問為甚麼是六?怎麼不是四、不是五等等,你是無法學下去的。許多自以為大智大慧的問題,其實都屬於這一類,沒底的,彷彿是從真空冒出來,漠視一切線痕蹟索根據──造物者在天地宇宙間留下來的奇妙設計不算數,歷史和考古學的證據不足信,神蹟與預言的應驗又不足信,人們在生活中的體驗和經歷也不足信,一個民族遵行或抗拒上帝的誡命所引致及承受的後果亦不能算數,你只在真空裡埋首發問,如春蠶吐絲般不斷吐問。然而即或春蠶吐絲自困,也有終止的時候,這種問題,卻可以用同一句話問到永永遠遠。

只有一種本錢

我看你最大的問題是靠自己,你想「令自己相信」,你想得很多,這很好,表示你肯用心思。但你想來想去,不但沒尋著出路,反倒令自己被困於理性絕路。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我給你打個比方:

有個人名叫阿福,看上了一幢房子,他極想買下。房主要價三十萬元,阿福口袋裡只有十萬塊。交易不成。阿福怨房價太高,非他力量所能購買。原來他忘了家中還有十萬元,另外他在銀行戶口裡又有十萬。

很多人像阿福,忘記了自己還有別的本錢──我們從創造主領受了理性,但別忘了,我們同時也領受了感性和靈性。

縱目所見,許多人忘記了自己擁有多種本錢。有人一面倒,只知感性,常感情用事,很多事不能理解,和他們說話、共事,簡直有理說不清。他們注重感覺,不理性,也不靈性。太理性的人,又是鐘擺的另一極端;他們甚麼事都理性分析,忘記了尚有感性和靈性;這些人很難了解別人心裡的感受,欠缺人情味,無法體諒別人;對於偉大無比的上帝,他們也想理性分析,或說,也只會理性分析這一招;彷彿除了理性,他們就再無別的本錢;又仿彿只要制出這招,便足可應付天下各派武林豪傑的絕學。當然結果不夠應用了,還使自己常陷於絕路困境。

其實,上帝賜我們的資本不少,我們若在這大千世界,把天父所賜、林林總總的各樣本錢、本能、恩賜和恩典,湊合起來,用得其所,我們至少可以突破目前好些困局。我說的特別是靈性方面。倘若我們理性研究歷史、考古、社會、自然等等科學之餘,同時又適當配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謙卑相信順服祂,身體力行,遵從祂的教訓,我們便會曉得耶穌基督是不是真理了。因為:

一、「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一20)

二、耶穌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八31至32)

你想感覺有神嗎?你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恆久遵行祂的話,容讓自己有時間成長、成熟、心竅和悟性開通,經歷神,你便不能沒有「感覺」。因為「耶和華與敬畏祂的人親密;祂必將自己的約指示他們。」(詩篇廿五14)

貫徹到底,遵行主的話,你便要「感覺」到神,因為你經歷過祂。

靠自己相信

我最後答覆你一個問題,你想「令自己相信」,但你知否:

一、人不能靠自己相信:「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以弗所書二8至9)

二、世人憑自己的智慧不能認識神,「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智慧」,但「神樂意用人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哥林多前書一21至25)世人把上帝的救恩看作愚拙的原因,其實是自己不能明白;因即使退一萬步來說,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剛強。

我們連神的愚拙也攀不上,祂的智慧更非我們所能領悟。認識上帝的途徑不是要神蹟,不是求智慧,而是憑信心接受十字架的救恩,讓神的靈在我們心中啟示。杯水焉能盛大海?承認自己渺小、智能不足罷。謙卑來到上帝面前,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祂,遵行祂的話,求祂賜你信心,這便是你能為「自己相信」所做的事了。

你說:「我是個理實感重的人……,總覺得,沒有信仰,我仍然活得很好。基督教徒會說,人的生命不限於今生,人會有永生,只要相信神。但很坦白的說,我是一個不在乎有永生的人。我從來不介意自己能活多少天,因為我不認為生存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相反,若我真得到永生,但又不能和自己的朋友、家人一起(我有一些過了世的親友,他們都不是基督徒),我也不會快樂的。」

這是一段極感性的話,彷彿你在宣佈,為了與逝去的親友重聚,你已決定選擇悲劇命運──現在生無可戀(「我從不介意自己能活多少天」);如果有天堂,你不能和親朋相聚,也不會快樂;如果沒天堂,當然不能與親友相會,現在想起來就夠不快樂了;如果有地獄,你又能和親友地獄重逢,也不能快樂,否則地獄就不能稱為地獄了。

到底是甚麼原故,令你矢志於這種悲劇性的抉擇呢?我看到的不是一個被一般人公認為「活得很好」的人,而是一顆受傷的心。

是不是因為這顆受了傷的心,拒絕快樂,拒絕天堂,因而也不能相信上帝呢?是不是因不能相信上帝,所以才產生這許多糾纏不清的所謂現實與理性問題呢?我不敢說,因為我並不認識黃君。

但是,我想趁這個機會,和大家討論一下心靈受創與不能接受上帝的課題。這是一個很微妙與感性的問題,根源不是理性,而是由感性產生許多近似理性的問題,所以才令兩者之間界限模糊,使人雌雄莫辨,以為真的是純理性問題。

問題背後

人的心理很複雜,許多人說話不直說,或許是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心理;或許他們知道了也不想直說。舉個例來說,一個變了心的丈夫,想和情婦雙棲,和太太離婚,但又不想冒薄倖之名,心中很是矛盾,對太太越來越沒耐性,常常藉故挑剔,一忽兒說她的髮型難看,一忽兒說她衣不稱身。可憐太太無論怎麼努力遷就他,改變自己,也不能令他滿意。無他,這丈夫不滿意的,是他的太太。其餘的只是旁枝末節。

討厭一個人,你自然會找到許多不滿意他的理由。相反來說,情人眼裡出西施,癩痢頭的兒子是自己的好。只要喜歡,缺陷就是缺陷美。別以為人很理性,人感性超過理性。理性需要更大的自我克制、捨己,剔除自我的感情、成見、偏好,才可談到客觀。任何一個人,做任何事,都可以找到千百個理直氣壯的理由,很「理性」的說服自己和別人。從婚前性關係,到墮胎,到婚外情、包二奶、離婚、到同性戀,再到殺人,你能找到哪一件事,是想不出理直氣壯、擲地有聲,而且有「理性」的理由的?人的感情所繫,「理性」理由便會一個接一個產生。

同樣,一個人決定不信耶穌,便會有許多藉口,理性問題便是其中一個。當然,我不至於說,所有問難的人都是存心抬摃;若然這樣猜測,以後也不必與人討論信仰了。我的意思不是這樣,而是說有這樣的人。譬如有人因為朋友盛意拳拳的邀請他們信耶穌,他們很不想信,但又不好直率拒絕(也許已拒絕過了,但朋友鍥而不捨),於是便找出很多藉口來婉拒,理性難題便是其一。

受傷的心

一顆受傷的心,也可以叫人不甘於相信耶穌。

人的心理脆弱易傷。有的人心理如林黛玉一般,弱不禁風,稍微一句無關痛癢的話,他就會說被人嚴重傷害。我們活在世上,或多或少都生過病,身體被碰傷過,心靈受過創傷。好些人心靈受傷後,如身體健壯的人,可以復原。但有些人,因為心理健康太弱,好像身上有一個無法復原的傷口,心理不能完全康復。一般來說,這不是受傷多重的問題,而是當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問題。所以在同一環境下長大的兩個人,經歷相同,所受過的傷害相同,一個人可以活得快快樂樂,心理健康,做人光明磊落,懷著善意與愛心處世待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正派角色。但另一個人卻可能充滿仇恨、忿怒、怨尤、苦毒、不平、要報復,思想偏激,人變得閃縮、詭詐,甚至進而發展為雙重人格,產生破壞心理,例如郵包炸彈殺手,本為天才,卻成了兇手。許多囚犯都來自破碎家庭,換言之,他們都曾受過傷害。其實世上哪一個人沒受過傷害?不過是看你怎麼處理而已。但近代人不察,加害者只要強調自己曾經受害,便有人大灑同情之淚,轉而覺得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那個原來的受害人,反是加害者。人是很糊塗的,容易誤入歧途,「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賽亞書五十三6)

還好,有許多人受傷害以後,雖不能復原,卻也不如上述的人充滿仇恨和破壞性。他們的表現是沮喪、悲觀、絕望、灰心、低沉、頹廢、做甚麼事都提不起勁、不在乎。更嚴重的是覺得生無可戀,人生沒有樂趣,不能再愛其他的人,不能再欣賞生命。也許他們的個性稍好,他們不會傷害他人,但他們也有怨忿,發洩的方式是傷害自己。對上帝他們也不用作惡的方法敵對,但心中也難免怨忿:怎麼神不幫助我呢?祂若有大能,我的事於祂只不過是舉手之勞。祂為甚麼看著我受創傷、無助無奈,而不幫忙?祂見死不救嗎?祂不存在嗎?祂不理我嗎?不理整個世界嗎?就是因為有這些感性的怨尤,對信仰的理性問題便油然而生。其實即使你能完滿解答他所有的信仰問題,他也不會信的,因為在他心裡糾纏著的,是另一個於他更要緊的問題,而不是那些漠不相干的理性問題。

神的話是醫治心靈的良藥

許多人以為,「信、望、愛」只是宗教的情操。而上帝的誡命要人做這個、不做那個,就是束縛人,轄制人的自由。他們不求甚解,不做實驗,只用猜疑、敵對的眼光下判語。於是迷途越走越遠。

其實上帝的誡命不只和道德、倫理、善惡,和社會治安、國家安定、科學精神文明,和個人身體的健康相關,而且和心理健康有關──到底祂是設計和創造我們的主,祂的話就如「人類保養說明書」。上帝的話是醫治心靈的良藥,能預防和醫治心理創傷與疾病。人相信和遵行神的話,就能心理健康正常。我在四零八期中曾提到,有信心,不為明天憂慮,就是有安全感,這是心理健康。堅毅,不畏艱難,在患難中忍耐,都是心理強健的表現。

我們若照上帝的話饒恕他人,不計算人的惡,愛仇敵,不以惡報惡,不含怒到日落等等,我們的心裡就會減少許多接近罪犯心理的負面情緒,如仇恨、破壞、報復等。心境平靜,人就比較沒那麼多雜思、矛盾,較能熟睡,腦筋較能清醒。心中不必載負著這些仇恨、忿怒,人會輕鬆、快樂些,能省下許多時間、生命與精力,去做一些光明磊落、有建設性、榮神益人的事。

倘若我們順服天父,願放棄執著己意,遵行祂的旨意,又相信祂的旨意比我們的智慧、美好、良善,我們就能放心,不會平日無事時患得患失。就是事與願違時,也減少許多因夢想破滅而來的錐心痛苦。不要以為,所有的傷害都是外來──若不是人,就是神。不是這樣的,心理受傷和身體受傷一樣,你撞車重傷,肇禍的車子可能是別人的,也可能是你自己的。你撞傷別人的同時,也撞傷自己。還有,「夢想成空」也會在人心中烙上很大的創口,即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順服神,信任神,我們就能在「死別吞聲」中,放下猜疑、忿怒、仇恨、怨恨的心。

不認識「信心」的人,常把迷信等同信仰上帝。殊不知信心與心理健康不能劃分。一個人對甚麼都猜疑,都不信任,他不是聰明,他也許只是患了疑心病;而且,他肯定不快樂。他要用太多精力、時間、生命去猜疑別人。有信心的人,心理不但沒這許多負面的負荷,在遇困難時,他較有精力去克勝難處,而且有信心貫徹到底。

人須有「盼望」才可以活下去。有盼望,你才肯努力克服難處。不然,反正沒有盼望,活得辛辛苦苦所為何事?

有「愛」才有快樂;不只愛逝去的人,才不致生無可戀。有愛,自己便不會變成一個充滿仇恨、破壞、報復的人。

父母生孩子為甚麼會高興滿足呢?不只是因為天性如此。孩子讓父母產生「信、望、愛」的情緒。父母在孩子身上,不光有愛,也懷著明天許多的期許與信任。相反來說,那些對孩子沒有希望,只害怕孩子會負累她們的母親,如未婚媽媽,並不會因為生孩子而快樂。她們會把孩子殺死。「信、望、愛」和上帝的誡命,影響人的每一層面,包括個人和群體。

結語

最後我借用聖經的話結束:「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神,必常與你們同在。」(哥林多後書十三11)「受安慰」是肯接受上帝對心靈創傷的醫治。「喜樂」就是樂觀,有信心,看到人生光明的一面。「作完全人」是be made complete,完整,離開現在有缺陷的光景。心理健全的人,較能承擔人際關係帶來的心理壓力,有信心便少猜疑人;沒安全感的人易因「自衛」傷人。大體而言,與人和睦是心理健康指標。能與神和好,則是屬靈生命健康指標。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viewpoint/viewpoint.aspx?id=trvp410_411
網上轉貼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10期及411期(中國信徒佈道會)」。
頁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