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信了耶穌,仍不滿足?
不明/張宇理
不明:
有一件事我不明白,為甚麼信了耶穌,仍飢仍渴?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四章對撒瑪利亞婦人說的話,我十分嚮往。祂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我和這婦人一樣祈求:「主啊,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我信耶穌,承認祂是我唯一救主、我的主我的神。我成了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滿以為從此以後心靈不再乾渴──心裡充充實實的,沒有空虛苦悶、徬徨、寂寞、像欠缺了甚麼似的不滿足感。可是叫我很迷惘的,我發現不只是我,教會中還有不少人和我一樣,仍是不得滿足──仍飢仍渴。我只是心思比別人細膩敏銳一點,有自知之明而已,大部分人則比較麻木欠缺自知。無論如何,我們都仍在尋求,不知道到底需要甚麼──總之覺得少了一點甚麼。我們都和世人一樣,追求愛情、成功、移民身分,已婚的追求子女,工作穩定的追求權位等。我不是覺得追求這些不對,若從正途追,求我想是對的。我只是奇怪怎麼我們還飢還渴?是主的話不能兌現嗎?恕我有一個大膽的疑問,會不會是主的話貨不對板?
張宇理:
謝謝你坦白提出這個實際的問題。
首先讓我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個青年信了耶穌,心裡感到空前的平安喜樂。約過了一年半,這種雲端似的感到重墮塵網,仍被現實困擾,心境也和從前差不多。不錯,遇事他以禱告,但禱告後並不常看見神蹟,現實還是現實,需要自己解決。情竇初開期間,他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渴望愛情。他祈求天父賜予。感情來得並不穩定,他患得患失,心裡不踏實。他祈求天父指引,卻仍舊迷惘。他失戀了,和所有失戀的人一樣傷心。他心裡有一個空洞,好像總填不滿。他祈禱,讀聖經,熱心教會的工作,可以裡心仍覺空虛不能滿足。
留學期間,他思念家,希望家人平安,常為家人祈禱。家中有人生病,他憂心忡忡。他經濟情況不好,常擔心老爺車出毛病。他的一個親人病逝,他無力起死回生,他感覺無助,無力與天抗衡,上帝並沒有幫助他,沒聽他的祈求。他尋求上帝引領,卻不知怎麼走。上帝好像離他很遠。他不知道是不是碰巧?
他沒有離開上帝,仍尋求上帝,因為他經歷過神蹟,他沒忘記。再說,基督教的道理也通得過理性,比無神論更合裡性。只是他覺得上帝很遙遠,難以捉摸。他不清楚祂的性情,不知道祂怎樣想法,怎麼做事。因此也談不上信靠,他只是仍舊站在主的道上,繼續觀察,遵守當守的誡命,沒有離棄上帝。
多年以後,所謂「事後孔明」──事過境遷後,水落石出,許多以前慒然不知的事,隨著時間流逝,漸漸顯露真相。他知道的比以前多了,看法和過去截然兩樣──應該說,比以前聰明了,可以看得較清楚,作更明智的決定。他發現以前他所求的──那些他一度以為絕對美好的事,原來並不美好!非但不好,簡直難以忍受。他以前只是資料不足而已。真要捏一把冷汗!幸虧上帝沒依他的禱告成就,他自己也沒有用人的方法爭取,不然真要惹禍上身!他漸漸領略,人因無知,往往不知道自己所求的是甚麼。上帝是全知的父,祂愛我們,他願意服從上帝,遵從上帝的旨意。
他在生活中仍有難題,但時候到了,上帝大能的手顯露。他看到在絕不可能的情況下,上帝為他扭轉局勢。他漸漸領略,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不是立時得眼前利益,需要等候,如農夫等候收割時節。只要守在上帝的路上,到了時候就會看見答案。有些事情,他尚未有答案,但現在他有了信心。漸漸他得到更多答案。
時至今日,他已從觀察到完全信任上帝。他親身體驗上帝是活神,活在他的生活中,掌管一切。上帝的話是真實的。他願意放下己見,放下人的欲望,不再和從前一樣對人的判斷力抱持絕對肯定的信念。他相信上帝,願意遵行天父的旨意。他仍舊努力奮鬥,人生積極,向前邁進──不過不再是追求俗世的價值,不再隨從一己的欲望,而是在主的路上直奔,以上帝的旨意為美,承認祂比人智慧善良。他的心寧靜滿足。他不再渴。不再與天鬥爭。
這個故事說完。你有甚麼領悟?
我分以下幾方面跟大家討論:
第一,我們仍活在肉身之中,有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我們需要親情、友情、愛情,需要物質。人有天然的欲望,我們有求知慾、擁有慾、成功慾,我們渴望被接納,在人的稱讚中價值獲肯定等。聖經說:「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的,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指望脫離敗壞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份,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馬書八20至23)
人活在肉身中,伏在虛空之下,內有天然的欲望,外有俗世的價值觀和人的意見等等聯手起來,以它們巨大的力量驅逼我們追趕虛空──我們當然不能滿足──不得,固不滿足,得了,仍不滿足,喝了還喝。因為追逐空虛的,必得虛空。
主耶穌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祂不是說,祂的水是一種有形的仙水,只須在物理的時空中呷上一口,就永遠不渴──於是我們就可以仍舊追逐空虛而不覺空虛。不可能是這樣的,追逐虛空,我們必仍覺虛空。我們的心嚼出了空虛的苦味。
滿足感來自安息在上帝的旨意裡,放下個人的主見和欲望,完全順服上帝,以遵行祂的旨意為最美好,這樣我們便心裡滿足。耶穌基督的使徒保羅為主被囚時仍有喜樂,他說:「我靠主大大的喜樂……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然而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腓立比書四10至14)他喜樂,因為他不再憑自己的見解和俗世的價值觀去判斷何者為樂,何者為悲。他安息在上帝的旨意裡,以上帝的旨意為美。當然,這又談何容易?我們都是過來人,了解個中所需的時間和磨煉。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不至羞愧。」
第二,以別的代替上帝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詩篇十六4)。
在把某人、某事,或某物當作上帝的過程中,我們並不自覺,因為不是故意的。我們只是感性而不自覺地,把那等人事物看作「心肝」、「寶貝」和「命根子」。不得,或得而復失,我們都悲痛欲絕,活不下去──心裡有很大的、無法填補的空缺感。我們想極力抓住甚麼,抓的卻虛空,內心有無法言喻的無奈與虛空感。可是我們並不知道何解。因為我們並不自覺。人不是很清醒的。聖經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我們需要上帝的光照,讓我們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所追逐、所懷抱的是甚麼,然後我們方能對症下藥,到主面前領受活水,以至心靈不再乾渴。
第三,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阿摩司書八11)。這方面,荷里活的明星是最佳的寫照。他們美麗、富有、事業成功、舉世聞名、有愛情……但他們是心靈最虛空的人。他們不能自己地不斷更換伴侶,找尋新的剌激──喝了還法滿足,甚至服藥身亡。
耶穌對婦人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憑常識就能知道,婦人信了耶穌以後,仍需喝水打水。耶穌指的不是口渴,不是說她信祂後不必喝水,祂指的是心靈的乾渴。她已經有五個丈夫,換了一個,總不滿足;現在她有的不是她的丈夫。她被人瞧不起,因為她如所有不道德的人一樣,以不道德的手法解決自己心靈的空虛。這些人像飲海水止渴,愈飲愈渴,愈渴愈飲,成了一種致命的壞習慣。我們有道德的人所表現的又是另外一種。耶穌說,第一要緊的誡命是以上帝為獨一的主,盡心、盡性、盡意愛祂。可我們最常犯的毛病,卻是看個人感情欲望的滿足與個人的榮辱得失,比遵行上帝的旨意要緊。結果追逐虛空的,必仍覺虛空。惟有放下自己的欲念,來到上帝面前,飲於活水,聽祂的話,以祂的旨意為美,以遵行祂的話為我們的人生目標,這樣我們便不再渴。
耶穌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馬太福音五6)先知何西阿說:「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竭力追求認識祂。祂出現確如晨光,祂必臨到我們像甘雨,像滋潤田地的春雨。」(何西阿書六3)我們不飽足,不得滋潤,是不是因我們追求滿足個人的欲望,更甚於追求上帝的旨意呢?我說這話並不是高調,更不是定罪,我們都是過來人,需要時間成長。沒有甚麼事可以一蹴而就的。許多事都需要我們慢慢領會。然而,我們總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起點吧?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viewpoint/viewpoint.aspx?id=trvp425
轉載請註明「原載《中信》月刊第425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