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下半场」活得更精彩
慕贤思
社会上一般人认为,人生在中年以后便逐渐老化,走下坡。然而,「年长」与「成长」并无冲突,可以并存。40岁以后的人生可以活得更灿烂,寻求实践意义,而非单单追求成功。
班德福(BobBuford)在他的名著《人生下半场》(Half Time)中,提醒我们几件重要的事:
1. 检视生命的中心点及优先次序。他作了个比喻;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个特别的盒子,装了他觉得最重要的东西。检视一下,你盒里装的是甚么?对信徒而言,信仰和神是否你生命的中心点呢?
2. 步入「下半场」,不一定需要转换工作或投身的领域,关键在于改变心态、改变世界观和重新规划生活。倘若真想作出重大的决定,宜先向一些熟悉你、可信赖的人(如:配偶、前辈、牧者、同工、友伴等)寻求意见,检视自己真正的所长,找出最能发挥恩赐的事情,并留意条件上的限制,比如年事已长,未必适宜重新学习一种语言、去到前线的宣教工场;但可以在后方推动差传、为事工募款。
3. 多人在「上半场」中以专长所建立了的关系,都十分独特和宝贵。若能在「下半场」善加运用,或许对推展神的国度大有益处。例如有些人擅长管理,有些人擅长投资策划,有时他们不需完全转换工作;但可分配时间,把这些恩赐用于天国的事工。
4. 发展第二曲线。很多人有多方面的兴趣和专长,比如既是出色的专业人员,同时也擅长音乐。班德福的建议是:每个人在第一种事业、专长发展达至高峰前,尽可同时多培养另一些兴趣和负担;且最理想是在「第一事业」的曲线走下坡前,便开始发展「第二曲线」。就是说,即或人生未进入「下半场」,甚至未想作出转变,便已有了准备。到「第二曲线」发展成熟时便会显明,让我们知道可以选择另一些在余生更值得投身的事情。
5. 持定50/50的原则。就是定出比例,把个人或群体的资源(不论金钱、时间、精力),一半用于自己,一半服事他人。比如一个家庭只把一半收入留给自己,一半捐助他人。教会把资源一半用于自己,一半用于教会以外的需要。个人把一半时间继续自己的专业,另一半时间协助推进一些回报不高,但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工作。这是个不简单的挑战!一般教会能把奉献的十分之一用于教会以外的事工已很不错,把二分之一用于教会以外是绝无仅有的。但班德福提出,倘若信徒或教会群体更多人决意这样实践,将会为世界带来许多真正的改变和冲击。
6. 接纳伴奏角色。既然「下半场」是寻求意义而非追求功利,且是发挥第二专长的时刻,就当接纳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不再是突出、显眼的。做个在背后默默的支持者、推动者。就如交响乐团中的演奏者,常是为与整个乐团配合,甚至是让其他乐器的音效更突出。
7. 保持终身学习。「下半场」既然有机会涉足一些未必是过去所熟悉的新领域,因此保持终身学习是最佳的装备方法。除了传统透过教室的学习,现在还可透过多媒体如音像、录像,互联网等来学习。此外,参加会议、访问、旅行、研讨会等都是有效的学习途径,能帮助我们在「下半场」活得更精彩。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080502
转载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20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