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普世教会六次大复兴

资料室

十八至二十世纪初,普世教会经历过六次大复兴,引领成千上万人归主,改革社会流弊,在学术文化和社会服务的领域也产 生巨大贡献。

第一次

1732年法国莫拉维弟兄会600多位信徒,经过一段日子恳切祷告,被圣灵充满而大复兴,使他们之後十年派出的宣教士遍及欧丶亚丶非和北美洲。往後二百年内共派出2,158位宣教士。他们 的宣教士亦影响了英国的约翰卫 斯理。

约翰卫斯理在日记中记载,1739年1月1日他和60位同工举行通宵祈祷会,半夜里圣灵大大浇灌在他们身上,他便和怀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一同开始英国的大复兴。怀特腓德到工地里向矿工讲道,使多人悔改,帮助了卫斯理突破必须在教会内讲道的观念。於是他在伦敦举行露天布道,向上万人传讲福音,许多人悔改归主!1742年又在苏格兰布道,有一到三万人一起聚会。

约翰卫斯理後来到美国讲道也 带来复兴,在波士顿向15,000人讲道,又在三年内使只有30万人口的 新英格兰多了三万人归主,单单公 理会就增加了135间教会!

从1740至1770这三十年间,复兴又直接促成九间大学创立,包括普林斯顿丶布朗丶哥伦比亚丶宾州丶若歌等。(普林斯顿最早的五位院长,全是着名的布道家!)这段时期的复兴被称为「大觉醒」( The Great Awakening),它还带来一项重要贡献,就是开始发动解放黑奴运动。美国也是在这大复兴期间立国。因此,曾有一位美国总统柯力滋(Coolidge)说:「美国是在宗教复兴中诞生的。」而约翰卫斯理领导的英国大复兴,有历史学者亦认为是影响英国国运,救了他 们免遭法国式的流血革命。

第二次

第二次复兴由1792年开始。美国的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和英国的尔斯金(Erskine)牧师鉴 於社会及教会的衰败,1784年联合 发出推动复兴祷告运动的宣言,结果美英两国同时大复兴。在英国,遍及英格兰丶苏格兰丶威尔斯和爱尔兰等,更兴起了普世差传运动,克里威廉(Willam Carey)1792年前去印度,被称为近代差传之父。这段时期,英国圣经公会丶主日学运动丶浸信会差传会丶伦敦传道会等先後创立,又兴起许多社会关怀运动,促使英国通过了奴隶贩卖的禁令。这阶段的复兴持续了三十年,在美国及欧洲也有好些国家发 生复兴,使许多大学生奉献成为牧 者及宣教士。

第三次

1830至1850年美国的复兴, 是由波士顿丶纽约开始延至德州,主要的领袖有芬尼(Charles Finney)。两年内约有十万人归主,卫理公会和浸信会会友增加最多。同一时期,英国丶欧洲丶印度丶非洲丶南太平洋群岛等多处地区也发生复兴。英国成立了救世军,加强了圣公会内福音派信仰的力量,苏格兰有自由教会(TheFreeChurch)出现,亦相继成立不同的社会服务机构如青年会等,热心传道,彰显主爱。

第四次

1857至1858年是一次透过祷告而产生的大复兴,由加拿大东岸数州开始,发展到美国各地。这次运动没有特殊的领袖,但各大宗派均受影响,一两年内有百多万人在祈祷会中归主!纽约和费城两处每日中午的祈祷会,有四至六千人参加!而英国也发生类似的复兴,过百万人加入教会。澳洲丶纽西兰丶印度丶南非也有复兴。而司布真丶戴德生丶慕安德烈等均大大被主使用。

第五次

1880至1890年这阶段的复兴,学生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和发展,成了差传运动的主力。在二十年内约有一万人投身海外差传工作。称为学生志愿布道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尤以慕迪和穆特对此最有贡献。国际大专基督徒团契(InterVasity Fellowship)也在这时兴起,这期间宣教工场如日本丶印度丶非洲丶南美等也发生一些复兴。

第六次

1904年威尔斯的大复兴,是一次影响范围最大的运动。其间祷告会普遍兴起,威尔斯只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两年内增加了十万会友。十年内复兴遍及六大洲许多宗派,头两年已有500万人归主:1903至1906年,英国教会增加了五丶六十万会友。美国亦全面受影响,在俄勒岗州的波特兰(Portland),因为参加祷告会的人太多,各行各业每日要停工数小时。七大宗派五年内增加了200万会友!其他地区也有复兴:日本信徒增加了一倍(1900至1910)。印度在1905至1906年间会友增加了70%。印尼十年内信徒增加了三倍至30万。非洲增加了50万。朝鲜的复兴,藉着历久不衰的祷告运动,影响延至今日的韩国教会。中国由古约翰(Jonathan Goforth)在华北及华中六省主领奋兴会,亦带来很大的复兴。及至二十到四十年代,中国教会由宋尚节博士及伯特利布道团领导的奋兴及布道运动,遍及20省。他们工作的果实,不少至今犹存。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070503
转载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14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