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先哲奥古斯丁生平
沛恩
北非裔出身
奥古斯丁公元354 年11月13日生於北非塔加斯特城(Tagaste),现今阿尔及利亚( Algeria )的桑克阿克拉(Souk-Ahras),是当时罗马帝国版图中一个美丽繁荣的小城。父亲伯特撒乌斯(Patrieius)和母亲孟尼迦(Monnica)在当地拥有一个小农庄。伯特撒乌斯是北非柏柏尔族人,入了罗马籍,却未归信基督。孟尼迦比丈夫小25岁,是虔诚信徒。他们有三个孩子,奥古斯丁特别聪颖,14岁时得到父亲友人资助,到邻近的马道拉(Madauros)升学。但马道拉城风气不好,很多娱乐消遣的场所,孟尼迦常为儿子祷告。
叛逆并皈依摩尼教
16岁时奥古斯丁转到迦太基继续学业。这个美轮美奂的城市有着各种文化和体育活动,如赛车丶比剑丶歌剧丶社交宴会等。但最吸引他的是学术文化气氛,他在那儿攻读辩论学丶修辞学丶几何丶音乐丶法律和数学等,并师从西塞罗学习修词学。他的才华和文学修养为他赢得声名。这时青年期的奥古斯丁对人生意义丶苦痛根源等问题开始产生浓厚兴趣,19岁的他已开始授徒教授修辞学;但生活开始放荡,和一个乡村来的女子同居,生下一子,并且接受了摩尼教。摩尼教是一异端教派,不相信基督为人赎罪丶受死和复活,主张二元论,并视女性和物质世界皆为邪恶。母亲知道他的景况後十分着急,去请求主教劝儿子回转,主教却安慰她暂且只管由着儿子,为他祷告,并说儿子至终会因她的祷告和眼泪回转。
375年,奥古斯丁带着情妇和儿子回到家乡,开班教授文法,极受欢迎。母亲则继续为他流泪祷告。一晚,孟尼迦作了一个梦,醒後清楚记得在梦中自己站在一木造的量尺顶端,有个年轻人笑着走向她,问她为何哭泣?她便回答是为担心儿子偏离了正道。那人却叫她放心,并告诉她所站之处,儿子也会站在那里。之後她果然见到儿子在自己身旁,站立在量尺之上。她由此得着确信,继续为儿子的悔改回转守望。
在米兰省悟与回转
奥古斯丁有位相信摩尼教的好友,曾和他一起讥笑基督徒,後来患上重病,昏迷中他的家人请教牧来为他施洗,竟奇迹般好起来,并且归信了基督。这使奥氏开始检讨自己的摩尼教信仰。在家乡过了几个月,他决定回到迦太基,母亲亦与他同行。在迦太基,有机会见到摩尼教主教浮士德斯。奥古斯丁原希望他回答自己心中对信仰的好些疑问,但见面後奥氏发现对方除了口才,根本毫无学问;失望之馀,决定脱离投入九年之久的摩尼教。
383年罗马有个教师席位,奥氏便离开北非,只身前去履新,但因偏居一隅,加上身体常常不适,很多学生都转学了。後来得罗马市长塞马求斯推荐,前往米兰任修辞学老师,因他的表兄弟安波罗修(Ambrose)是米兰的主教。奥氏在米兰遇到安波罗修主教,被他卓越的行政才能及讲道吸引,开始远离世俗的学问,走近基督真道。次年春天,他母亲及大儿子也到了米兰,在母亲和安波罗修影响下,他终於舍弃同居15年的情妇,把她送返北非。
这时奥古斯丁追求真理之心更迫切,加上安波罗修的影响,心中背离正统信仰的障碍得以除去,渐对世俗的名誉丶地位失去兴趣,希望远离尘俗,归向基督。但罪的问题仍困扰他,一日,他在米兰的花园里第一次向神祷告,流泪求问为何自己的罪得不到解脱?这时他听到一个声音,呼唤他:「拿起来,读!」他感到这是神的命令,於是打开园里椅子上的圣经,读到罗马书十三章13至14节:「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他终於感到与世界的关系可以断绝,全心归向基督!当他把这消息告诉母亲,这位敬虔的母亲深知她多年来的祷告终蒙应允,一切哀哭都化为喜乐!後来他隐退了一段日子,深入研究基督教要道,33岁时受洗。
在希坡出任圣职
388年母亲孟尼迦去世,而之前父亲及18岁的儿子也先後去世,於是他回到非洲塔加斯特,并成立了一个苦修社团,专注静修默想。并在那儿写下了几部影响中世纪教会思想的作品。他原本潜心修道及写作,但391年因受信众拥戴,在希坡接受(今日的安纳他〔Annata〕)教会的圣职,396年出任希坡主教,时年约41岁。
希坡是个贸易城市,没有迦太基或罗马的文化和财富,因此就任主教後,奥古斯丁每年仍有几个月回到迦太基处理教会事务,在那儿的环境及氛围中,他亦得以发挥所长,深受欢迎。他又藉辩论和着述反对摩尼教。392年8月,他公开与摩尼教的着名教师伏图纳塔斯辩论,经过两日激辩,屡述其谬误,摩尼教从此式微。
致力辩道与写作
当时非洲的教会各自发展,百花齐放,大公教会反而不是那麽受支持。但奥氏解决了大公教会内部一些教义上的问题;在他努力下,他领受的信仰渐成为非洲教会的主流。他写了230本以上的书籍,解释神丶基督和人的性质,又写了无数信函,流传至今的也超过二百封。为他写传记的作家波西底乌斯曾说,他一生口述和亲笔写下的作品,可能是热心的读者穷一生之力也未必能读完的!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忏悔录》(Confessions, 397年),记下他一生追求认识神丶认识自己的历程。
411年开始,奥氏用了十多年时间完成22卷的《上帝之城》(City of God )。写作这书,是因为他眼见罗马文明即将为日耳曼民族及异教文化倾覆,但许多教外人把帝国的衰亡归咎於罗马人归向基督丶排斥异教信仰。奥氏写作这书,确立一个从神学出发的历史观,指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不同,後者建基於人对自己的爱,轻看上帝,前者建基於人对上帝的爱,而轻看自己。在现世之中,两种城交织在一起,但审判之日,将会被分出来;以此鼓励圣徒持定盼望,凭信心与爱心生活。
410年日耳曼攻陷罗马城,又入侵西班牙,继而预备入侵北非。罗马帝国和大公教会也岌岌可危,这时奥氏设立难民营,收容难民,训勉信众。70岁以後他不良於行,不能再像往昔般讲道,於是专注写作,完成了《基督教义》。430年8月28日,日耳曼人围攻希坡城的第三年,奥古斯丁溘然长逝。外族人入城後大肆抢掠,但奥氏遗作的手稿一直得以保存。帝国已亡,希坡城亦早已不复存在,唯这位一代先哲的作品,却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传诵。
参考资料:
《爱的颂歌──奥古斯丁忏悔录》,奥古斯丁着,林牧野丶汤新楣译,中英对照精节本), 香港:海天书楼出版,2004年7月。
《奥古斯丁选集》,奥古斯丁着,汤清丶杨懋春丶汤毅仁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1996年8月五版。
《当代神学辞典》之「奥古斯丁」,杨牧谷编译,台湾:校园出版社。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070305
转载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12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