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怀丧亲者

梅林宝珍

不疏远,不过热

很多人遇上亲朋丧失至亲,往往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关怀。为怕说错话丶勾起或触痛别人的伤口,便暂时避免接触,期望过一段时间,丧亲者的情绪平伏了才再联络。这对部份丧亲者来说是可行的。不过最好能让丧亲者明白,你原意是想给他(或她)空间,倘若他(或她)需要你的关怀丶安慰或帮助,你仍愿意随时给予援手。事实上,丧亲者在失去亲人後,是需要空间适应和接受的。而部分丧亲者在这空虚失落的时候,渴望更多的关顾和支持。若你在此时突然减少与他连络,不免令他产生自卑,以为别人看不起自己,或以为你怕被他牵累,所以逃避丶疏远。因此要彼此有共识。有一些人则对丧亲者过分热情丶关怀,认为需要整天陪伴着或照顾他们。但有时给予太多意见或提议,例如叫丧亲者勿再过分思念亡者,建议他们出外旅行散心丶搬家丶扔掉亡者的遗物,再结婚生子;或为丧亲者安排很多活动,令他们没机会安静下来,以为这样有助他们不再有时间去想不开心的事。这往往会弄巧反拙,使他们缺少机会独自思想和处理个人的哀伤,为他们带来更多困扰和压力。

其实,倘若丧亲者愿意让你陪伴或找你倾诉,应尽量多听少讲,认同他悲痛的情绪,让他得着宣泄的机会。不要以为流泪哭泣不应该,也不要迫使他们做太多决定, 或认为他们应在什麽时候停止哀伤,因为各人情况不同。

敏锐关怀丶释去顾忌

中国人可能会因着迷信或一些传统的避讳,认定丧家是不吉利,担心与这些人来往会带来噩运;又或者认为丧亲者是个不祥的人,不许他到访,或对他参与一些事情有所避忌。这些不正确的态度除了会加深丧亲者的悲痛,更会令他们变得自卑丶内疚或自责,觉得自己有如罪人般,变得退缩,甚至与避讳者关系破裂。

此外,过多电话查询丧失亲人的经过和情形,亦造成骚扰。因为当丧亲者不断要向人重覆那些伤痛的经过,会造成精神和情绪上的困扰,甚或妨碍了丧亲者休息或处理事情。若想要表达关怀,不妨寄上一张小小的问候卡或短笺,写上几句关心安慰的话。有时一个关切的眼神丶点头的认同丶有力的握手,或轻轻拍一下肩膊,已是表达关怀很好的方法。

如果你是丧亲者的亲人,若情况许可,可考虑为他们做一些较实际的事,例如在经济上给予支援,暂代他们照顾家中老少或处理家务,让他们可以安心去办理丧事或处理一些杂务。适时的丶出自真心真意的关怀,是最可贵的支持和帮助。

倘若丧亲者是信徒,可以跟他们一起祷告,提醒他们依靠神丶亲近神,向神支取力量。然而,亦要留意这阶段他们是否对神有所困惑,怀疑神的慈爱,甚或怀着怨愤,否则一些话可能令他们更反感或激动。

了解丧亲者面对的转变

失去亲人,不管关系如何,都是在经历「失丧」(Loss),会令我们心灵丶情感上失去了依归,在人生路上失去了伴侣或依靠。甚或还可能有很多连带的失落,如金钱丶时间上的投资,又或要放弃一些计划丶希望丶梦想等。

失去亲人令我们在身分上也有转变,成为鳏夫丶寡妇丶孤儿丶不再能做父母丶失去手足之情,或知己良朋……。一些人在丧亲後,因经济问题或各种原因,得面对搬迁,除了要适应环境的转变,更有可能要接受生活素质下降,或被逼离开与亲人一同生活丶有过快乐回忆的地方。有时要舍弃亲人的遗物,那种难过和伤痛,亦难以言喻 。

年轻的丧偶者,男性可能在工作之馀还要照顾儿女,打理家务。女性则要承担经济的压力,并要身兼父职教养孩子,或要负起照顾家中长辈的责任。如果是父母失去孩子,会失去一个照顾丶养育丶关心和寄望的目标。如果是失去兄弟姊妹,则可能要承担逝去者在经济或照顾父母方面的责任。如果逝去的是母亲,一个家庭可能便会失去核心人物。

帮助丧亲者处理哀伤

在哀伤中,哭泣是一种发泄途径,不必压抑。眼泪可以洗濯我们的心灵,有助化解心中的愤怒或郁结。不过为了健康和保护双眼,也要控制,不要哀哭过度。更要开启心眼,去体会困苦带来什麽启示, 不致让眼泪白流。

总括来说,正常的哀伤反应(Good Grief),在情绪方面有惊惶失措丶伤痛孤单丶徬徨凄凉丶焦虑不安丶空虚寂寞丶失落麻木丶害怕混乱丶内疚自责丶不甘心等…… 。身体方面,可能会食欲不振丶头痛失眠丶呼吸不顺丶心口郁闷丶月经失调等。而人际关系方面,可能会有一段日子怕见人丶自我封闭丶害怕孤单丶心烦意乱等,但假以时日,应可平伏及改善。

部分丧亲者在哀伤初期会感到身体某些部位疼痛丶精神恍惚,吃不下丶睡不宁,女性有时亦会出现贺尔蒙失调丶皮肤出现问题,突然发胖或消瘦等,如哀伤的情绪持续,严重的甚至会引致抑郁症,这 时便要留意求医或寻求专业意见。

至於不正常的哀伤反应(Bad Grief),会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过了一段日子仍常缅怀过去,常怨恨为何会发生这事?明显不肯接受事实。

对一切事情抱 绝 望态度,同时有自杀的计划或自残的倾向。

有严重的罪疚感,过分责怪自己,不能跳出困扰的情绪,自怜自卑,变得事事退缩。

大吃大喝或不吃不喝,用烟酒来麻醉自己,放任生活,想用各种方法来折磨自己,采取自我放弃的生活态度。

寻求支援

鼓励丧亲者找家人或朋友倾诉,虽然对方未必完全了解,但至少会多一份关心丶支持。亦可向一些丧亲服务机构寻求专业意见和辅导,或参与一些丧亲小组丶单亲组织的活动,同路人的分享往往是有效的支持。此外,可鼓励丧亲者把亡者一些 值得学习的精神发挥出来,或为亡者完成一些心愿丶抱负,这不单是对亡者生命的尊重和延续,也可以成为鼓励自己 活下去的动力。

最後,可帮助丧亲者检视自己的人生观丶价值观,是否愿意放手(Let Go)。这不是说要忘掉亲人或过去一切的回忆,而是放下哀伤难过的情绪,重新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投入生活。因为一双紧握的手,无法再拿取其他东西。只有愿意把手放开,才可以拿别的东西;能把心灵开放,才能承载新的祝福。

本文链结: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s20060102
转载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04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