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同心同行—訪許道良牧師、師母

余黃國凱

許道良牧師、師母同心服事主40多年。許牧師曾任香港播道神學院院長,神學和倫理學教授。著有《牧養與承擔》、《抉擇與代價》、《超越與轉化》、《獨特與恩慈》、《杖與竿》。許師母徐春華曾在香港播道神學院任教,教輔導、家庭和婚姻課程。

凱(余黃國凱):聽說許牧師的父親是牧師,家裡有好幾位全職事奉?

許(許道良牧師):我是第四代基督徒,從曾祖父起已信主。家父是許漢隆牧師。我三個妹妹都嫁給傳道人。一個姨甥是傳道人,另一個姨甥女嫁給傳道人。我自己三個孩子都熱心事奉主。現在家中已有五代基督徒。

徐(許師母徐春華):我父母不是基督徒,他們覺得基督教學校好,送我到教會學校唸書。我在香港讀過培道中學。在女拔萃讀中三時,在葛培理牧師佈道會中決志。其實那次不是第一次決志,是一個里程碑。後來我發覺信主其實是一個歷程,不限於某一次的決定。

許:重生是一個過程。我在基督教家庭長大,更難明確地說出何時何地信主。

凱:請說說您們蒙召的經過。

許:家父是牧師,一生忠心事主,曾被越南教會差往柬埔寨金邊事奉,後來回到越南。我15歲前,對全職事奉看法負面,因為父親老忙於教會的事,不常在家;但是管教很嚴,要求又高。我們做牧師子女,事事要做其他孩子的榜樣,壓力很大。加上看見教會某些長執怎樣對待牧師,我們兄弟姊妹都忿忿不平,覺得牧師很難做。

後來年紀稍長,經歷神的真實,明白父親所以這麼看重教會的事工,是因為尊神為首。我在一次培靈會中被基督的愛激勵,立志事奉祂。清楚蒙召也是一個歷程。不過自從那次,我再沒有動搖。後來神不斷給我印證,我也不停更新事奉的心志,沒有退後。

徐:我赴美升學後,在教會裡教主日學。1960年代初參加校園團契冬令會(Urbana Convention),在那裡受感動,獻身事奉神。

許:父親對我影響很大。他很愛護年輕人,鼓勵年輕信徒將傳道看為第一選擇,不適合作傳道才選擇其他工作。當時我們教會有20多人獻身全職事奉,佔很高比率。

凱:令尊對您們的服事有甚麼影響?

許:父親把家開放,星期日有祈禱會,一大清早就有年輕人來我們家,媽媽會為他們預備早點;下午詩班練習,午飯也在我們家吃,家裡常有人進出。後來我在播道神學院事奉,常和師母邀請不同年級的學生到我們家裡吃飯。在教會事奉,也常邀請執事來我們家開會。會前同吃早餐,然後一起學習研討,接受牧者的裝備,最後才討論教會事務,提高會議效率。

凱:可以分享您們過去幾十年服事的經歷嗎?

許:我在越南長大,高中畢業後在越南神學院讀了一年。當時,一位朋友在越南負責美國門諾會的慈惠事工,他介紹我去美國讀書。我原打算學成後回越南事奉,誰知1975年越南政權轉移,便打消這個計劃。後來得悉香港播道神學院有需要,便申請加入美國播道會差會,以宣教士身份到香港事奉。由於我的事奉重點是神學教育,許師母是全職講師,後來我還擔任院長,常到各教會傳講信息,出任一些機構的董事會,故不能擔任教會全職牧師。

後來我看到中國大陸牧者的需要,便辭去院長職位,回美國著書。又看到很多大陸同胞移民加拿大,需要國語延伸課程,我又開辦這些課程。從2009至2012年,我擔任羅省華人播道會主任牧師。現在名義上退休,仍不斷寫作和應邀出外講道。

徐:我婚前在芝加哥的三一大學教數學,同時在神學院修讀輔導學課程。婚後有了孩子,就不教書,暫停進修。等孩子稍長,我再全時間讀心理輔導。當時年屆40,主要想到孩子長大以後,我該怎樣事奉和與許牧師配搭。我一直教主日學,帶領姊妹查經班,碰到不少婚姻和家庭的問題,故選擇輔導學。因有許牧師的鼓勵,我完成了臨床心理學的訓練,就參與神學院的事奉。

凱:請問牧師對神學教育最大的負擔是甚麼?

許:我從1975至2003年在香港播道神學院事奉,最大負擔是栽培合神使用的人。我曾擔任亞洲神學協會會長六年,到各地推動神學教育。我深覺得教會很需要有好僕人,教會領袖的素質直接影響教會信徒的素質。

我的負擔是裝備牧者,希望他們有美好的靈命,然後在這基礎上建立知識和事奉技巧。教牧需要有牧者心,就是父母心,視自己如同父母,關懷愛護教會和弟兄姊妹。保羅就有這樣的心。不要把牧養視為工作,如果只因為蒙召而事奉,不愛惜群羊,就很難將牧養工作做得好。牧者事奉不是為了蒙召,而是愛主又愛主的羊。牧者如果不想接近羊,根本不適合作牧者。例如開放自己的家,其實很不方便,但為了能用生命去接觸人,我們就開放自己的家。

凱:那師母心又如何?

徐:師母也應該視信徒為子女,樂意款待。同時要注意自己的位份,與牧師配搭事奉,支持牧師。我讀輔導學,是為了幫助牧師,與他配搭。我看重的不是地位和身份,而是事奉神。只要神吩咐,我就樂意做。

凱:請問您們怎樣配搭?

許:有師母伴我同行,是人生很大福氣。我們交往時,已知道事奉神是我們一致的方向。我們都看重這優先次序,故看法很容易協調。

師母也有自己的事奉,照顧家庭、關懷弟兄姊妹、在神學院授課等;但她樂意支持我站在台前的事奉,樂意讓我作領導,我也願意承擔這責任。至今都配搭得很好。

徐:舉一個例子,我教「個人成長班」,每次最後一課總邀請學生來我們家,讓牧師與他們傾談。有一次,一位學生說:「啊,我懂了!牧師不在時,您主持一切;牧師在,您讓座。他離開後,您又領導。」這是我們的配搭形式:牧師在,由他領導;他不在,我就盡力而為。我樂意擔任支持和協助的角色。孩子小時,我不參與太多事奉。牧師的工作不是朝九晚五,有時晚上也要開會、探訪等;我們二人應有一人留在家裡陪伴孩子,不要讓他們覺得沒人管。到了孩子可以自己上學,我把事奉安排在他們上學的時候。牧師很忙,但早、晚餐都盡量回家與我們在一起。

許:有些人說,做傳道人買一送一,聘請牧師,師母免費幫忙。我覺得不應該這樣說,有機會事奉是神的恩典,不應為待遇而事奉。我們在教會義務服事也沒有薪水。師母最好與牧師同心在一個教會事奉。師母多照顧家庭,大家的壓力都可減輕。當然,如果牧師薪酬不夠養家,師母另找工作也無可厚非。

凱:請問您們怎樣面對難處?

許:考驗來到,我們就靠神站穩,仍然持守事奉的心。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更新的選擇。每天都將我們的心交給神,求神使用。不要自己有雄心大志要做甚麼,要緊的是跟隨神,聽祂吩咐,神就開路。要用智慧分辨甚麼事該做,甚麼事不該做和不必擔心。

16年前,我患前列腺癌。這是考驗,當時心裡也沉重,但我們交託給神,學習功課,神就開路,祂是信實的,神的同在永遠不變。每次考驗都加強我們的信心,不要老問「為甚麼」。如果硬要答案,情緒就波動不安,因為神不一定給答案。要學習順服,信神的恩典夠用。

例如事奉時受人攻擊,很難不問「為甚麼」。其實只要在神面前問心無愧,就不必想太多,繼續憑信心事奉前行,只管做好神叫我做的事。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處理的,一定要交給神。這是生命的操練。

徐:每次看到牧師在事奉上遇到困難,我就多關心他,例如問他要不要喝杯熱飲等。他願意講,我安靜聆聽,絕不外傳,也不多加意見;他不願講,我也尊重他。

凱:請分享您在事奉中的苦與樂。

許:最大的喜樂是被神使用,成為別人的祝福。我們深深感到,事奉神是很大的光榮,不是重擔。

另一個喜樂是有好同工。工作雖然沉重,他們給我們很大支持。多年來,神一直把許多很好的同工放在我們身邊,他們成為我們的祝福。再有就是教會裡執事、同工和弟兄姊妹合一,同心事奉。

苦不是那麼多。只覺得自己很有限,無論在心力、智力和體力上都不足,偶爾會有挫敗感。例如:當我的異象未能落實,或實踐得很慢,都會影響我的心情。阻力大時,也會令自己有點氣餒。同工不和,也很影響我的心情。

凱:請問師母,您最欣賞許牧師甚麼?

徐:我很欣賞許牧師有敬畏和單純信靠神的心。我相信這與他們幾代信主、事奉主有關。他的母親生了12個子女,有三個夭折,只餘下九兄弟姊妹,在成長期間遇到不少困難。在柬埔寨時,生活很清苦,他們一家都學會倚靠神。許牧師很有愛心,很關心會友。他是個很寬宏大量的人,表裡一致,這些是很難得的素質!他對我非常好。

凱:許牧師您退休之後有甚麼特別體悟?

許:退休後似乎一切都在走下坡;可是現在越覺得講道比以前更興奮、更熱切,發覺在事奉上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感謝神仍給我很多學習和事奉的機會。

凱:最後,請許師母與我們分享一些教養子女的心得。

徐:我們夫妻在婚姻道路上走了40幾年,有三個孩子、三個孫兒。子女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會因子女影響我們的事奉。他們年幼時,我多點留在家,指引他們,不只是吩咐,也不刻意遷就,他們都很受教。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特長不一樣,我們不會要求他們事事出人頭地。做父母的要因材施教,訓練他們自動自覺。我們會有親子時間,單獨和他們談話,了解和關心他們。如果孩子反叛,作父母,尤其是母親,要多抽時間與他們相處,跟他們建立良好關係。我們很注重父母子女的關係,每逢星期五晚上都留在家裡一同吃飯,一同遊戲,靈修禱告,讓他們享受家庭的溫馨。

可惜現在很多父母走到另一個極端,聚會也不參加,以孩子為生活中心,怕孩子不喜歡自己,可謂本末倒置。另外有些父母太投入事奉,忽略了孩子,與孩子關係惡劣,孩子不願去教會。我常勸父母多稱讚子女,可惜現在子女根本沒做些甚麼,父母就無緣無故稱讚他們,使他們完全不能承受挫敗,不接受指責,甚至不能接受意見。父母真要有從神而來的智慧。

有些家長給孩子太多壓力,要他們學這學那,學業、運動、音樂樣樣都會,又常拿孩子做比較。家長應該明白,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好的靈命,給孩子作榜樣,從小引導他們走神的路。要全家事奉,讓孩子去短宣,使他們學習與人合作,不致太自我中心。

今天做父母不容易。無論如何,要將神的道種撒在子女們的心田,用神的話教導他們,為他們禱告,與教會合作抗衡世上似是而非的說法,給孩子們灌輸正確的思想。

牧者心

有些牧者會常埋怨會友諸多要求,那是因為自己沒上心。有些牧者講道好,但弟兄姊妹聽了,不覺得是為他們好,他們就不容易受教。

如果傳道人沒有牧者心,是沒有辦法教導他由無轉為有的。他必須自己先經歷到主的愛,才會知道怎樣去愛主、愛人。如果只是理論的教導,作用實在不大;就像讀了很多靈修課程,未必能使信徒變得靈命好;唯有將所學的知識融會於自己的生命,靈命才有改進。

「心」是一種心態。愛是主動發出來的,別人不能勉強你。技巧可以教,但心態很難教。你可以教他如何去關心人、輔導人,或一些技巧;但心—愛心是教不來的,真要自己在神面前反省,並願意付上代價。實踐並不容易,這與他個人的經歷、在神面前的領受,並他靈命的深度有關,是意志的決定多於知識的理解。

~許道良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40301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54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