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財不能豐富生命

蔡少琪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有幾篇文章談論世局的改變,其中一篇為前美國克林頓總統任內官員的專訪,被訪者慨嘆,廿一世紀前10年,是美國世紀的最後一個10年。1989年蘇聯解體時,尚以為美國國勢可獨領風騷;然而,經歷「911」事件及金融海嘯,美國國力衰退。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以更宏觀的角度去看世界局勢:過去10年世局的變化,印證了西方國家藉著宗教改革、工業革命統治世界500年的王朝已臨到末期;然而西方統治的萎縮是否意味著東方的崛起?當中尚隱藏著很多的未知數。基督徒只要按聖經的教導,持守一個不貪財能知足,及敬虔的生命,就會有豐盛的人生。

勿用財富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和敬虔

聖經並沒指「錢財」是萬惡之根,而是指「貪財」是萬惡之根。人常錯誤地「用錢財」去衡量自己和別人的價值及敬虔。自高自大的原文為膨脹自己,一旦被刺穿就萎縮;就如金融市場的泡沫一樣,爆破了就歸無有。自高自大的人以為他擁有一切;然而他卻是一無所知,既不懂認識真實的神,又不懂得認識真實的自己。他們另一個特性是專好問難,病態性的追求爭辯(參提前六4)。他們亦壞了心術,心思敗壞,缺乏真理,滿以為賺錢可達至敬虔,或以敬虔的方式去賺錢,得著神物質的祝福就是敬虔,把敬虔與得利連在一起(參六5)。

甚麼才是真正的富足?「有錢財,沒有健康;有錢財,沒有家人;有錢財,沒有朋友;有錢財,沒有品格;有錢財,沒有良心;有錢財,沒有靈魂,沒有真神!」如果有錢財而失去「健康、家人、朋友、人格、良知、靈魂和真神」,這可算為富足的人生嗎?但多少人為了錢財而喪失或出賣了這一切?我們需要錢財供應日用的飲食、照顧家人、預備將來的日子及用以幫助有需要的人,要警惕的不是「財」而是「貪」。追求錢財有一條界線:要將神放在首位,而非錢財。其次是不應影響個人健康、家人關係、品格和良心(參六10)。孫中山先生在民國時期將西方六天工作、一天休息的文化引進中國,當時反對聲音不少,因為怕喪失了很多賺錢的日子。今日中國社會,凡事「向錢看」的文化產生很多累己累人、自私敗壞的情況。那些經常「想著要發財的人」,不能「發財」,就像沒有了人生,陷在迷惑、網羅、無知的私慾、敗壞及滅亡中(參六9)。

十誡中就有「不可貪戀」。聖經容許我們有自己的房屋、妻子,問題不在於房屋、妻子,而是「貪」的問題(參出二十17),在於非分之想。保羅總結十誡時強調「不可貪婪」,「渴求不應得」的就是「貪」(參羅十三9)。「貪」是嚴峻的事,貪財的人不會將神放首位,會背棄耶和華並且輕慢祂(詩十3)。人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瑪門,不是輕這個就是惡那個。有貪心的,就與拜偶像一樣(弗五5)。不要用財富來衡量自己的價值。馬來西亞拿督程鐵健在電視台(Good TV)的見證專訪中,分享了他曾因將錢財放在首位的失敗。20多年前他經商失敗,受盡指責;他的基督徒家庭醫生帶領他認識了耶穌基督。在失眠中學習祈禱,求神進入他內心,祈禱後他享受到長久渴求的安眠。信主後的他敬虔禱告倚靠神,六個月後,又奇蹟般地將失去的財富全數取回,甚至購入股票行,擁有私人飛機和跨國銀行,晉身為大馬首富。可惜,財富令他忘記了神,甚至將祈禱一事交給妻子「代辦」。後來,程鐵健又一次經歷金融風暴,再次失去所有,甚至欠債十億馬幣,他曾想過自殺以圖解脫。他形容自己初期是個「嬰孩式的新信徒」:不依靠神而是依靠「金錢、權力及地位」。他的屬靈光景好似「清教徒登陸美國時,貧窮但敬虔。神祝福了他們,讓美國強盛;但富足後他們卻忘記了神。」程鐵健再次祈禱認罪,奇蹟地他又償還了所有欠債,再次成為富翁。目前的他形容自己是百分之百委身和有承擔的基督徒,他是主的僕人,單單服事主,財富為神所賜。他家使用率最高的是祈禱室,公司每週都安排祈禱會和崇拜。「耶穌是主」四字刻在公司天台上。其實很多基督徒都如程鐵健一樣,經歷幾許風雨才領略到「耶穌是主」。程鐵健妻子見證說:「神讓他失敗,直至他明白金錢、權力及地位都不可靠,而唯獨依靠神時,讓他更親近神,性格改變,懂得饒恕,並將財富放於合宜的位置,生命就得著喜樂。」

敬虔知足才是真正的豐盛

為甚麼說「敬虔加上知足等於大利」(提前六6)?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指出:「世界上有些東西比財富更重要,其中之一就是,能享受簡單事物的能力。」擁有10元便喜樂的人,當擁有100元時必更加喜樂;相反,擁有100萬都沒有喜樂的人,擁有50萬必然不快樂!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賺」了,因為我們並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身上的衣服都是「賺」來的,有食有衣,就當知足(參六7,8)。衣服的功能用以蔽體,過多只是浪費。冬日的熱飲,街頭小吃,甚至腐乳清粥,花費不多,都能飽足,關鍵是我們是否有知足的心。能懂得享受簡單事物的人,順境時能積累財富幫助有需要的人;逆境時繼續享受神賜予的腐乳清粥,簡單的供應!「知足」就是「足夠」,主的恩典夠用(林後十二9)。保羅強調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不論順境逆境(參腓四11)。「也不貧窮也不富足」,但有「需用」飲食的生活就知足了,也是舊約的教導(參箴三十8)。「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六10)主耶穌、保羅和很多屬靈偉人的經歷就是:雖卑實榮、雖貧實富、雖弱實強。凡事謝恩,順境時感謝神的祝福;逆境時感謝神有更美好的旨意,就是在艱難裡有更多「與神同行」,「經歷神」的機會,更多接受家人及弟兄姊妹的關心,更多鍛鍊堅毅的屬靈品格及信心,是生命成長的好時機。

華人牧者唐崇榮的母親陳織娘女士,是個印尼華僑,虔誠的基督徒姊妹(她的生平可以參閱《陳織娘的一生》一書)。33歲守寡,要養活幾個年紀幼小的孩子。1949年攜同孩子們到印尼生活,由零開始建立家園。孤兒寡母,生活極其艱苦;然而唐家培養出四位牧者。唐家兒子長大後都按時寄錢給母親作生活費,陳姊妹默默地撥出錢來幫助更有需要的人。陳姊妹死後,常有親友、鄰舍、教友向唐牧師還錢。這位敬虔的寡婦,看似貧窮卻使很多人富足;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求神賜我們一顆知足常樂的心。

在神裡富足的,才是真正的富翁

貪財的人倚靠無定的錢財,如昔日大馬的程鐵健,財富如波浪翻騰,心就不安。我們要享受神厚賜的百物,從勞苦中賺取得來,讓自己、家人、群體及鄰舍得幫助,這才是富足的人(參提前六17)。早期教父約翰金口(John Chrysostom)曾言:「富翁非指那些擁有很多的,而是那些樂施很多的。」將金錢長期埋在地下的,一點益處都沒有。神喜悅基督徒行善,在好事上作富翁,他在神眼前就是富足(參六18)。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Andrew Carnegie)33歲時在他日記上寫著:「對金錢執迷的人,是品格卑賤的人。如果我一直追求能賺錢的事業,有一天自己也一定會墮落下去。假使將來我能夠獲得某種程度的財富,就要把它用在社會福利上面。」他後來真的賺錢無數,到年老時捐出大部分家財於慈善事業上。其中一項公益事業就是捐建圖書館,經他手捐建的圖書館有3,500座之多,兌現了他年青時的承諾。

反思今日騰飛的中國,富翁不少,但肯將錢送出家門的卻寥寥可數。有人分析為甚麼今天美國仍有不少富翁,如比爾.蓋茲(Bill Gates)願意將大部分財富捐出,是因為昔日有安德魯.卡耐基(Andrew Carnegie)及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等富翁樹立了好榜樣:取之社會,回饋社會。這些富翁在好事上富足,營造了美國樂捐的風氣。但願各人都有行善的心志,立志將神賜予我們的恩賜及能力,在好事上大大富足。

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就是要預備「永生的未來」,而不是在地上的將來!要持定「永生」,就是那「真正的生命」。因為人生是短暫的,白白的來,白白的去(參六19)。我們都熟悉主耶穌「拉撒路及財主」的比喻:拉撒路極其貧窮,只得零碎充飢,財主則極盡奢華;但拉撒路死後幸福的躺在亞伯拉罕懷中,而財主卻飽嘗以前諸般過犯帶來的懲罰。見主面時,主不會問我們在世上擁有多少富足,祂只問我們在好事上是否富足?若我們在行好事上是貧窮的,在永恆的生命中也是一貧如洗。耶穌出生在馬槽,被釘死於十字架,生活在沒有枕首的地方。在人眼中,主耶穌一生都貧窮;但祂一生成為多人的祝福,在好事上,在神眼中,祂都是富足的(參林後八9)。

美南浸信會女傳道會的先鋒,人稱「為中國餓死的單身女宣教士」慕拉第(Lottie Moon),1840年12月生於美國,家境富裕,擁有1,500畝地的果園。她接受優良教育,懂八國語言。1873年,慕拉第首次踏足中國,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市)登陸,遇上當時的大饑荒。差會發給她5.5元的生活費,她將其中的5元交予另一位宣教士幫助貧困人,餘下的5角用來賙濟乞丐。慕拉第在中國的工作感動了很多美國人捐獻。1912年,她又遇上中國另一個大荒年。當時來自美國的奉獻很少,她將自己僅有的都獻出了。由於極度營養不良,只剩下50磅的體重。其他宣教士強送她返回美國休養,誰料船剛離中國不久,在1912年12月24日,她就死在日本神戶港。山東省蓬萊市有紀念慕拉第的「遺愛碑」,背面刻有她的生平。美南浸信會發起的「慕拉第聖誕獻金」運動(The Lottie Moon Christmas Offering),鼓勵弟兄姊妹要在好事上富足,獻金用於宣教工作。這個聖誕奉獻直到目前,奉獻金額約達20億美元。慕拉第從1,500畝地的富裕,為了貧窮人剩下50磅的身軀而客死異鄉;但她在好事上富足,人雖離去,影響猶在,讓多人富足,何等美麗的人生!讓我們都效法這些聖賢。總結來說:「有耶穌,有富足;多助人,真富足!」

(余曼麗姊妹記錄)

(蔡少琪牧師是香港九龍城浸信會主任牧師)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00601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33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