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召與牧會之體驗

林祥源

從失喪到歸回

母親是我家第一位信主的人,她且帶領我們信主。我7歲時認識神,後來年紀稍長,就不聽話,不去教會了;但那時心裡沒有快樂。

一次,媽媽的朋友問我:「祥源,你願意跟我兒子去教會嗎?」其實當時我也曾求過神帶領我去一間合適的教會。祈禱不久,神就感動這位阿姨邀請我去那教會。這教會後來成了我的母會。

神在我生命中工作,我感受到神與我同在的真實,例如聖靈蒙召與牧會之體驗的責備和光照,神在生活上的引導、在困難環境(例如學業、交友或人際關係)中給我力量等。我開始領悟到自己與神是有關係的,不只是頭腦上的認信。

神的呼召臨到我

我15歲重回神的懷抱,神奇妙地將「全時間事奉」放在我心上。當時我不知道何謂「蒙召」;只很想將自己奉獻給神,很希望在學院讀聖經,學神學。

現在回頭看,神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呼召人,有人像撒母耳,年幼蒙召;有人像保羅,青、中、壯年蒙召;有些像摩西,人生過了三分之二才蒙召。神在人生不同階段呼召人都有其心意。年輕時,塑造性高,如一張白紙;中年人有很多恩賜、資源和能力;年老的可能體力弱一點,但很成熟,經驗豐富。我比較接近撒母耳,年輕蒙召,雖然很多事不明白,但清楚神的呼召。

清楚自己蒙召

我清楚自己蒙召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從15歲開始,突然對屬靈和永恆的事情熱切渴慕。例如人的靈魂、事奉、遵行神旨意,都是永遠的,我內心非常渴慕。

二、對世界上的事,相對看淡。醫生、教師等都是很好的專業;但對我而言,並不嚮往。

三、對人靈魂的失喪很關注。每次唱到「萬千靈魂失喪」、「速發光」、「萬世戰爭」等詩歌,心靈大受觸動,感到神在呼召我,感到萬千靈魂失喪與我有很大關係。

四、感到神的愛經常激勵我,深深體會到「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

五、有全時間事奉的心願。

六、經過慎重的考慮。我覺得這是很要緊的,否則就像主耶穌說的「沒有計算過代價」。

七、教會屬靈領袖們看見一些神呼召我的印證。

以上七點讓我很清楚是神引導我走上奉獻的路,這也是我15至19歲那幾年的心路歷程。蒙召,是神的憐憫和呼召;而不是一個人愈來愈好,愈來愈屬靈,就變成傳道人。

牧會體會

我初到主恩堂時,會眾幾十人,那時我心中有個禱告:祈求神在這個教會興起十個會友做傳道人。感謝神答允我的禱告,至今已有超過20人出來全時間事奉(宣道、教神學、牧會、做基督教輔導,或到中國大陸開荒、辦孤兒院、牧會等),現在分會的牧師大都是我們教會的會友。

在牧會方面,我努力堅固教會的根基,加強訓練栽培天國工人的人才;在傳福音方面,我們盡力拓展天國的國度。這是我的三個負擔。之前我在菲律賓,教會較大,有傳道人、秘書、司機等,很方便請人幫忙;但在美國事事要親力親為,人人忙碌,沒太多時間彼此建立關係。當時教會雖小,但靠主恩典我很用心做,看見教會一直有長進,自己亦學習到幾個屬靈功課:

一、以前牧養大教會的經驗和心得,不可全盤套用於小教會,實在需要作多方面調校,以求更新改變,更要緊是自己要有倚靠神的心。

二、教會雖小但我們的心要大。換言之,對於當地華人的需要應有所回應,不能以為自己教會小,不能做那麼多;反而要放膽向神祈求一些較大的夢想(Small church with a big heart)!

所謂“big heart”有另一含意:教會裡有不同背景的人,尤其北美華人教會,會友來自五湖四海,心胸不可狹小,要以愛心容納那麼多不同背景、文化、思想、經驗的弟兄姊妹和非信徒。所以教會的大小在於會友心胸的大小,而非尺寸的多少。我們一直在這方面努力耕耘。

人很容易會把一些相對的東西看成絕對的,這也是華人教會引起紛爭的原因。80至90%的問題都是因人們以為是絕對的,就作出誤判。例如執事的資格,大教會動輒數千人,在其中選出20人作執事,自然容易選出靈性和恩賜超卓的人。教會小,有些人就覺得教會的執事不是那麼有才華。其實選執事,只要合乎聖經所說的資格,是否有才華,不要那麼執著,教會的章程也不要把要求定得太高。

建立親密關係

小教會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比較親密。當然,我們可以在教會認識很多人,但並不表示與他們都可以建立熟絡關係。要維持關係親密就一定要鼓勵他們參加小組聚會與活動。大教會應參考建立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的制度;換言之,以小組牧養的形式帶領教會,親密關係才能發生。會友的親密關係應在小組、團契內產生。牧養方面則由傳道人牧養區牧,區牧牧養組長,組長牧養群羊。若有問題,組長、區牧處理不來,傳道人就介入。一般性的關懷、聯絡,都是區牧和組長的工作;嚴重性的牧養、輔導、引導,則由牧師、傳道負責。如此配搭事奉,教會才會成長。

培養慷慨精神

教會必須培養及操練合乎聖經的慷慨精神(biblical generosity),因為華人教會普遍有多元文化的會眾;單是華人已有不同背景,有來自中國大陸各地、台灣、香港和東南亞,文化背景非常不同;種族雖說一個,但文化很複雜,可謂「一種多文」。此外又有土生說英語的,還有白人和其他族裔,英文堂更是「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在如此參差的情況下,實在很需要寬廣的心胸,就是聖經中所說的慷慨──對人有種無條件的恩典。這種慷慨精神,即給與人恩典,可應用於多方面,例如在大教會的接納性。教會有這種精神就能產生饒恕,避免產生衝突和矛盾。

教會實在需要慷慨精神,我們真要有肯吃虧的精神才會樂意去事奉。教會能經常強調這種精神,對小組、宣教、處理教會紛爭、彼此接納、募捐等方面都有幫助。這種屬靈素質是教會成長必須發展、栽培和操練的。與其用很多方法改善事工,不如多下工夫塑造慷慨心靈,因為這核心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容易多了。

教會成長要素

在主恩堂事奉十多年,深深體會到教會增長是神自己的作為。換言之,只有神可以改變教會,教會領袖只是媒介。我覺得健康教會成長的要素有:

一、要以基督的心為心。耶穌基督看見山上有許多人,如同羊沒有牧人,走迷了路,就起了憐憫心。我們應帶領弟兄姊妹看見主耶穌所看見的,感受到主耶穌所感受到的,對迷羊關切、關懷,乃教會擴展、傳福音異象的根基。這點應不斷向弟兄姊妹強調,否則教會愈大,愈變成巴別塔,高舉人的榮耀,而非神的榮耀。

二、教會很需要成長藍圖。換言之,就是教會希望信了主的弟兄姊妹如何成長,如何幫助他們成長。我們教會的藍圖是:認識基督→連結基督→長成基督→服事基督→拓展基督。就這五方面牧養會友認識基督,使他們與小組、團契發生關係,透過門訓、主日學和崇拜講道幫助他們長成像基督;進而成為服事基督的信徒,參與事奉,多結果子,擴展基督的國度。教會所有行政架構、事工分配和財政預算,都是根據這五方面而行。

三、重視主日禮拜。一般人對崇拜很看重,講台信息須要與弟兄姊妹的生命、生活連結;但必須以聖經為依歸,將真理融入其生活,能進入會眾的心靈和生活,使其生命和生活改變,成為健壯的基督徒。

當然,講台的禱告、聖靈的恩膏很重要;但要有活潑、生動、富活力和連接性的敬拜。崇拜的帶領者是帶領會眾來到神的寶座前,看見神的榮美,認識神的屬性,進而在心靈產生對神真實的敬拜。弟兄姊妹的角色不是聽眾和觀眾,他們不是來看戲;而是來敬拜上帝。我個人認為,敬拜的形式有文化的差異,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有人對某種文化容易投入;若換了另一種文化,就覺得難以投入。

四、小組方面,我看重內外平衡發展。我們教會有所謂「4L」,即四個很重要的功能:相愛(to Love)、學習(to Learn)、帶領(to Lead,帶領詩班、查經、兒童事工……)和發射增植(to Launch,使能外展,培植出另一個小組)。大家朝著這幾個方向而行,就能使小組平衡發展。

五、營造甘心樂意事奉神的精神。教會要盡量讓弟兄姊妹有機會事奉。教會領袖不要只開會討論事工,要多思索如何令弟兄姊妹投入事奉?如何幫助他們投入事奉?如何增強他們的能力?如何訓練他們?如何肯定他們?設法令他們充滿能力,歡喜快樂地發揮其恩賜。

六、培植教會的外向性格。這點與上文提到的慷慨精神也有關係。教會領袖要不斷培養弟兄姊妹的外向個性,例如:社會關懷、清潔社區、探訪老人院、兒童院和問題兒童學校、服事無家可歸者、捐血、骨髓移植配對等。否則弟兄姊妹愈來愈內向。

年輕人精力充沛,若教會不關懷社區,會友的精力就得不到有意義的舒展;所以要設法引導他們,讓神使用他們的精力在有意義的地方,影響社會,改變社區。這是可以刻意栽培的個性,是一種精神的感染,不是甚麼計劃、事工。作為牧者實在有責任不斷塑造合乎聖經的整全文化,使人進入教會有不同感受,感受到教會的屬靈氣氛、價值觀很不一樣,吸引他們在這好土上成長。

(余黃國凱採訪)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00204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2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