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普世教會六次大復興

資料室

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普世教會經歷過六次大復興,引領成千上萬人歸主,改革社會流弊,在學術文化和社會服務的領域也產 生巨大貢獻。

第一次

1732年法國莫拉維弟兄會600多位信徒,經過一段日子懇切禱告,被聖靈充滿而大復興,使他們之後十年派出的宣教士遍及歐、亞、非和北美洲。往後二百年內共派出2,158位宣教士。他們 的宣教士亦影響了英國的約翰衛 斯理。

約翰衛斯理在日記中記載,1739年1月1日他和60位同工舉行通宵祈禱會,半夜裡聖靈大大澆灌在他們身上,他便和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一同開始英國的大復興。懷特腓德到工地裡向礦工講道,使多人悔改,幫助了衛斯理突破必須在教會內講道的觀念。於是他在倫敦舉行露天佈道,向上萬人傳講福音,許多人悔改歸主!1742年又在蘇格蘭佈道,有一到三萬人一起聚會。

約翰衛斯理後來到美國講道也 帶來復興,在波士頓向15,000人講道,又在三年內使只有30萬人口的 新英格蘭多了三萬人歸主,單單公 理會就增加了135間教會!

從1740至1770這三十年間,復興又直接促成九間大學創立,包括普林斯頓、布朗、哥倫比亞、賓州、若歌等。(普林斯頓最早的五位院長,全是著名的佈道家!)這段時期的復興被稱為「大覺醒」( The Great Awakening),它還帶來一項重要貢獻,就是開始發動解放黑奴運動。美國也是在這大復興期間立國。因此,曾有一位美國總統柯力滋(Coolidge)說:「美國是在宗教復興中誕生的。」而約翰衛斯理領導的英國大復興,有歷史學者亦認為是影響英國國運,救了他 們免遭法國式的流血革命。

第二次

第二次復興由1792年開始。美國的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和英國的爾斯金(Erskine)牧師鑒 於社會及教會的衰敗,1784年聯合 發出推動復興禱告運動的宣言,結果美英兩國同時大復興。在英國,遍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等,更興起了普世差傳運動,克里威廉(Willam Carey)1792年前去印度,被稱為近代差傳之父。這段時期,英國聖經公會、主日學運動、浸信會差傳會、倫敦傳道會等先後創立,又興起許多社會關懷運動,促使英國通過了奴隸販賣的禁令。這階段的復興持續了三十年,在美國及歐洲也有好些國家發 生復興,使許多大學生奉獻成為牧 者及宣教士。

第三次

1830至1850年美國的復興, 是由波士頓、紐約開始延至德州,主要的領袖有芬尼(Charles Finney)。兩年內約有十萬人歸主,衛理公會和浸信會會友增加最多。同一時期,英國、歐洲、印度、非洲、南太平洋群島等多處地區也發生復興。英國成立了救世軍,加強了聖公會內福音派信仰的力量,蘇格蘭有自由教會(TheFreeChurch)出現,亦相繼成立不同的社會服務機構如青年會等,熱心傳道,彰顯主愛。

第四次

1857至1858年是一次透過禱告而產生的大復興,由加拿大東岸數州開始,發展到美國各地。這次運動沒有特殊的領袖,但各大宗派均受影響,一兩年內有百多萬人在祈禱會中歸主!紐約和費城兩處每日中午的祈禱會,有四至六千人參加!而英國也發生類似的復興,過百萬人加入教會。澳洲、紐西蘭、印度、南非也有復興。而司布真、戴德生、慕安德烈等均大大被主使用。

第五次

1880至1890年這階段的復興,學生工作得到明顯加強和發展,成了差傳運動的主力。在二十年內約有一萬人投身海外差傳工作。稱為學生志願佈道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尤以慕迪和穆特對此最有貢獻。國際大專基督徒團契(InterVasity Fellowship)也在這時興起,這期間宣教工場如日本、印度、非洲、南美等也發生一些復興。

第六次

1904年威爾斯的大復興,是一次影響範圍最大的運動。其間禱告會普遍興起,威爾斯只是其中主要的代表,兩年內增加了十萬會友。十年內復興遍及六大洲許多宗派,頭兩年已有500萬人歸主:1903至1906年,英國教會增加了五、六十萬會友。美國亦全面受影響,在俄勒崗州的波特蘭(Portland),因為參加禱告會的人太多,各行各業每日要停工數小時。七大宗派五年內增加了200萬會友!其他地區也有復興:日本信徒增加了一倍(1900至1910)。印度在1905至1906年間會友增加了70%。印尼十年內信徒增加了三倍至30萬。非洲增加了50萬。朝鮮的復興,藉著歷久不衰的禱告運動,影響延至今日的韓國教會。中國由古約翰(Jonathan Goforth)在華北及華中六省主領奮興會,亦帶來很大的復興。及至二十到四十年代,中國教會由宋尚節博士及伯特利佈道團領導的奮興及佈道運動,遍及20省。他們工作的果實,不少至今猶存。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070503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14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