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何必憂慮?

錢志群

不管是哪國哪代人,不管是非基督徒還是基督徒,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人都很善於憂慮。我們信主前以為信了主就沒憂慮了,其實不是那麼簡單。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講的山上教訓中,主耶穌勸慰人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太6:25)如何減少憂慮,放下憂慮,需要我們在主耶穌的勸慰中好好靈修學習。

一、不要在不重要的事上憂慮——「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主耶穌把生命與生活作了比較。生命是涉及靈魂需要和歸宿的範疇;生活涉及的是身體需要的範疇,包括吃喝穿住與享受。

生命與生活哪個更重要?用古人的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用聖經的話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參申8:3)「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16:26)我認識一位美國市長夫人。她是個護士,特別喜歡鞋子,家裡衣櫥裡排滿她的鞋子,各種牌子的。但沒想到,她後來得了一種叫野獸病(BEAST MS)。她的視力突然變得很模糊了,四肢變得非常軟弱麻木,一走路就摔跤,腿上要穿戴特別的環狀物和特製的鞋子。她不得不放棄了護士工作,那麼多鞋子也都躺在衣櫥裡。但感恩的是,她是一位基督徒,她深信有一天在天堂裡,神會擦乾她的眼淚,將一切都更新,她會有一個不病不老不死的身體。

我們常常把生活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把解決吃喝問題總是看得比永生還重要,總是看得比親近神還重要。我們從小就在思考生命的意義,最後把生活的意義都當成生命的意義了,求官,求財,求名。主耶穌對我們說,世上的井水喝了又渴,渴了又喝。只有生命的活水,喝了就永遠不渴(參約4:1-42)。很多功成名就的人,最後還是覺得空虛,甚至憂慮到憂鬱,自殺者不乏其例。

既然生命比生活更重要,我們需要憂慮的就不是生活,而應該是生命上的事。保羅提到兩種憂愁(參林後7:8-11),一種是基督徒不該有的,稱為「世俗的憂愁」,另一種是基督徒應該有的,稱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世俗的憂愁會使人產生悲觀、灰心、絕望、自暴自棄。而依著神的意思憂愁會使人產生殷勤、想念、熱心、自責。大衛在詩篇第五十一篇17節裡禱告說:「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祢必不輕看。」主耶穌登山論八福時,其中「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哀慟就是悲傷、憂愁的意思,就是依著神的意思憂愁。

所以,人生一定要分清輕重,把心思放在最重要的事上。聖經教導我們:「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前6:17)「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6:19)

二、不要在辦不到的事上憂慮——「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說生命比生活重要,不是說生活不重要。人的吃喝是需要辛苦勞動去掙。這個難處從亞當和夏娃犯罪時就開始了。人必終身勞苦,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歸了土。獲得吃喝是一件重要的事,也是艱難的事。

但我們還是不用擔心,因為神創造萬有和我們,祂不是不管我們,而是供應我們,祂是叫「萬物生活的神」(提前6:13)。主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或譯:使身量多加一肘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太6:26-30)我們家後院有一個藍鳥的窩,雪天牠也活得好好的,還「生兒育女」。現代的印染技術比所羅門王時代不知先進多少倍,人穿得再美,到植物園瀏覽時,讚賞的還是那些色彩和形態各異的花朵。

鳥與花在神眼裡,能和人比嗎?神明確說我們比飛鳥貴重。神造萬物無數,但哪樣有神的形像在裡面?只有人是按神的形像造的。雖然動物也是土造的,但卻不是有靈的活物。神有大能大愛供應我們,祂不光用特別的神蹟來解決特殊時候人們的生活需要,祂曾經40年如一日降嗎哪給出埃及走曠野的二百萬左右的以色列民吃,祂曾讓五餅二魚餵飽成千上萬的聽道者,祂更是提供我們日用的陽光雨水及糧食果蔬的自然生長規律。

但是我們常缺乏信心,總是憂慮吃喝世事,總是習慣於對不重要的事無限上綱,假設太多,用放大鏡把困難放大,滿腦子只剩下「如果這樣,怎麼辦?」的焦慮心態:如果我失業怎麼辦?如果我出車禍怎麼辦?如果趕不上班機怎麼辦?如果我的胃痛是癌症怎麼辦?甚至杞人憂天,天塌下來怎麼辦?終於如願移民到美國卻不知道住哪裡是好,住西部怕地震,住南部怕颶風,住北部怕黃石公園火山爆發,住東部怕暴風雪,住中部怕龍捲風。

有一個寓言,描述有位財主酒後突然哭了,太太問他:「日子過得好好的,為甚麼突然哭起來?」財主答道:「我剛才算了一下,我們的錢只能用到第三代子孫,第四代就沒得吃了,我怎能不哭呢?」

人之所以容易憂慮,有兩個原因:一是人有想像力;二是明日不確定。「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箴27:1)「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4:14)在能力達不到的地方,人的想像力能達到,於是就胡思亂想,作許多憑空負面的假設。

憂慮有甚麼好處呢?得不償失。主耶穌說:「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太6:27)憂慮的後果,一是影響壽命。憂慮是對人體健康的慢性消耗,常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夜不能寐,精疲力竭。現代醫學證明,憂慮與心臟病、高血壓、潰瘍,甲狀腺機能紊亂、偏頭痛、胃腸道功能紊亂等密切相關。據統計,美國有2,500萬因為壓力和焦慮而導致的高血壓病人,而且每年新增八百萬人;有一億多人需要長期服用與壓力相關的抗焦慮藥物。可見憂慮以及它所導致的一系列精神、心理和身體的機能障礙已經成為一個很大的醫學和社會問題。所以詩人呼救:「耶和華啊,求祢憐恤我,因為我在急難之中;我的眼睛因憂愁而乾癟,連我的身心也不安舒。」(詩31:9)智慧人勸誡:「人心憂慮,屈而不伸。」(箴12:25)「心裡憂愁,靈被損傷。」(箴15:13)意思是憂慮帶來意志消沉。二是影響生命。憂慮是神不喜歡的,某種意義上說,憂慮是對神的不信任。路加福音中,一個財主因田產豐盛無倉可儲而愁,神對財主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路12:20)

三、不要在有依靠的事上憂慮——「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聖經上說:「應當仰望神,因祂笑臉幫助我。」(詩42:5)「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1-34)

1. 增長信心

既然神能幫助解決問題,我們抓住神就行了,先求祂的國和義。一位有錢人到孤兒院看望孤兒們,帶去許多吃的穿的和玩的,孩子們都特別高興,但有一個女孩子不言不語不高興,有錢人問她要甚麼,她說:「我甚麼都不要,只要你願意當我的爸爸。」多聰明的孩子,如果成了富翁的女兒,又何愁吃喝?我們為甚麼沒有信心真心依靠那位造天造地,托住萬有、死裡復活的那一位?「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當敬畏祂,因敬畏祂的一無所缺。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但尋求耶和華的甚麼好處都不缺。」(詩34:8-10)

有一首詩歌《我不知明天的道路》中唱道:「有許多未來的事情,我現在不能識透,但我知誰管著明天,我也知誰牽我手。」所以,「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6-7)「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彼前5:7)「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30)我們若與主同負一軛,主就自己承當了軛的重負,並且祂還要賜給我們夠用的恩典,不叫我們覺得負主軛是艱難的。

2. 減少貪心

「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6:8)用保羅的原話就是:「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這是一道特別智慧的人生加法:敬虔+知足=大利。如果神供應了,你還嫌少,一個勁自己去抓。貪心會將人的心刺透。

3. 活好今天

活好今天更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去培育擔憂這種情緒,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健康的事上,除了敬拜、讀經和禱告,還要交友傳福音、鍛煉多流汗。

當然,活好今天不等於不考慮明天。不憂慮,不是不考慮。「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路14:28-32)

活好今天,就是對明天的最好準備。多年前美國有一位醫學生,常被一生到底要做甚麼、去哪裡行醫、如何建立將來的事業等等事所困擾。有一天他唸了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 1795-1881,蘇格蘭哲學家,大作家)所寫的:「Our main business is not to see what lies clearly at a distance, but to do what lies clearly at hand.」(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看清那些擺在遙遠而矇矓的一些事,而是去做那些很清楚擺在手邊的事。)茅塞頓開,從此著眼眼前,做好手邊的事。這位醫生後來就是創立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醫學院的奧斯勒(William Osler)博士。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210101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94期(中國信徒佈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