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將會走向何方
羅妮麗
一
我在1997年受美國福特基金會邀請來美國,做美國家庭領養中國兒童的動機研究。與我合作的美國教授J,自己就從中國領養了一個女兒。J在亞洲婦女研究方面有一定影響,50年代來中國還與周恩來總理合了影,照片一直在家中精裱存放著。我對她非常佩服和尊重。初到美國我時刻跟著她,她讓我到她所在的大學裡聽一些課,也去她所安排的一些家庭作採訪。沒想到,從那時起,我接觸到了以前在報章中聽說的同性戀家庭。
到美國一個月後的某一天,J帶我到波士頓,在她一個朋友B家度週末。B在當地一所著名大學作教授,也在中國領養了孩子。到B家時,她正在廚房準備吃的。不一會,又有一位在同一所大學工作的女教授帶著兩個中國女孩來。當時我以為兩位教授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孩子們在一起玩而已。她們告訴我,兩個女兒是從中國合肥領來的,約三歲,與我在中國的女兒年齡相仿。住了一晚,第二天我和J與她們道了別。那個下午來的女教授也在這裡過夜,我以為她家住得很遠。當時我也沒好多問人家的私事,包括她們的丈夫怎麼沒回來。
很快就要到聖誕節了。我訪學所在的大學,食堂會關門,公交會停開,我無車無食,獨自在校宿舍,當然成為問題。此時,有種孤獨感,很想念國內的家人,特別是女兒。這時J問我,要不要到波士頓B家。這樣每天可以步行到哈佛的燕京學社,哈佛圖書館,不會孤單,有飯吃也有書看。於是我就坐長途汽車到了劍橋,B在車站接了我。去的地方不是上次去的家,上次是她郊區山邊上的別墅。這次去的是她市裡的家,房子很大,B為我留了單獨的臥室。從她家步行距離就可以去哈佛。沒想到,上次在她家留宿的女教授仍然住她家,她們對我仍然那麼熱情。我開始納悶她們的關係了,而且第二天,她們一起開車帶我去紐約玩,也見到了B的爸爸。B的爸爸是個很富有的猶太人,在市裡有整棟大樓,裡面還有專門的古董陳列室。
當天回到波士頓,第二天醒來便是聖誕節。早上起來,她們就開始拆聖誕樹下的禮品盒。沒想到也有我的兩個包裹,其中一個是送我女兒的。這是我第一次在美國過聖誕,我很感動。
下午正在家吃飯,門鈴響了。兩個男的帶了一個白人小男孩來。與B及那位女教授的兩個小孩子年齡相當,玩在一起。後來我才知道,他們帶的這個男孩子是其中一個男的精子與B的卵子在一起培育出來的。當我聽到這個,心裡不知道有多驚訝。世界之大,真是無奇不有。出了國,才見到這個世面。
第二天一早,他們四人帶著三個孩子出發到另一個地方去滑雪。因早就訂好賓館,不知道我要來,所以她們很抱歉讓我一人留在家裡。冰箱裡留滿了吃的,丟了一把鑰匙給我。空蕩蕩的家裡我充滿著那兩天所見所聞的納悶,總覺得這些善良的家長們卻是怪怪的。我一人試著走到燕京學社,那天並不開門,我只是想熟悉路線,也想排遣一下心思。轉了一圈回到住處,越想越不對勁,就給J打了個電話,問她們是不是同性戀?J說:「是的,那又怎麼樣?我是讓妳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我問那兩個男的是不是也是?她說,也是。我如五雷轟頂,半天無語。她在電話裡卻笑起來:「作為嚴謹的學者要了解各樣事情,各樣的家庭。」我無話多說,心中害怕,放下電話想要離開,但已是晚上,陌生之地,我能去哪裡?一下子想起美國我還有一個遠房舅舅,前不久在他家過了感恩節。他家離這裡不算遠。舅舅一見面就很熱情地囑咐我,在美國時有任何難處都可以打電話給他。我打通了他的電話,他立刻開車來接我。舅舅是基督徒,路上他告訴我同性戀是罪,是神不喜悅的。我在舅舅家呆了一段時間,沒事時看看書,直到聖誕假期結束。
二
突然不辭而別的舉動,讓J很不理解,也不高興。她問我為甚麼不住她朋友家?我說一個人住那麼大房子,怕。她說,不是吧?她很清楚是甚麼原因。
秋季,J特意安排我聽了一門課,叫「多文化下的家庭」。聽了幾次才知道,美國家庭生活是各式各樣,各種方式生養兒女。課上還特別提到有一對女同性戀,體外受精,又不想自己生,於是放到自己媽媽肚子裡生出孩子。結果等孩子生下來,她媽與女兒為搶這個孩子,互相打起官司。聽著這些例子,對於在中國受過傳統教育,又對這些醫學案例一無所知的我,又驚愕又想吐。
一年訪問結束,我腦子裡充滿著對美國的新鮮,也包括一些奇怪,回到了中國。值得欣慰的是,在訪問結束前,我在教會裡認識了耶穌基督。知道聖潔的主恨惡罪惡。我雖是罪人,但絕不認同同性戀。沒想到聖經記載,神對一男一女的婚姻那麼看重:「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神視同性戀為可恥可憎之事,並以不能承受神的國來作為他們當得的報應,因為「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男人也是如此,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慾火攻心,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羅一26至27)。「人若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他們二人行了可憎的事,總要把他們治死,罪要歸到他們身上。」(利二十13)「豈不知不義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嗎?不要自欺!無論是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孌童的、親男色的、偷竊的、貪婪的、醉酒的、辱罵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國。」(林前六9至10)。
當然,以人的標準來看,我接觸的B教授及她的伙伴們,都不是壞人,還頗有愛心,但在神眼裡仍是罪人,只是她們不會承認自己有罪而已。在她們眼裡,這是平等、自由、人權和感情私事。我為她們歎息。
三
時隔一年多,我第二次來到美國。這次不是當訪問學者,而是來上博士班。因學的是早期兒童教育,課餘還要在大學幼兒園裡做助教。在那裡有位女老師,20多歲,漂漂亮亮的,卻剃著個光頭,讓我很納悶。她告訴我,不久她會去讀醫學。她看起來是個善良、有愛心的人,對我也很好。但不久,我便知道她是個同性戀者。她所愛的另一個女人,比她年齡大多了,還有兩個孩子,是個鋼琴教授。我不能理解。她離開後我們便斷了聯繫。
我博士畢業後,來到蒙大拿(Montana)某大學任教。三年多時間,在那裡除了接觸牛仔家庭,沒有碰到同性戀。之後,搬到了堪薩斯,也很少接觸到同性戀。所在的大學裡有一個教授是同性戀,不知道甚麼原因,很快就離開了。倒是在教會裡,一位單親母親有一天傷心地告訴我,她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終於出了嫁,沒想到一年後,女婿卻變性成為女的;而且這事,她女兒也同意。她為此與女兒鬧得很僵,整天鬱悶,欲哭無淚,不斷向神禱告,求神來改變孩子。
我的女兒後來也來到美國,如今已上大學了。上大學後不久的一天晚上,她在電話中很難過地告訴我,當天有個講座,請來的主講人是個男的變性成女的,大概40多歲。講座中,他說他太高興了,他的女兒終於長大了,所以他能與十幾歲的女兒換衣服穿。我女兒所在的大學,本來也是一所基督教大學,如今卻越來越遠離真道。不久,她同學好友中就有了三對同性戀人,校園裡情況越來越糟。二年級時,女兒自己轉學到波士頓的一所信仰嚴格的基督教大學。她後來告訴我,她原先大學裡曾參加的那個英國劍橋大學交流項目班上,九個同學中七個都有同性戀的經歷。我為自己的孩子而慶幸。自小,我們就時常教導一雙兒女,「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詩一1至2,6)。女兒從小在教會裡長大,很清楚基督徒的信仰原則。她至今仍熱心愛主,堅持在教會中事奉。
四
這次美國最高法院通過同性戀法案之時,我正在陪兒子在外地參加夏令營。主日參加朋友的美國教會崇拜。唱完聖詩,牧師證道說,記得50年前,他還小時,他的奶奶得了一個電視機的禮物,在當時是很好的禮物,全家都很開心。但他第二天去見奶奶時,沒有看見電視。問奶奶電視呢?奶奶說,她一開電視,發現裡面全是不好的節目,把她嚇得要死,於是將新電視放到車庫裡。如果那時的電視內容能讓奶奶嚇得要死,要是她如今還活著,不說電視,就是聽聽新聞,看看報紙,也會被邪惡血腥的內容嚇暈。牧師說,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我們一點點向罪讓步。每讓之初,還有些掙扎,時間久了就不覺得是罪,甚至罪中取樂,為罪慶祝。牧師邊證道邊流淚,大家心情都很難過。證道結束後,會眾們一個個上台跪下哭著禱告,牧師也落淚,氣氛沉重如葬禮。這個場面讓我震憾。想想兒孫們的光景,我有些害怕。比如說,30多年前,艾滋病這個詞,人們聞所未聞。第一個被發現的病例是在1981年,由美國公佈一名31歲的加州男同性戀者感染了此病,但這個病的傳染速度令人憂心。據估計,全球已有約6,00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同性戀人群又是艾滋病的高發人群。
兒子夏令營結束,我們去了另一個城市。到了主日,是7月4日美國國慶節,我們去了當地的美國教會。會堂裡擺放著國旗,會眾們唱完傳統的聖詩,牧師放了一段有關軍人的錄像,然後特別邀請在場的曾在軍隊裡服務的人和他們的家人走到前台來。牧師請會眾們集體向他們致敬,之後牧師開始講道。他說,人一說到基督徒,就是想到寒冷時送衣服,饑餓時送食物,必要時來幫忙,這是傳統基督徒的樣子;但在當今,我們不能只做這樣的基督徒。為了下一代,為了神的國度,我們都要做戰士,要勇敢地獻出自己。他專門講到以弗所書六章11至13節:「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接著,牧師呼召:願做戰士的,請站到前面來。然後,我看到很多人包括老人和坐輪椅的殘疾人都走到前台。我坐在座位上發呆,這世界將要變得怎樣?我們的兒孫們會生活在一個甚麼樣的環境下?作父母的多麼不容易!
最近又在網上看到一些新聞,開攝影店的基督徒夫妻不給同性戀拍婚紗照被告上法庭;開蛋糕店的基督徒拒絕為同性戀婚禮製做蛋糕,被判罰13多萬美金。在很多州的幼兒園裡,已有同性戀的讀物;蘋果手機上會自動放出同性戀音樂。如果家長們仍然麻木,沒有一顆對神敬虔的心,孩子如何才能自小就有分辨力?在一個耳濡目染的多元化的環境中成長,潛移默化中孩子將會走向何方?求神讓我們作勇敢、敬虔的父母吧!
本文鏈結: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20160102
轉載請註明「原載《傳》雙月刊第164期(中國信徒佈道會)」。